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是产品经理

核心提示什么职位是未来创业做CEO最好的“预科”?2013年,李开复曾经在微博上就这个问题,回答道:产品经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产品经理都被奉为,离CEO最近的岗位,很多人趋之若鹜。可是,到底什么才是产品经理?先来看看它是怎么诞生的。1926年,P

未来创业做CEO最好的「预备课程」是什么职位?

2013年,李开复曾经在微博上回答过这个问题:

产品经理。

长期以来,产品经理一直被认为是离CEO最近的职位,很多人都渴望得到。

然而,到底什么是产品经理?

让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诞生的。

1926年,PG公司推出了一种新的肥皂,Camay。但是销售一直不好。此前,PG已经有了一种卖得很好的肥皂——象牙。

所以当时肥皂业务部的所有销售都全力以赴推销象牙,Camay就成了一个被忽视的角色。

这时,一个叫尼尔·麦克罗伊(Neil McElroy)的年轻人提出,应该由一个人负责一个品牌。

品牌,是为消费者服务的。不同的消费群体有不同的购买动机。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需求生产产品。

当时,尼尔的想法得到了PG总裁的支持,他成为了第一个真正的产品经理。

那么,到底什么是产品经理呢?

你是从发现一个需求开始负责一个产品的RD、设计、销售、运营,甚至是伴随它走过整个生命周期?

这听起来像是某个特定领域的事情。

那为什么是最接近CEO的职业呢?

近日,《刘润》视频工作室邀请了前产品经理阿里,良仓孵化器合伙人,畅销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我们进化岛社区的嘉宾:苏杰先生。

他听了自己作为产品经理的工作故事。在故事中,探寻答案。

— 1 —

我与产品经理的关系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我16年的从业时间正好可以五五分成。

前八年在阿里做产品经理,为产品经理服务,接触了淘宝、天猫等很多产品。

我是最近八年创业的,在《服务创业者》中,我了解到了各行各业、大公司、小公司做产品的不同方法。

我2006年大学毕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虽然听起来像是互联网产品,但其实没什么关系。

这个大类有很多分支。我的专业是数据和图像分析,用来辅助诊断。

后来发现这个方向其实和产品经理有关系。

大学学习的数据分析用来辅助医生做判断。作为产品经理做分析,帮助老板做判断。

毕业,可惜本科不到一年,研究生学制由三年改为两年,于是被迫和上面两届的师兄师姐一起毕业,导致专业对口被抢。

那时候大家都喜欢去外企,比如GE,飞利浦,西门子,自己的医疗集团。

而且只能找一些和专业无关的岗位。

就这样,误以为是阿里先给我发了offer,我就去了。

offer里写的职位名称很奇怪,叫数据仓库需求分析师。

我现在都不知道这个职位是什么。

工作一段时间后,感觉自己做的可能是产品经理。

那段时间,我经常和团队伙伴一起琢磨,产品经理到底是什么,在国内和国外有什么区别。

坦白说,我和我的伙伴们对国内互联网领域产品经理的定义。

虽然,第一代的理解很狭隘,就是做网站。

后来才发现,不光是网站,还有app,硬件,服务。后来,张一鸣说,公司也是一个产品。

最后,我明白了,一切都是产品。

于是,我写了一套书,叫《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这本书的诞生,源于工作之初“被动”的“每周”要求。

在周报上,我们不仅要写本周做什么和下周做什么,还要写一篇500字的短文。

于是,我养成了每天工作时随手写写画画的习惯,有了一些想法就写进去了。

但是,我发现如果我只把这些内容分发给我的同事,那就太可惜了。

于是,我开了个博客,开始连载。

回过头来看,这本书受欢迎可能有三个原因。

第一,刚踩了三个红利。

互联网的上升期。阿里这个公司的上升期。还有就是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的上升期。

