华为和小米在手机领域的竞争广为人知,但实际上两家公司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1987年诞生的华为是从通信设备领域起家的,因此积累了大量的通信技术和专利。正是凭借这些专利技术,华为也在手机等消费产品领域实现了快速崛起。很多消费者觉得华为的信号更好,其实是因为华为在通信领域30多年的积累和研究。
小米无疑是一家更年轻的公司。虽然成立于2010年的小米在技术积累上还有很大差距,但年轻意味着有活力和勇气。从战略上看,小米无疑更胜一筹。无论是早期发现手机行业的巨大机会,还是后来进入电视等智能家居领域,不断拓展业务边界,都可以看出小米总能占据先机,后来的成功也证明了小米的这些选择大多是正确的。
新能源汽车现在,这两家公司都盯上了一个新的、充满机遇的领域——新能源汽车,但这一次,两家公司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2021年,燃油车全球销量仍将在8000万辆左右。按照目前新能源汽车平均售价4万美元计算,这意味着随着碳减排和碳中和的推进,每年将产生3.2万亿美元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华为选择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要知道,华为2021年的营收是6368亿元,小米是3283亿元。所以21万亿的市场是任何企业都无法放弃和轻视的。然而,当面对如何进入这个市场时,小米和华为选择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小米自己出去造车,华为选择不造车而是提供解决方案。
很难说这两条路哪条更难走:新能源汽车时代,传统的发动机、变速器等设备已经不重要了。相反,以电机、动力电池、电控系统为核心的三电系统成为了新的核心。技术路线改变的背后,意味着传统汽车巨头积累的技术优势不复存在。企业作为新进入者,也有望在这场20万亿的新盛宴中占据一席之地。
小米选择自己造车以手机为例。小米造车想做苹果,华为提供解决方案做安卓。从发展前景来看,华为无疑是野心更大的那个。如今,华为的解决方案已经覆盖了激光雷达、智能驾驶舱、智能电动、智能驾驶等所有核心系统,这意味着任何一家汽车公司使用华为提供的解决方案,都可以快速完成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这也是华为能够快速推出赛勒斯SF5和杰杰M5的原因。华为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既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又避免了自己不会造车的缺点。
小米第一辆车要到2024年上半年量产由于技术上的不足,小米实际上没有能力像华为一样走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路线。同时,小米在品牌号召力上无法与华为相提并论,选择亲自造车是唯一的选择。但由于小米不具备生产整车的能力,很可能会像蔚来、小鹏等新能源车企一样,由小米设计,然后交给传统车厂制造。这样做的好处是最大化小米能做的事情,突出小米的品牌,缺点是太慢了——小米的第一款车预计2024年上半年量产,那时的竞争压力远超现在。
华为强调不会造车两家公司选择不同的道路,但从长远来看,小米雷军这次的选择可能会比华为任郑飞的选择更好。其实华为内部也在激烈讨论要不要造车。余承东等激进派曾亲自支持华为造车,但任最终决定“华为不造车”,并强调“今后谁提出造车建议,干扰公司,就可以调离岗位”。表明了他不造车的决心。
华为为什么选择不造车?最初的想法是一方面避免与传统车企的竞争,另一方面给自己找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空。但从今天的现实来看,华为的想法其实是落后了空——任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如果华为承诺不造车,但是很多车企还是不选择华为的方案怎么办?
上汽等汽车企业拒绝华为的解决方案SAIC董事长陈虹曾经在拒绝采用华为的方案时说过一句话:
“SAIC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是不可接受的。这就像有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这样它就成了灵魂,SAIC成了身体。对于这样的结果,SAIC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魂握在自己手里。”
SAIC的态度实际上表明了许多汽车公司的态度。他们也有发展自己技术的雄心。虽然华为的技术可以快速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布局,但也很可能陷入如今安卓手机厂商的窘境。大家用的都是一样的系统,一样的硬件,很难通过竞争取胜。一旦采用华为的解决方案,也会让汽车厂商陷入和国产手机厂商一样的价格战危机。华为所以华为这次选择“不造车”可能确实是错的。以华为的品牌影响力,自己造车几乎可以预见会成功。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承诺不造车了,仍然无法吸引足够多的汽车厂商加入华为的生态环境,这也让华为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继续坚持“不造车”,我们无法预测其他汽车厂商能否回心转意。一旦选择造车,就会陷入“背信弃义”的论调。不得不说,在这个选择上,小米还是略胜一筹。
你认为华为应该如何选择?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