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互联网大厂裁员,背后什么风向?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中国互联网大厂自2月以来频频传出“史上最猛”裁员潮的风声,“阿里裁员”“腾讯裁员”等均登上热搜。外媒称,在过去长达十年的科技繁荣期中,这一行业曾经看似无穷无尽的职业机会如今却戛然而止。在疫情当口下,中国互联网公司遇到哪些困难?裁员背后反映出行业哪些新风向?国外互联网公司是不是也遇到类似困局?《环球时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听大厂及“毕业”员工讲述内情

【环球时报记者  赵觉珵】在本轮互联网大厂进行的裁员中,京东的行动引发较多关注,并且因一份致京东员工的“毕业须知”登上热搜。据多家媒体报道,京东自今年初开始的裁员覆盖多条业务线,主要涉及旗下的京喜事业群以及零售、物流、健康等多方面业务。

“90后”的陈中原本是京东健康互联网医疗业务的一名员工,他也在近期的裁员中离职。陈中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京东健康的创新线、服务线均有大量员工被裁,仅药店和B端采购等业务影响较小。陈中分析认为,裁员的考虑还是平衡成本与收益,“一些创新业务短期内难以获得收益,还是集中力量、聚焦能够赚钱的主业”。

陈中表示,原本他希望“异动”至京东健康的智慧医疗业务,但听说相关业务也会进行调整,因此只好拿着N+1(N指的是劳动者工作年限,+1指的是额外支付1个月工资)的补偿金离职。陈中解释称,所谓“异动”是指员工从当前业务部门调整到其他部门。

路透社也援引一名去年底离开京东的前员工的话说,“短时间内看不太清商业模式的业务就会砍掉,砍掉以后在复盘中也会发生战略转型,相继迎来内部人员动作大调整,例如裁员”。

近期,不仅是京东在进行裁员,阿里巴巴、腾讯、美团、滴滴等知名互联网大厂也均传出裁员消息。

在某互联网公司担任HR(人力资源)负责人的任晓近期也负责公司内部的裁员,大概比例是8%—10%。任晓对《环球时报》记者强调,这是一次正常的“组织调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无差别的裁员。

“我们这次是互联网公司比较常见的组织调优,正常情况下,每年公司都会有相关动作”,任晓说,这次根据的是公司考核绩效进行末位淘汰,整体目标是优化3000人,主要针对的是互联网销售人员、销售支持以及呼叫中心等岗位,公司也给被裁人员提供了正常合规的补偿以及过渡方案,目前进展顺利。

据任晓介绍,互联网公司每年都进行类似规模的裁减人员调整,阿里、腾讯等公司今年进展也比较顺利,直到京东裁员被爆出后,在疫情风口浪尖上,网上负面的声音才被扩大了。

任晓表示,跟其他互联网大厂相比,自己所在公司裁员比例并不大,但仍受到互联网整体调整影响。“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美联储加息在即等都会对投资方有影响,”任晓称,公司这次优化人员也是要保证资金链过冬,至于冬天什么时候结束,他们自己心里也没谱。但任晓表示,此次人员裁减并没有考虑35岁等互联网上所说的年龄门槛,“相反,我们这次调整让更多35岁以上有更多经验的员工得到提升空间,成为公司核心人员”。

就像中国网信网近日对12家互联网企业用工和业务发展情况进行访谈得出的结果一样,任晓称,公司目前经营状况正常,招聘工作也一直在进行,“我们一直在引入比较好的人才,尤其是专业能力强、行业里有影响力的人才,门槛也跟过去一样,没有太大变化”。

三重因素导致调整

【环球时报记者  赵觉珵】互联网行业人员流动一直较快,中国网信网近日对腾讯、阿里巴巴、美团、京东等12家互联网企业用工和业务发展情况进行访谈的结果显示,目前员工数量和业务发展情况总体稳定,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经统计,2021年7月到2022年3月中旬,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12家企业总离职人数21.68万人,总招聘人数29.59万人,净增用工7.91万人,其中11家企业招聘人数多于离职人数。中国网信网称,多家企业从市场竞争、投入产出和长远发展等考虑,在做大做强主业的同时,对部分业务进行调整优化,相应岗位人员有减有增,但员工总人数保持稳中有升态势。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选择裁员而非降薪,意味着互联网公司经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业务扩张,尤其是多元化方面,互联网公司正在收缩。

