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核心提示哲学自古希腊时期产生以来,已发展两千余年。亚里士多德将第一哲学归入以数学为典范的理论科学范围,奠定了哲学是一种关于世界事物本质性认识的纯粹理论知识形态的主导性理解。黑格尔也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如实地认识自然和整个经验世界,研究和理解其中的理

哲学自古希腊产生以来,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把哲学归入以数学为模型的理论科学,为哲学是关于世界事物本质的纯理论知识形式的主导认识奠定了基础。黑格尔还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如实地认识自然和整个经验世界,研究和理解其中的合理性,即永恒的本质、和谐和规律。在目前的理解中,哲学通常被认为是人类所有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本质和功能真的如此吗?可以说,近代以来,哲学作为知识分子理论形态的观点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关于哲学的性质和真正任务的问题重新进入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科学的普及,作为时代的决定性标志,终结了哲学的经典角色。

当代人类社会是一个科技的社会,科技似乎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几乎侵蚀和控制着人的存在和生活中的一切。传统哲学作为一种知识形式,似乎已经失去了合法性和意义,需要反思和批判自己,进行新的变革。

重建哲学的合法性是当代许多哲学家面临的重要课题。伽达默尔是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在他看来,今天的哲学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面对科学,它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寻求其合法性的证明。这是因为古典哲学中理解世界事物本质知识的任务已经被现代科学所取代。作为时代决定性标志的科学的普及已经终止了哲学的经典作用,人们希望哲学应该再次发挥其旧的综合功能,将我们所有的知识与世界的统一图景融为一体,这已经不再合理。相对于各种世界观提供的对整个世界的解释,哲学不再从其认知要求上严格对待。哲学作为生命的表现形式,与人类其他文化创造具有相似的价值。哈贝马斯也有类似的观点。与科学、道德、艺术相比,作为解释者的哲学已经不能拥有知道本质的特权,而只能拥有可能出错的知识。哲学必须放弃它的传统形式,它所能做的只是理解和解释生活世界的一般结构。当代哲学家罗蒂也认为,“哲学”这个词可能永远不会消失,但它必须改变形象,改变活动方式。哲学活动的新方式应该从“资本哲学”转变为“小写哲学”,也就是他所说的“后哲学文化”。它应该抛弃西方传统那种把一切都归结于第一原理或者在人类活动中寻求一种自然的等级秩序的独特诱惑。人类以各种方式存在,哲学只是人们对世界意义的理解和对话中的一种声音。

事实上,近代以来,作为纯粹认识论的形而上学一直受到批判和质疑,康德对教条形而上学的深刻批判彻底改变了哲学的性质,这预示着一种真正的未来形而上学的出现。随着对哲学本身的反思,19世纪欧洲思想文化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即“世界观”,试图在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科学中重建一个统一的世界观,以恢复科学不再能提供整体解释的希望。然而,随着现代实证主义的兴起,在拒绝统一的、普遍的“世界观”形而上学的现代科学哲学中,科学哲学作为一种整体的、普遍的思维日渐式微。科学哲学不再讨论世界事物的统一性、普遍性和绝对性,而是陷入对知识的逻辑前提、结构、基础等知识命题的逻辑分析。命题成为讨论的中心话题。分析科学哲学带来的是知识的碎片化、碎片化、相对性和不统一性,它无法给人们提供一个整体的、普适的世界事务观。拒绝和消除统一的“世界观”的要求。哲学失去了对世界整体性的思考,不再具有反思人类存在和行为意义的能力。

对此,伽达默尔强调,要把哲学作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整体的认识来看待它的本质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认识论的形而上学的终结,表明了传统哲学性质的改变和传统功能的萎缩,但并不意味着哲学本身的终结。尽管哲学不再是一种寻求把握事物本质知识的认知活动,但作为一种抽象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它在追求对世界经验的整体性理解和解释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事物做出理性统一的哲学解释是一种先验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管人们说哲学死了没有。可以说,科学并没有阻止哲学以改变了的形象和方式继续存在,只有哲学才能追问和研究整体。然而,这个整体不像任何其他有限的整体,它只是一个包含其所有部分的整体;作为一个整体,它是一个超越了各种知识的有限可能性的概念。所以,哲学所要研究的整体,并不是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所能认识的。这意味着哲学作为一种认知知识形式的学科性质受到质疑。哲学要继续存在,就必须深刻反思自身的性质,改变自己的行动方式,把哲学的存在、真理问题和人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哲学走向艺术和人文的趋势表明,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理解事业。