第二,日拱是卒。

我自己没有做过一夜成名的事情,都是一个棋子做出来的。

一周500字,一年下来,就是两万多字。坚持4年,就是10万字,就能撑起一本书了。

第三,找到蓝海。

有需求,供给比较少。

2010年左右,这本书上市的时候,正好市场上有产品经理的需求,但是没有供应。

三个原因,加上运气,挖到了第一桶金。

— 2 —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很多人经常会问一个问题,产品经理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产品经理做的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谁的问题?用户。

问题的本质?需求。

什么情况下会有问题?场景。

只要你做的是这些东西,你就是产品经理。

在公司里,职位叫产品经理的人可能不到10%。而是设计师,运营商等。,他们或多或少在做产品经理的事情。都是我定义中的“泛产品经理”。

包括企业中的管理者和企业家。我们都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刘润老师有一句话,“每个CEO都应该是好的产品经理,但每个产品经理不一定是好的CEO。”

我补充一下,每个公司的创始人都是这个企业的第一个产品经理。

我想为谁做点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是产品经理的思路。

但是企业做大以后,他关注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有组织管理、融资预算等。,即所谓的“副业”。挂起一个全局任务。

但是,这些副业,拆开来看,也是不同的产品。

比如组织。

不同的组织结构会匹配不同的业务。成熟的企业,有成熟的组织,官僚机构。新成立的组织,也许有一个网状团队。根据组织不同阶段的不同场景,思考合适的方法。这是一种产品思维。

融资预算,需要满足公司的整体目标,需要权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比如老股东、创始团队、管理层、员工……也在思考他们的需求,先满足谁,再满足谁。这是对用户生态的分析。这也是一种产品思维。

所以产品经理的思维无处不在。

还是那句话,大家都是产品经理。

— 3 —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产品经理。

但是有人会问,如果我退休了,如果我是全职主妇,没有固定工作,我还会做产品经理吗?

是的。

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的产品经理。人的生命是人的产物,是对社会的交付。

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交付。

在学校阶段,是环境给了自己资源,塑造了自己。你是一个消费者角色。

这就像一个狭窄的产品验证期。接受RD资源进行市场验证。

工作后开始赚钱,正是产品探索期。在产品经理的思维中,有一个概念叫做,PMF匹配市场之后,就开始野蛮生长。

慢慢进入高速成长期,进入职业发展高峰期。你可能跳了好几次,开始养家糊口,反哺父母。

达到顶峰后,没几年,疯狂增长的势头就下来了。

你称他为“中年危机”。试着穿越过去。但这是客观规律。

每一个产品都会经历缓慢增长验证期、快速增长期、缓慢增长平台期。

走过这段时间,不可避免的,可能会进入衰退期。当然,这是后话。

所以,每个人都是一个产品。

每个人都可以用产品生命周期的模型来思考自己的人生。

这是唯一一个你可以并且需要100%负责的产品。

— 4 —

延长自己的平台期,有尊严地进入衰退期。

平台期是必然的客观规律,每个人的生命周期曲线都差不多。

成功的人可能平台更高。身高,真的是衡量每个人生命周期的唯一标准吗?

不一定。

有的人拉出来很高,但是下降也很快。

有的人没那么高,但是高原持续时间很长。

看关键曲线的面积。

如何尽可能的增加面积?

快速拉高,然后缓冲下降。

怎么养?

在就业的前2-3年,需要更多的尝试。找一个更短的闭环,更快的迭代。

说白了,去能更快看到全貌的行业。

从想法到落地路径,从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简单想法到可以验证的东西。

比如早期的互联网行业。比如纯线上产品,带货活,属于一个小闭环。

反之,什么是长闭环?

