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2022“甲子引力X”科技产业投资峰会在北京三里屯通盈中心洲际酒店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科技产业智库甲子光年主办。深创投、陈达财智、复星、联想创投、华登国际、源码资本等近40家投资机构合作伙伴受邀嘉宾,通过现场和线上连线,共同探讨产业投资。此外,数百名投资人和创业者参与了现场互动。
在消费互联网市场遇冷,VC/PE严重受挫,逐渐转向硬科技投资的当下,本次大会以“绿水青山驻,大江东去”为主题,聚焦2022年科技行业的投资机会,对新能源、半导体、智能制造、AI、SaaS等五大热点科技赛道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由主题报告发布、高峰对话、主题演讲、圆桌论坛、投资名单公布五个部分组成。
在主题报告环节,甲子光年创始人兼CEO张仪嘉发表了题为《2022年科技行业投资趋势》的主题演讲。她从四个部分开始分析当前的工业投资:现在,从全局看当下;放大,镜头放大,用数字分析四个子轨的投资趋势;如何,探讨变化形势下的科技投入新范式;最后,缩小,缩小,锚定未来趋势。
高峰会谈围绕“硬技术投资恰逢其时”这一话题展开。张仪嘉与元和原点总经理费建江、中科创兴创始合伙人李浩、华登国际董事总经理兼合伙人李文彪、泰康投资科技行业负责人李珍妮、复星全球合伙人、复星创富联席董事长徐昕对话近一个小时,解读硬科技投资的机遇与困难。
下午,联想创投合伙人宋春雨在大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讲。他提到,未来十年,中国将快速进入科技创新的伟大时代,计算能力将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圆桌会议围绕五个技术领域举行,即新能源、半导体、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和SaaS。参会嘉宾包括光速中国合伙人、源码资本董事总经理吴凡、资本创始合伙人兼CEO李、智存科技创始人兼CEO王绍迪等投资机构负责人和科技公司创始人。
峰会最后,由甲子光年严格评选的2022中国科技产业投资榜正式揭晓。这份榜单涵盖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智能制造、企业服务和碳中和五大赛道,包含15个子榜单。
目前,一方面,随着疫情反复、经济下行,投资行业面临寒意;另一方面,新能源、新材料、新算法等科技产业赛道异军突起,华为、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比亚迪等众多科技产业资本纷纷入场,投资领域似乎充满活力。
这种矛盾的背后,意味着低挂的果实是收获的,硬技术才是中国投资的方向。
1.开幕:解读中国科技产业投资新风向大会伊始,甲子光年创始人兼CEO张仪嘉发表了题为“2022年科技行业投资趋势”的主题演讲。
张仪嘉首先回顾了科技产业的发展状况。在第一部分《从全局看当下》中,她从疫情与科技创新板的关系、一级市场投资的变化、估值倒挂、专业化与新奇化、二级市场估值体系等五个维度重新审视了当前的产业科技投资,提出了“中国科技产业投资已经到了一个分水岭,价值取向和估值模式需要重新定义”的结论。
然后引出科技资本正在发生的新变化:虽然资本仍然可以追求利润,但需要重新审视与国家宏观政策相匹配的方向,避开资本无序扩张现象存在的领域;2022年,科技资本正在从比拼“回报率”的时代走向考验“命中率”的时代。
在“阅读细分赛道数量”一节中,张仪嘉对半导体、工业软件、生物医药、自动驾驶四个细分赛道进行拆解,阅读当前投资趋势。甲子光年智库在对105家投资机构的决策者进行调研后发现,主要投资赛道的新风向的价值取向明显向产业数字化方向倾斜,向实体经济转型,更侧重于链补、链扩、链强。
在“新资本范式”部分,张仪嘉通过对中国产业未来的展望,给出了判断风险投资的新法则。她认为,旧的机构划分方式难以体现价值取向的变化。在新体制、新坐标下,科技投资机构将按照PLG导向、ESG导向、政策导向重新划分。在目前的投资机构中,ESG导向型和政策导向型投资机构已经占了半壁江山。他们的主要投资轨迹向高端制造、创新、环保、乡村振兴、元宇宙等领域倾斜,主要投资技术向工业互联网、AI、大数据、高端制造、网络、芯片、元宇宙等领域倾斜。
最后,在“锚定未来趋势”部分,报告跳出了细分轨迹和组织类型。从科技产业的内生属性看,产业集群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从经济发展的引擎来说,中国迫切需要一个无冕之王的集体突破。在张仪嘉看来,聚沙成塔才是最终的趋势,海纳百川,海纳百川。中国模式出来了,东方可以“自己定义自己的王”。当观察的尺度放大到文明的跌宕起伏,一切短暂的杂音波折都将不复存在——风景长宜睁大眼睛,文明的胜利终究是价值观的胜利。
