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风口下,优路教育的“产教融合”思路是否可行?

伴随国内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缺口的不断扩大,国家正通过政策作为导向加对职业教育的扶持。

近日教育部召开的2022年第三场系列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明确表示,要让职业教育“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

清明节前,政策利好进一步得到释放。

3月28日,教育部举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启动仪式,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表示,要以平台开通为契机,紧紧抓住数字教育发展战略机遇,以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

政策的接连落地,似乎也都预示着国内职业教育市场的良好前景。尤其是在国内开始推行新基建战略,对大量优质职业人才有着庞大缺口的背景下,产教融合的势头也为职业教育市场的发展增添了一份确定性。

职业教育已站上风口

相对新消费等赛道而言,职业教育市场存在已久,但一直缺乏爆发的契机。伴随近两年来格局的改变与政策的助推,中国职业教育市场迎来增长爆发期。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职业教育市场规模总体呈现出逐年增长态势,2019年中国职业教育市场规模5760亿元,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突破8000亿元,并引发一级市场的广泛关注。

图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黑板洞察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仅在2022年1-2月份,国内教育市场共发生23起融资事件,其中职业教育融资数量为12起,占据细分领域的榜首。这一现象的背后,与当前教培行业大环境的整体走向有着密切联系。

自K12教育赛道退潮后,受“双减”政策影响的教培机构们,开始加速向职业教育转型。叠加政策利好,职业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流向,蓬勃发展。

2021年6月7日,《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初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复审,这也是《职业教育法》自施行25年以来首次大幅修订,草案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在此风口下,一批教培机构以多种方式向职业教育转型:校企合作、技能培训、资格证书等多种形态。如学大教育,在2021年上半年,K12教培营收占其总营收的98.93%,“双减”政策落锤后,学大教育将主营业务转向个性化课程、艺考培训、编程培训、中等职业教育和国际民办学校。

整体而言,职业教育市场已站上风口,处于规模爆发阶段。不过,随着转型企业数量的快速增加,市场容量并不算太宽阔的职业教育赛道显得愈发拥挤。这意味着,机构要想更好地生存下去,面临的竞争风险也在变大。

转向之后的群雄逐鹿

职业教育发展虽已成为大势所趋,但无论是原本的头部企业、还是转型的后来者们,要想生存下去并不容易。

中公教育2021年半年度报告称,越来越多的资本和机构转型涌入职业教育,导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应对行业竞争加剧,对赛道内的玩家们提出了挑战。

从行业特点上看,职业教育细分赛道众多,且主体类型丰富,这一特点使得职业教育市场的集中度较低。同时,因为赛道过于细化,致使单个细分赛道的天花板较低,发展进程中更易遭遇增长瓶颈。

但这只是行业的一个共性,随着赛道的增长持续,职业教育机构们开始着重围绕渠道、师资和品类三个维度展开布局,共同探索行业的增长空间。

就品类方面而言,鉴于职业教育细分赛道众多且竞争加剧的特点,提升职业教育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可行方向便是拓宽品类覆盖面,向全品类方向扩展。

目前,包括优路教育、中公教育在内的头部职业教育机构都在积极构建全品类版图。

比如以公考招录培训出名的中公教育,主要业务面也涉及考研、教资等领域;而优路教育的覆盖面则更加广泛,除建筑工程领域考试外,业务范围还涵盖公考、消防安全、医药卫生、财税金融等众多领域,算得上是职业教育机构里品类“多元化”的典范。

获取生源的渠道对职教机构同样尤为重要。某种程度上来讲,生源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教育机构的营收规模。

虽然在线教育已经成为获取生源的重要渠道,但线下渠道一直在生源的获取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众多K12在线教培机构纷纷掉头转向职业教育时,也将大幅压缩赛道内原有的线上存量红利。基于这一背景,对于职业教育机构而言,以线下市场作为突破口将更具机会。

