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艺考热”持续升温,但艺术就业市场和应届毕业生的供需平衡并不稳定。为了应对“艺考热”,提高艺术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本文分析了艺术生的就业困境及其本质因素。同时,从“艺考热”的宏观视角分析艺术生就业创业的发展策略,以期不断优化艺术教育的质量和针对性,强化艺术生灵活就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思维,在提高艺术院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提高艺术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近年来,我国“艺考热”持续升温,但相比之下,艺术院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却没有同步增长。虽然表面数据显示艺术市场需求并未饱和,但很多艺术生基本集中在一线城市,选择非对口专业或自由职业。在“艺考热”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艺术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成为艺术教育和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艺考热”背景介绍
从2014年开始,为了规范艺考,教育部逐步减少了校考,同时增加了艺考中文化课的分值。但截至目前,据最新统计,全国多所高校艺考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中央戏剧学院报名人数6.7万人,同比增加1.6万人;北京电影学院报名6万人,同比上升2万人;上海戏剧学院报名4.5万人,同比增加1.5万人。艺考热造成了艺术生数量的激增,同时也造就了艺术生就业难的问题。各种艺术市场每年能接收的艺术生数量几乎饱和。如何提高艺术生的就业率和质量,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二,艺术生就业困境及影响因素
艺术生的就业困境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率有所上升。2018年艺术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2017年为80%,2016年为70%,2015年为65%。年均5%的增长率意味着艺术类考生的就业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这个就业率并不是艺术生专业的准确调查数据,艺术生毕业后自由职业的价值取向很明显。在“艺术生吧”关于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调查显示,52%的艺术生毕业后没有从事本专业,25%的艺术生选择了自由职业。在接受调查的艺术类毕业生中,80%的人认为艺术生就业形势严峻。从“艺考热”到毕业生难以从事本专业,都有市场需求不平衡的因素。一方面,美术专业在动漫制作、环境设计、产品包装等行业的就业率较高,市场需求也在逐年扩大;另一方面,一些表演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率比较低。关注编导艺考培训,详细了解北京影楼编导艺考培训信息和资料。现在很多时候,高投入不等于高回报。考上艺术学校不一定就能成为明星,这是所有艺术生、家长和艺术教育从业者都应该积极认清的现实问题。
艺术生就业困境的本质因素
“艺考热”这种社会现象的最大原因在于应届考生及其家长,很多人对艺考成功的期望值过高,导致近年来艺考考生人数激增,艺考学校在考生人数增加后也在不断扩大招生比例。从2010年到2018年,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人数从660万增长到近1000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市场供需失衡自然形成了就业市场的压力,导致艺术生就业形式严峻。然而,外部市场环境并不是造成就业压力的唯一因素。造成艺术生就业困境的主要因素是个人就业期望值过高、职业规划意识淡薄、求职地和就业地集中、文化课水平有限。
首先,艺术类专业的学习成本远高于其他专业,学生高成本学习,期望高收入回报是普遍现象。毕业生在面对非专业对口,薪资平均的情况下,很难做出就业决定。
其次,艺术生对自身能力定位不准,长期职业规划较差,网络名人、主播等能获得短期利益的新职业比例较大,需要长期积累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职业比例较低。正是艺术生缺乏清晰规划自己未来职业发展路径的思考,导致艺术生非对口专业就业率上升。
再次,由于艺术生的职业发展过度依赖文化经济环境,考虑到其未来可能的职业高度,更多的学生聚集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而当艺术生过于集中时,就业市场的压力将难以分流,最终导致艺术人才的供需比例失衡。最后,艺术生普遍存在文化课不扎实的现象。很多学生从小学习艺术,选择其他职业的心理倾向较弱,导致他们选择自由职业,而不是主动转行。
三、“艺考热”视角下的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策略
共同努力转变观念,推动“艺考热”回归理性。从考生及其家长的角度来看,通过各种渠道报考艺术类专业,不一定能给考生带来一些专业优势,学生的艺术天赋需要文化素养的支撑,才能充分发挥艺术生的价值。而且未来艺术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艺术生这种稀缺的岗位资源也在逐渐减少。有鉴于此,
一是呼吁媒体传播和反映艺术就业市场的真实情况,让艺术考生明确自己的长期职业规划;
其次,要尽量降低艺术生的招生比例,让艺术院校的教育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而不是盲目扩招,降低生源质量;
再次,从政策层面,要进一步加强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及时监管艺术类招生计划,使其与就业计划同步设计。只有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改变艺考考生的观念,才能避免“艺考热”带来的就业市场压力,促进“艺考热”回归理性。