哲学能以什么样的改变的形象和方式继续存在?现在是一个极度崇尚科学理论知识的时代,哲学不能强加给科研。相反,只有科学停止了哲学补充和思辨任意性的限制,哲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当哲学不再作为科学的本质知识时,哲学的理解本质和新的行动方式才真正出现。所以近代以来,哲学越来越和艺术、人文结合。这并不是说哲学应该在艺术和人文学科中消失,而是说,正是在艺术体验和对人文学科的理解中,人们才清楚地认识到,哲学不是一种关于事物的知识,而是一种试图理解存在意义的思想追求。

首先,哲学走向艺术,用各种方式证明艺术存在的真实性。人们发现,19世纪和20世纪的文学作品以及其他当代艺术作品更接近于哲学的旧任务,它们被视为哲学伟大遗产的保存者。在法国文化范围内,哲学被归为文学,这让人强烈感受到哲学与诗歌的接近,因为“文学”这个词既包括哲学,也包括文学。在伽达默尔看来,哲学之所以走向艺术,在于艺术和美最大的优势在于它们根本没有纯粹的应用规则,人们不可能为了理解艺术和美而找到一个应用规则。艺术和美必须使我们达到自己的判断。如果我们发现了美好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正在做出自己的判断。美是由自身表现出来的,直接呈现在存在中。“美好的东西是那些价值不言而喻的”,这完全和它本身有关。艺术体验与美之间没有固定的、必然的答案,艺术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式的认识科学。

其次,在德语国家,人文学科中仍然存在着哲学的人文底蕴,这不仅使它有别于所有其他现代研究,也使它接近完全不同的非科学经验。由于人文主义传统在现代科学思想的发展中继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哲学作为一门理解的历史科学已经进入了“人文主义文学”或“人学”的一切。甚至在盎格鲁-撒克逊语言中,人文主义的旧观念已经转化为以“人文”为标志的语义语境分析,成为一门强调结合具体语言实践或语用情境表达语言意义的人文主义理解科学。哲学走向人文文学,是因为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再是客体世界,而是人对自身和他的创造世界的认识。它的科学目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们自我知识的不断转化。因此,人文科学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知识科学。从根本上说,它是一门人参与的历史认识科学。其实古希腊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追求极致的“美”。人文主义文学中善的不确定性在于美。美和绝对不确定性的区别在于它是可以把握的,美内在的本质在于它的表达。善良是组成部分,美的本质表现为对善的追求,美是善的象征。

现代哲学不再像传统理论哲学那样寻求一种永恒的知识,而是使人们在艺术和人文中认识到,理解不仅是艺术和人文的重要特征,也是哲学的根本性质,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理解事业。艺术是经验的和可理解的。艺术体验与美没有固定的、绝对的答案,它提供的只是对对象的一种不确定的意义理解。同样,人文学科是历史的,与自然科学不同,它的目的不是获取和占有关于世界事物的准确知识。相反,人们总是参与人文学科的精神科学,在不断的理解中继承和促进不确定的人文学科的发展。人文学科的真善美问题不是一个客观的、绝对的问题,而是一个基于人的存在和自我关联的认识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与物的第一种原始关系。

显然,在传统意义上,哲学研究的是世间万物的本质规律。然而,随着近代新科学意识和科学方法论的繁荣,哲学作为一种不确定性认知的性质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试图给人类提供一种关于世界事物的绝对的、确定的、必然的知识的理论哲学已经不再辉煌,哲学必须以一种改变了的形象和方式存在。如今,哲学不再显示其作为一种关于世界万物本质的知识形式的作用,而是像艺术和人文一样,是可理解的,不提供绝对确定的结论,只发展出对世界存在意义的无限理解和解释。当然,这并不是说人类不再需要纯理论的哲学,而是哲学的主导理论形态与最有生命力的思想空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对人类存在和行为意义的实践反思,也就是实践哲学。