2.聚焦:硬科技投资的巅峰之论在峰会环节,元和原点总经理费建江、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李浩、泰康投资科技行业负责人李珍妮、华登国际董事总经理李文彪、复星全球合伙人、复星创富联席董事长徐昕等行业领袖齐聚一堂。在张仪嘉的主持下,他们就“为了共同的未来,在正确的时间进行硬技术投资”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在论坛上,张仪嘉首先提出了关于“硬技术”概念的问题。虽然不同的嘉宾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是他们对硬技术的理解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门槛高,技术难。单项突破难度大,需要全产业链共同推进。所以对于投资机构来说,硬技术投资需要耐心和坚持。
复星徐新首先感慨,全球科技创新正在向中国走来。一方面得益于政策的支持,另外人才的流动,对计算、仿真、模拟、数据驱动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科技发展来到大基础设施时代。另外,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的投资机会已经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在需求市场上只有顶尖团队才能跑出来。
但困难也不容忽视。泰康投资李珍妮提到,硬科技投资还有两大难点。一个是产业链供给难。解决一个问题,往往需要打通更多的点;一个是需要时间积累,硬技术投入无法弯道超车。
邓国际专注泛半导体投资。在李看来,目前的硬技术周期变化越来越快。“半导体去年产能不足,今年开始削减订单”。虽然这种周期变化很正常,但是很多中小公司承受不了,所以跨越周期逐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袁元典费建江最近半年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全市场大部分机构都比较大胆”。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敢于尝试新事物,比如投资可控核聚变;二是投资项目越来越早;第三,热门行业的项目估值较高。
在这方面,中科创星李浩也有同样的经历。但他认为,估值提升和价值提升是两回事。“大家都在分配资源,应该分配到更合适的地方”。因此,他主张投资应该支持有需要人和事,以生产更有价值的东西。“能否最大限度地配置自己的资源,是衡量投资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3.碰撞:五场圆桌论坛的头脑风暴在圆桌论坛中,30多位投资机构的合作伙伴围绕最热门的新能源、智能制造、半导体、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以及SaaS赛道进行了头脑风暴。
新能源圆桌环节,由资本创始合伙人CEO李担任主持人,与光速中国合伙人、中国人寿股权科技投资负责人甘霖、源码资本董事总经理吴凡、杉杉创投执行副总裁徐斌等五位新能源领域知名投资人就如何投资万亿级新能源市场的话题进行了碰撞。
面对这个宏大的话题,投资者选择从制造业的角度来看待新能源投资。与会者认为,新能源本身就是制造业,应该利用制造业的属性来弥补其资源的不足,利用技术创新来改善商业效率的不足。从互联网时代到新能源时代,投资的重心逐渐从硅谷转移到中国。这背后的投资呈现出“一软一硬,一多一少”的特点,即美国对软件的投资多,对硬件的投资少,而中国对绿色硬件的投资多,大规模的资金不断涌入,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优势。未来中国新能源企业完全可以凭借产业优势进入海外市场,依托更加良性、高毛利、高品牌效应的海外市场,形成生态闭环,寻找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机会。
