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工信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两大行动和多项政策保障。
根据规划,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十五”期间,基本建成高效、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该方案提出了六项重点任务,包括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深入推进节能减碳、积极推进绿色制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改造。
同时,《方案》明确了两大行动。一是聚焦重点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控制碳排放;二是促进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发挥绿色低碳产品和设备在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的碳中和支撑作用。
方案发布后,截至8月1日收盘,电池板块上涨4.19%,能源金属板块上涨3.51%。电池板块,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涨5.17%,收于534.92元;杜南供电上涨20.02%。能源板块,华友钴涨9.06%,赣锋锂业涨3.47%。
六大任务助力工业领域节能减排
《方案》提出,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构建有利于碳减排的产业布局,推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科学确定东中西部产业定位,引导有色等行业产能向可再生能源丰富、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地区有序转移。
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空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低碳转型效应明显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方案》要求,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和动态监控。优化重点行业产能规模,严格落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加强能源、钢铁、石化、建材、有色金属、纺织、造纸等产业耦合发展,推进产业循环链接。
为进一步推进节能降碳,《方案》指出,要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工业能源消费电气化,加快实施节能降碳转型升级,提高重点耗能设备能效。推进钢铁、建材、石化、有色等行业煤炭有序减量替代,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气增长。促进氢能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全链条的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光伏+储能”等自有电厂和电源建设。
推进工业能源电气化,在铸造、玻璃、陶瓷等重点行业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电加热等技术,开展高温热泵、大功率电能储存锅炉等电能替代,重点推进工业生产中1000℃以下中低温热源电气化改造。提高重点耗能设备能效,重点推广稀土永磁无铁心电机、超大功率高压变频变压器等新型节能设备。
同时,《方案》提出积极推进绿色制造。支持汽车、机械、电子、纺织、通信等行业龙头企业,在供应链整合、创新低碳管理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等全过程,加快建设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和标识体系,推动整个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
该方案还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充分发挥资源节约和碳减排的协同效应,通过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减少工业领域的碳排放。加快增材制造、柔性成型、特种材料、无损检测等再制造关键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满足交通、钢铁、石化等行业机电设备维修升级需求,培育50家再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实施智能化升级。
为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转化,《方案》提出,推进重大低碳技术、工艺和装备的创新突破、转化应用,以技术工艺创新和生产流程再造推动工业减碳脱碳。布局“减碳脱碳”基础组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低碳颠覆性技术,突破和推广高效储能、能源电子、氢能、碳捕集与封存、温和条件下二氧化碳资源利用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以水泥、钢铁、石化、电解铝等行业为重点,以低碳原料替代、短流程制造等关键技术为重点,推进制造工艺和装备改造创新,减少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
《方案》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结对等。对工艺流程和设备进行绿色低碳升级。在汽车、机械、电子、航运、轨道交通、航空空航天等行业打造数字化、协同化的绿色供应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家电、纺织、食品等行业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产品可追溯等方面的优势,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
鼓励电信企业、信息服务企业、工业企业加强合作,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整体共享低碳信息基础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为生产流程再造、跨行业耦合、跨区域协作、跨领域配给提供数据支撑。
提高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推广数千种绿色低碳产品。
《规划》提出,在重点行业开展达峰行动,制定钢铁、建材、石化、有色金属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实施方案,研究消费品、装备制造、电子等行业低碳发展路线图,分行业实施政策,持续推进,降低碳排放强度,控制碳排放。
同时,《方案》要求,要提高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发挥绿色低碳产品和设备在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碳中和的支撑作用。
一是构建绿色低碳产品开发推广机制,推进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公布绿色低碳产品清单,实施绿色产品认证和标识制度。到2025年,建立一批生态设计示范企业,修订300项左右绿色低碳产品评价标准,研发推广1万种绿色低碳产品。
二是增加能源生产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推动光伏、新能源储能、关键终端应用和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协同创新。实施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开展试点示范,加快基础材料和关键设备升级。同时,继续推进陆上风机稳步发展,加快海上风机发展,开展高空风机预研,完善风电装备产业链。
三是加强交通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加强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度。开展电动重卡和氢燃料汽车研发和示范应用。到2030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动力汽车比例达到当年的40%左右,乘用车和新建商用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比2020年下降25%和20%。
四是增加绿色低碳产品在城乡建设中的供给,加快绿色建材认证,开展绿色建材试点城市和绿色建筑下乡活动,推动优先选择获得绿色建材认证标志的产品。推广空调制、照明电器、电梯等高效节能设备,扩大太阳能热水器、分布式光伏、空燃气热泵等清洁能源设备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利用绿色信贷加速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
《方案》明确,发展绿色金融,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构建有效支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金融机制,加快研究制定过渡性金融标准,将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发挥国家产融结合平台作用,支持金融资源精准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扩大绿色信贷。
同时,建立工业绿色发展指导目录和项目库。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利用绿色信贷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支持钢铁、建材、石化、有色、轻工、纺织、机械、汽车、船舶、电子等行业一批低碳技改项目。审慎推进绿色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领域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引导气候投融资试点地方加强对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资金支持。
《方案》指出,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统筹推进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工业节能监察管理办法、机电产品再制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等部门规章。完善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相关配套制度。
《方案》还要求,健全市场机制,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套体系,逐步扩大行业覆盖面,统筹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能源使用权和电力交易市场建设。科学制定工业企业碳排放配额。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打通绿色电力认购、交易、使用绿色通道。
编辑:杨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