正如上述分析提到,目前互联网企业正在基于多个角度的考虑重新调整经营策略,这也是其出现人员调整的主要原因。有学者认为,近年来,模式红利逐步见顶,同时针对行业无序扩张等乱象,国家层面也强化监管力度,中国互联网行业正在步入转型升级期。

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近日表示,“目前,互联网行业正在遭遇结构性的挑战和改变,腾讯作为其中参与者也会主动进行调整”。

此前,不少大平台通过“烧钱”谋求规模效应,但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周期变化和各国不约而同的“反垄断”措施,互联网企业及其背后的资本看到已经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称,“互联网大厂由于监管趋严、中概股摩擦以及疫情等原因导致营收增长乏力甚至下降,在营收未达预期或者增长乏力的情况下维持业绩的压力凸显而出”。

盘和林也对《环球时报》记者提到,疫情导致的居家隔离只会增加互联网服务的需求,这并非是互联网裁员的原因。反垄断监管的确对互联网行业造成影响,这主要是遏制资本过度扩张和进入新的领域,互联网平台相应调整要减少多元化业务种类,收缩业务范围。

去年以来,阿里巴巴、美团等公司相继受到反垄断调查处罚,其中阿里巴巴被处以182.28亿元罚款。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去年7月叫停腾讯主导的两家直播平台虎牙和斗鱼的合并案。

在资本层面,有统计显示,以几家国内主要互联网大厂的财报数据为例,利润增速普遍不及收入增速,这也导致相关企业的股价出现下跌。

盘和林认为,未来互联网企业更加聚焦主业,从多元化经营角度看,也会考虑赋能实体经济模式,而对于新兴领域,互联网企业会减少探索。同时,新兴领域的流动性水位也会有所下降,聚焦主业让互联网企业业务集中度更高,防止资本过度扩张让这些巨头参与新兴领域的热情逐步减退。互联网企业将逐步成为成熟企业,波动性和风险性下降,但未来增长空间也会同步缩小。

国外互联网公司日子怎么样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吴倩】印度最大社交电商平台Meesho近日宣布裁员150人,成为海外疫情冲击下最新裁员的互联网公司。实际上,从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以来,以美国为主的国外互联网科技公司就不断裁员。

印度《经济时报》称,除了Meesho,印度租赁公司Furlenco在3月份解雇180名员工,印度互联网学习平台Unacademy在4月解雇1000多名员工。实际上,据《印度时报》报道,印度最有价值的初创公司,包括酒店业巨头Oyo、网约车巨头Ola和在线分类广告巨头Quikr,都在疫情初期开始裁员,以降低成本。东南亚估值最高的独角兽Grab在2020年6月也宣布裁员360人,占总员工人数约5%。

无独有偶,专门跟踪美国互联网企业失业的“Layoffs.fyi”网站称,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暴发的最初几周,美国资金短缺的小型初创科技公司首先进行裁员,以避免破产。2020年上半年,全美约430家互联网公司已经裁掉了5万多名员工,其中美国增强现实初创公司Magic Leap裁员1000人,占公司总员工50%;美国最大点评网站Yelp1000人,占17%;爱彼迎1900人,占25%;优步6700人,占25%。

位于硅谷的科技新闻媒体“The Information”称,随着硅谷裁员潮上演,数以万计的科技工作者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次裁员潮结束了科技行业长达10年的招聘热。2020年上半年,初创企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相继倒下,甚至像谷歌和领英这样的大公司也表示,他们将减少招聘人数,或者暂停招聘。2020年下半年,领英宣布裁员6%,共涉及960人,受影响的员工获得至少10周的遣散费,而且员工也能继续使用公司设备,公司还会替他们买一年医保,并提供法务、求职等咨询服务。

也并非全球所有互联网企业都在裁员。据彭博社报道,2021年下半年,拉丁美洲软件工程师和客户主管等职位的招聘增长286%,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招聘和薪资。大多数新员工位于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去年,拉丁美洲的初创公司获得创纪录的150亿美元资金,是之前最高纪录的3倍多,因此招聘人数激增。地区独角兽公司的增长是该地区就业增加的部分原因。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