提高艺考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艺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目前艺术类专业的就业门槛并不是艺术生专业能力的缺失,而是文化课知识的缺失,导致跨专业职业选择和复合型职业决策的困难。所以很多艺术生的专业能力在其他行业很难得到充分体现,间接造成就业市场供需结构失衡。那么,解决艺术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有效对接当前的市场环境,加强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为艺术生提供多样化的组合能力,以适应各种职业范围。关注编导艺考培训,详细了解北京影楼编导艺考培训信息和资料。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类专业需要更加紧密地收集市场反馈信息,了解其他行业对艺术类专业的能力要求,积极开设跨学科的知识点和相关课程,丰富文化课的教学内容。另外,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拓展教学资源。
一方面可以在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积极发展校企合作模式,让企业资源提前进入艺术院校,用职业发展的理念衡量市场需求,在满足企业需求后培养艺术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发展目标,让行业专家和美术教师成为整合的教师资源,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加强文化教学,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资源开发就业市场资源,达到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引导学生的就业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艺术生的就业思维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当就业思维无法改变的时候,学生可选择的职业范围就会极度缩小,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率的降低。但这种就业思维的转变,需要从艺术类考生招生初期就有相应的教育引导。
首先,要引导学生加强职业定位,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绝不是唯一的艺术之路,尤其是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有很强的职业发展优势。
其次,要帮助学生明确就业选择和就业地点的多样性,尽量以先就业后择业为发展目标,将发展区域定位在容易起步的二三线城市,而不是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
第三,在艺术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创业的发展优势。当前的艺术品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应届毕业生虽然缺乏一些创业经验,但具备迎合青年艺术消费市场的前瞻思维能力。所以,引导学生从灵活就业和自主就业两个方面去思考,才能真正缓解目前艺术市场的就业压力,不断提高艺术生的就业率。
此外,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同时,也要补充相应的创业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创业形式的参考范例。最后,艺术生要学习艺术市场调研的方法和一些创业的知识和内容,这有助于提高艺术生创业的成功率。
创建就业指导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艺术院校需要不断加强对艺术生的就业服务,创建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为艺术生开辟就业信息快速绿色通道,让学生一创业就能收集就业信息,主动择业,定位职业发展路径。
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园就业网络平台的建立,定期发布艺术市场的招聘信息,让学生快速查询和搜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选项;
另一方面,可以搭建校友会网络平台,让本专业已经毕业的艺术生在网络平台中与尚未毕业的同学互动,让毕业生的岗位经验提前投放到艺术生群体中,提前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为就业思维的早期转化率做铺垫。在构建了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之后,还需要进一步搭建创新创业的虚拟平台。虚拟平台主要是为艺术生提供创业信息和资源,让学生获得创业培训的机会,同时掌握艺术市场的创业信息。
一方面,艺术院校可以在虚拟平台中设立临时工作室,本专业学生可以随机组成合作小组,承担当前艺术市场中一些常见的初级工作任务,如钢琴教学、小提琴演奏、动漫形象设计、影视广告制作或包装、出版物装帧设计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提前感受和体验创业内容的实践方式,不断形成创新创业意识;
另一方面,要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中不断更新艺术市场的成功创业案例,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成功案例的创业经验,并将其转化为未来创业发展的驱动因素,支持艺术生自主创业能力的稳步提升。关注编导艺考培训,详细了解北京影楼编导艺考培训信息和资料。目前艺术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较高,但过度集中在一线城市。虽然艺术生就业率持续上升,但是非对口专业很多。随着“艺考热”的持续升温,艺术院校需要更加积极地思考学生的就业和创业问题,在艺术市场饱和之前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转变观念,才能推动“艺考热”回归理性。具体来说,
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艺考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不断迎合艺术市场的人才需求;
另一方面,在引导学生就业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基础上,打造就业指导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优化艺术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最终实现艺术生专业和跨专业就业创业成功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