比如以在线教育形式为主的粉笔科技,近年来持续朝向线下渠道发力。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粉笔线下业务已覆盖全国260多个城市,线下付费人次累计超170万。数据增长的背后,本质上也印证了线下渠道在生源获取上的影响力。

而在师资方面的角逐,则更为明显。与K12教培赛道相同,职业教育同样面临着优质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

师资力量决定了教育品牌能否吸引学员的关键因素,因此也是上述几项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优质师资短缺是困扰职业教育的最大难题之一。”斯尔教育CEO郭劲男在接受36氪采访时曾这样描述。如何保证师资力量的充足,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各家教培企业的角力点。

以优路教育为例,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其已在全国设立了36所教学产品研发基地,拥有约2000余人组成的教研团队,处于现阶段国内职业教育赛道的领先水平。而基本上,庞大的教师团队已经成为中公教育、优路教育等头部职教企业的标配。

综合来看,目前,职业教育的各路参赛者正围绕上述维度展开布局。可以明确的是,职业教育市场已形成多方竞争的格局。不过,就现阶段而言,市场呈现的是健康的良性竞争秩序。本质上来讲,不仅能促进行业整体的稳步发展,同时也将间接让更多用户能够从中获益。

产教融合的趋势展望

政策红利虽能带来一定的指向性,但职业教育市场兴起的底层逻辑,源于供需市场的极度不平衡。

《腾讯在线职业教育白皮书》指出,“中国人才供给侧一直存在分布结构错位的矛盾,即低学历人员缺乏技能,而高学历人员则无法满足企业实际应用的具体需求”。

伴随国内产业结构的更新与升级,如新工业、信息技术等新一代技术密集型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并产生大量的优质职业人才需求空洞。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高技能人才占就业总人口仅为26%,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亟需改进的缺口。

尤其是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减少了4524万人,占比由70.14%下降到了63.35%。人力市场红利开始由“人口”向“人才”转向,这也进一步扩大了职业人才的需求。

在这种供需双方难以达成匹配的矛盾下,如何培养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人才,成为目前职教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产教融合或许是破解这一问题的方法论。

事实上,相关政策早有出台。自2014年起,国务院、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措施,旨在实现以产教融合、互联网+等多种理念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目的。

其中,产教融合被认为是最有助于改进现有供需错位的理念方向,这就需要教培机构与各类院校形成紧密合作。

目前与职教培训机构形成合作的主要以包括中职、高职及职业大学的公办院校为主。对于刚经历了教培转型的众多企业而言,与公办院校合作共建,不仅顺应了政策红利,也能减低重新转型职业教育赛道将面临的风险。

在这个过程中,也诞生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机构。

以综合性职业培训机构优路教育为例,目前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的表现,算得上在业内具有一定的模范作用。优路教育从面向行业、面向企业的两个角度出发,探索优质技术人才培养的那条产教融合之路。

行业方面,自2018年起,优路教育通过冠名“优路杯”全国BIM技术大赛的形式,为推动校企人才深度合作,起到促进作用。

具体到企业合作上,今年2月份,安徽卫视《技能安徽》栏目授予优路教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示范点”的荣誉,表彰优路教育在安徽职业教育领域作出的成绩;4月7日,优路教育与广东劳动学会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多个项目上开展合作,助力技能型人才培养。

除此之外,优路教育也从技术手段入手,研发独有移动APP、3D仿真平台及OMO智能系统,以此辅助学员,提升学习效率,为培养优质技术型人才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显而易见的是,伴随产业结构的持续性调整,对技术型职业人才的需求仍将保持进一步增长趋势。而借助校企合作手段,将有望改变国内人才供给侧结构错位的矛盾。而以优路教育为代表的一批职业教育机构,也将为建设技能型社会提供充足的推动力。

职业教育升级改造,尚处于开始阶段。但在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当下,如何使得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优质的高素质人才,无疑需要职教行业的参与者们的共同思考。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