在智能制造圆桌论坛上,创世合伙人董事总经理寿献作为主持人,与国科嘉管理合伙人、陈达财智总裁助理吴、深创投董事总经理华北总部总经理周军、资本董事总经理陈灿然等四位嘉宾就“智能制造强势回归,VC/PE如何投资”的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本次论坛上,工业软件作为工业领域最薄弱的环节,尤其受到关注。嘉宾认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其特点是数字化能力参差不齐。由于行业应用场景分散,发展阶段不同,细分市场不够空,行业整体增速缓慢,实力分散。在此背景下,中国工业软件要想突破“卡脖子”困境,补齐安全性和完整性两大短板成为关键。为了安全,中国必须自主掌握核心材料、核心部件、核心算法,避免“功能休克”。对于产业链,中国必须形成自己的小生态,小闭环。对于投资者来说,现在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入市时机。只要能把分散的市场聚合起来,形成规模效应,就一定会有像国外巨头一样的本土企业成长起来。
半导体圆桌论坛的主持人是创新工场执行董事、半导体基金总经理王祯祥。此外,大泰资本管理合伙人方圆、合力资本合伙人唐志华、峰瑞资本合伙人杨永成、丁鑫资本董事长张驰、智存科技创始人CEO王绍迪等就“今年如何进行半导体领域的VC投资”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嘉宾认为,半导体投资的关键是回归最本质的供求关系。由于缺乏核心,过去一年资本过热,投资逻辑是“产能为王”。这种“乱象”在今年逐渐减少。这种变化的背后是芯片供需的周期性波动。去年的“缺芯”潮源于制造业产能紧张,由“需求侧”推动。因此,随着制造业产能趋于稳定,未来芯片增长将迎来平台期。从一级市场来看,预计到2023年,集成电路的“大项目”将达到后期甚至IPO阶段。但目前封测、材料等初创公司估值仍然过高,投资者应保持清醒。未来的机会主要集中在一些规模较小但有潜力的应用场景,比如智能汽车、AR眼镜、5G等。另外,国内在“卡脖子”领域的芯片替代率只有10%,需要机构继续陪伴。
AI与大数据圆桌论坛由兴拓资本管理创始合伙人刘主持。在近50分钟的讨论中,奇点云合伙人、战略咨询专家何、弘毅投资董事总经理、资本合伙人、CMC资本合伙人徐晨、华映资本管理合伙人张高南等五位嘉宾围绕“AI大数据投资机会”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嘉宾认为,大数据投资的稳步转向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相关技术的成熟。如今,数据和人工智能已经从概念走向落地,用户真切感受到了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计算能力正在成为生产力的一部分,这是技术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在这样的背景下,AI和大数据的投资机会有两个:第一个是微创新。很多人认为数据抽取和算法引入自然会完成模式转换。但事实上,数据的价值只有经过不断的微创新,先收集再使用,才能逐渐感受到。二是新技术,比如光计算,理论上可以把计算能力提高几十倍。在这个领域,中国领先世界,这是中国的机遇。
SaaS圆桌论坛的主持人是新天创投管理合伙人姜玉杰。与资本执行董事韩毅、初心资本合伙人徐宇阳、真格基金合伙人、借贷宝创始人CEO蓝、范翔营销联合创始人联合创始人、高技术/服务事业部总经理刘晨等五位嘉宾就“寒冬中的投资”话题进行了充分的思想交锋。
嘉宾认为,未来中国SaaS将出现一批服务头部企业的公司和一批服务中小企业的公司,市场灵活,需求量大。对于头部企业来说,其服务采购流程很长,也是最大的挑战,而腰部客户毛利较高,但占比相对较小。因此,SaaS企业的决策者应该重视顾客的比例。今年是业内公认的困难年,但也是吸引人才的好机会。在控制现金流健康的前提下,SaaS企业应提升生产和研究团队,优化服务,创始人应调整心态。去年拿到钱的应该不会扩张;没拿到钱的,不要着急;打磨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会议的最后一部分是颁布科技投资清单。作为致力于推动科技、产业、资本更好结合的科技智库,过去一年优秀科技投资机构的评选是历年“甲子引力”大会的最后一环。
这份榜单涵盖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智能制造、企业服务和碳中和五大赛道,每个赛道包含三个子榜单。名单上有数百家投资机构和50家科技公司。
9小时紧凑议程的背后,是中国科技行业的父辈们长达一年的思考与碰撞,是中国硬科技投资界数千亿真金白银的投入。当低垂的果实被摘下来,进入游戏,迎接硬科技时代,是每一个有远见的从业者的选择。尽管疫情不断,300人的会场依然座无虚席。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入,在产业、学界、资本不断碰撞的今天,“甲子光年”将永远和你一起走向科技产业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