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女子学院暑期“三下乡”新探索:赋能乡村母亲助力乡村振兴

核心提示湖南省怀化市石板桥村近日迎来了一群朝气蓬勃的“老朋友”——湖南女子学院暑期“三下乡”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社会实践团的师生。这已是该校“三下乡”实践团第二次走进石板桥村,在过去调研实践的基础上,大家有了更多针对性开展实践活动的抓手。“比起第

湖南省怀化市石板桥村近日迎来了一群充满活力的“老朋友”——湖南女子学院暑期“三农”社会实践团和“青少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师生们。

这是该校“三农”实践团第二次走进石板桥村。在以往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大家有更多的手来开展实践活动。“与我第一次满怀雄心和热情来到这里相比,这一次,目的更加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三学生、实践队队长张颖说。

专业优势赋能农村妈妈

去年湖南女子大学团委书记周思刚上任没几天就赶上暑期“三农”。和实践团的师生一起走进石板桥村,她发现很多村民家里的生活环境一片狼藉。今年的老地方重逢,眼前的景象完全相反。“随便推开一户村民的门,家里都是整齐的。老公说老婆牌不打了,家里收拾干净了,生活更和谐了。”

这种变化的关键在于“三农”实践团带来的收集整理课程。

去年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实践组的成员就把村里的妇女叫来讲课,教大家一些收纳整理的方法和技巧,还会在课后去家里做实际整理,让大家感受收纳整理带来的美好生活。

可能有人会问,大学生有可能教农村妈妈收纳整理吗?在湖南女子大学的师生眼里,“这个真的可以”。

宙斯介绍,学校每天都有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其中家政占1学分,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过相关课程的专业培训。

另一个更大的优势来自于该校一个成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案例——基于仓储整理的云翔整理公司。

这支队伍已经连续四年助力乡村振兴,为农村妇女提供家政服务、组织培训、帮助就业。“三农”期间,公司将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业务指导。

其实乡村妈妈的赋能不仅仅是收纳整理,还有化妆礼仪、护肤化妆知识、女性领导力等相关课程。

实践小组去年发现,在职女村干部、返乡创业女青年等。在乡村振兴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的共同需求是对女性领导能力的相关培训。依托学校商学院管理学和女性领导力的课程基础,实践团成员帮助大家解决了乡村振兴中的这一需求。

该课程突出了农村母亲的痛点。

在去年的实践中,张颖和她的同学发现,农村母亲存在一些问题,如孤独和自我认同低。她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今年,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开展了母亲赋能实践。

为此,实践团成员特别设计了“乔妈妈”、“乔妈妈”、“伊妈妈”、“惠妈妈”的项目——好妈妈。

“聪明妈妈”以收纳整理为依托,开展叠被子等家政技能竞赛,组织农村妈妈积极参与。

“漂亮妈妈”就是讲礼仪、化妆、服饰搭配,让大家发现自己的美,教大家如何做更好的自己。

“艺术妈妈”活动期间,实践队成员每晚教大家跳广场舞,举办乡村艺术大舞台,丰富乡村妈妈的休闲文化生活。编导专业的张德勤是《艺术妈妈》的小老师。她发现,这些妈妈都愿意加入日常的广场舞队伍,“在跳舞的过程中获得乐趣、放松和自信”。

实践团依托“智慧妈妈”项目,在农村建起了智慧书店,组织妈妈们带着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和书籍分享。

电子商务专业大二学生胡发现,村里有一位母亲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虽然她自己没上大学,儿子女儿也都上了大学。和这位妈妈一样,很多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成长,学业有成,却又在苦苦的陪伴孩子,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实用型大学生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留守儿童的关爱和陪伴。

在村里,实践小组成员开展印刷、绘本等课程,帮助孩子们培养丰富的兴趣爱好。我们还组织孩子学习舞蹈和声乐,尽量用有趣的方式接近孩子。

音乐学专业大二学生王静发现,很多孩子并不缺少物质上的东西。他们需要的是艺术的启蒙和普及,编导专业的张德勤也觉得自己能带给孩子们的更多的是身体的发展和情感的释放。“刚开始的时候,女生会多一些,男生会坐在一边不参与。”她试图激发每个人的兴趣,鼓励男孩和女孩都参与健美操教学。

英语专业大三学生Villi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发现,他们可以做更多的情感启蒙、陪伴等工作。“刚开始有些孩子不愿意接触陌生人,所以比较拘谨。上了几次美术课,就能明显感受到变化”。

第二次去石板桥村实习,维利说他的初心不变。

“我是‘三农’的受益者。我小时候性格内向。是当时参加实践的老师们注意到了我经常在活动时呆在角落里,耐心地陪伴鼓励我,引导我,让我热爱并与同龄人交流。”维利承认这对自己影响很大。

去年的经历让Villi真正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也激发了她和同学们做好这次实践的信心。

“去年,在入户调查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我们在和大家讨论如何在村里弘扬家族文化,讲好母亲的故事。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做些什么。”宙斯说,其实做母亲的赋能是为了弘扬家庭文化,把家风、家教、家训和母亲的赋能结合起来,也是今年实践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工学结合提高大学生素质

梁晓燕,湖南女子大学家政专任教师,“三农”导师之一。在她看来,“下乡”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核心是家庭建设。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道”的方面,如家风与家教、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教育等。,而整理和收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与这些很好的联系起来。

她说,去年的工作更多的是启蒙,也就是整理、收纳“艺术”的启蒙。今年,我们专注于建立关系,从团建活动、团队建设和技能学习开始。

她还发现,今年我们组织大家参加培训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去年的。另一个很大的不同是,今年的培训有6名男性,“说明培训不仅吸引农村女性,也吸引农村男性”。

不过梁晓燕也承认,整个活动还有待完善。首先是农村需求端的精准调研,比如如何深化活动正面和背面的调研工作。此外,如何将“三下乡”活动中的收集整理与当地农村发展的内涵建设结合起来,也是她带领的实践团正在思考的问题之一。

“我们的整理和收纳,更多的是对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民居、美好家庭环境的引导,让大家认识到高品质生活不仅是一二线城市居民的需求,也是乡村的需求。”梁晓燕进一步解释说,组织和存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从道路上推动乡村振兴和人们的理解,也是为了从艺术上为农村妇女赋能。

2021年,仓储整理成为新职业。她希望通过“三农”培训,让农村妇女灵活就业,增强家庭经济建设能力,促进农村产业振兴。

同时,梁晓燕还提到,“三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用所学赋能农村的舞台,让年轻人走进农村,了解农村,提升自己。这不仅需要学生去做,还需要学校、导师、村、镇、村委会、社区等去做。将“三下乡”活动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比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如何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连续四年,梁晓燕对指导学生“下乡”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下乡”工程就像乡村振兴红线上的珍珠。她希望学生能够培养“三农”求真的品质,这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品质,也是真正迫使学生在学校静下心来好好学习的有效途径;还要锻炼自我安排的能力。我们在学校学的更多的是理论知识。在农村,用老百姓的语言表达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中国青年报记者杜一萌来源:中国青年报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