从理论范式转向实践范式是人类哲学的真正任务。

“修行”一词,原本是指一切生物的活动。亚里士多德通过区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生产知识来区分实践知识。他用这个概念具体指人的实践行为,但不是指人的具体行动,而是把实践看作是关于人的活动和人生的反思行为,具有按照理性或原则进行实践的性质。哲学的存在不仅仅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提出要求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把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融入到对人的存在和人生意义的实践反思中去。基于此,哲学必须扭转和改变西方两千多年来的“理论范式”,建立新的占主导地位的“实践范式”。

“范式”的概念是由美国哲学家库恩提出的。受此影响,伽达默尔将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实践哲学视为一种不同于纯理论科学的另类理论范式,认为它可以为人们有序深化关于精神科学的意识提供一种合法性证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纲领为我们提供了唯一可以用来‘理解’科学的科学理论范式”。实践哲学的范式与所有将人类理性置于“匿名”科学的方法论之下的观点相对立,而是将实践哲学视为一种不同于纯理论科学的理论范式。这意味着实践哲学具有完全不同的对象、性质和话语表达。它根本不是一种关于绝对不变性的知识,而是关于人的存在和对行为意义的反思的存在主义知识或智慧。它是多变的,视情况而定的。从根本上说,“实践哲学是哲学,是一种反思,更确切地说,是对人类社会和生命形式必须是什么的反思”。

人们不应该把哲学理解为关于世界事物的某种确定的、必然的知识,而应该把它看作是反映人类存在和行为意义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和存在主义实践智慧。哲学是可理解的,实用的。理解和相互理解映射的是人的社会生活形态,而不是一种理解方法论。哲学是通过理解和解释使事物的意义发生并显现于人,包括理解和解释在内的一切知识和行为都融入到人类整体的实践哲学中。知识具有前提性、优先性和决定意义,理性或实践哲学的理想构成了人们一切行动和认识的客观设定和前提。实践哲学作为“第一哲学”,在于它的实践的普遍性或共同性包容了我们。我们的工作是将科学知识和所有来自伟大历史传统的关于人的知识转化为我们的实践意识。在这种实践意义上,人们可以改变日益增长的自我异化的状况,科学和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可以真正结合起来,掌握知识和能力可以成为真正的自我掌握。

实践哲学范式需要取代“理论”范式,因为“理论”的本体论证明只能在“无限理性”中找到,而与启示无关的我们的经验对此一无所知。实践哲学范式取代理论哲学范式意味着哲学的性质和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所有认识论意义上的传统理论哲学都将让位于反思人类存在和行为意义的实践哲学的整体性思维。理解实践哲学范式将成为人类哲学新的主导理论范式。人类一直用我们的语言表达的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是无法通过适合科学的知识的可能性来实现的。生活世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科学的对象世界或方法规定的对象世界。这就要求人们改变传统哲学的对象,从那种关于宇宙万物本质和规律的思考和把握,转变为“人类的基本情况和理论,以及实践和人与人之间的经验,我们不愿意称之为理论”。

实践哲学范式取代了理论哲学范式,实践哲学构成了人类哲学的真正任务。不是科学理论的应用。相反,它是经验和洞察力的独特来源,将我们带到自我,洞察我们自己的边界和知识的不确定性。人类的思想任务在于将我们的知识和能力的进步嵌入到我们所生活的预先给定的自然和文化中,将理论知识和人类的技术可能性归于人类的“实践”,而不是相反,将我们自己的生活世界,即实践世界,转化为基于纯粹科学理论的技术构想。哲学所强调的是回归人类存在和行为的更原始、更整体性思考的存在主义实践智慧,将世界的整体性知识融入反思人类存在和行为意义的实践哲学。哲学的真正任务是实践哲学研究。这种哲学任务是当前科学时代迫切需要的,也是基于人类应该如何真正存在而对未来寄予希望的。只要质疑没有结束,哲学就不会结束,而实践哲学是使人们关注并共同掌管人类所有认识和活动整合在一起的普遍未来的东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张能伟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