比如整车的产品经理。也许10年后会是一个闭环。他们的困境在于有限的职业时间和漫长的产品生命周期之间的矛盾。

年轻的时候,选择短闭环可以让自己的认知迭代周期更快。如果每周迭代一次,一年可以迭代52次。

这是2-3年的时间尺度。

如果达到10年的规模,就开始进入平台期。

这时候就需要积累经验了。把自己转移到一个变化不是那么快的行业。

在一个瞬息万变的行业里,可能因为迭代极快而没有老师傅这一说。这意味着过去的认知是可以沉淀的,很少形成长期有效的经验。

当你35岁左右的时候,你一定会发现,你想在变化中寻找不变,寻找可以沉淀下来并长期有效的行业。

比如故宫文物里的老钟表匠,工艺历史悠久。

我早年做互联网产品,变化很快。To C比to B的速度快,所以做了几年to C之后,就转到to to B了,后来半只脚走出了互联网,踏入了咨询行业。咨询是一个需要经验积累的行业。

这会延长你的平台期。

如果把它拉长到30年的时间尺度,你就得开始思考如何“体面地”退休了。

狭隘的职场退休政策,个人认为,其实并不合理。

60岁之前,我全职工作。61岁时,他突然停止了工作。

就像从0到1的突变。很多人会不适应突如其来的空休闲。

如何把突变变成平缓的曲线?

比如,当我们接近50岁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逐渐减少我们工作时间的比例?

到了七八十岁,不是全身而退,而是在力所能及的位置上继续发挥余热?

我大胆猜测,也许10年后,弹性工作会越来越多。

当然,凯恩斯也曾经做过类似的猜想,可惜没有实现。

— 5 —

直播有更强的社交属性。

仅仅说直播,就是一个闭环特别短的产品。

从纯用户的角度来说,我个人比较喜欢文字,但是不接受直播或者短视频。当然,回答那句话是有可能的。25岁以后出现的一切都是异端。

我觉得当我读单词的时候,我的大脑仍然可以进行不同的思考。

看视频的时候,大脑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除了“认可”,真的说不出额外的带宽处理信息。

短视频也是如此。它利用快速切换的画面和“神奇”的背景声音,不时跳出放大的文字效果,占据观众的大脑。

当一个人在看东西的时候,大脑和屏幕只有一个在转动。

不过,另一方面,从制作方的角度来说,短视频和直播确实是对用户洞察极佳的产品。

是的,的确,到了极点。

直播门槛不高,以后会有很多人加入。我个人很佩服这种产品形态。

站在用户的角度,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一直觉得直播是个费时的产品。

通过直播分享知识可能效率不高。不过直播可以很好的传递情感共鸣。

你愿意花时间看视频。我希望我们可以聊天,并提供一些心理按摩。

想学知识可以看文章。

我们都会下意识地意识到,文字是有理性的。视频是感性的。

所以直播确实赋予了很强的社交属性和情感价值。

— 6 —

用心听,但不要去做

那么,我们应该对直播产品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在产品经理的思维中,有一句话:用心去听,但不要去做。

注意听这个问题。

听听用户没说的,字里行间。不要听他肤浅的话。只有用心倾听,才能知道用户背后的真实需求。

而不是去做,而是关于你的解决方案。它必须具有创新性。融入自己的思维。

回到直播和短视频,当你看到画面中的人,他们肯定会说出一些话,大部分观众自然会认同。

但如果你看书,自我意识会占上风,发散思维会让读者质疑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所以可以看短视频和直播,但是一定要看正确概率比较高的。

特别有决心的人,可能都有问题。

为什么?

因为观点、知识、方法往往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

完全普遍正确的观点很少。

不同的策略有时是好的,有时是有害的。

初期是良药,成熟期可能是砒霜。

所以,在面对A和B两个选项,哪个更好的时候,最好加上一个前提条件:在什么情况下。

— 7 —

从医学思维到医学思维

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被教的最多的就是如何解决问题。

但是在做产品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一个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

历史上有几千万个物种。以前没人告诉过你要解决哪个问题。

高考题,虽然封闭,但有答案。

职场的试题,虽然开卷,却没有答案,甚至不知道题目在哪里,却充满了难度。

所以我自己的思维方式最突出的变化就是专注于问题本身。

也就是上一段说的,匹配对的场景,对的思路。

从学生思维到产品思维。

也是从医学思维到医学思维的转变。

很多人会把某个方案当成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这就是医学的思维。

但是,在医生真正诊断用药之前,还有一个医疗过程。

为了确定你得的是什么病,你需要做一系列的检查。

知道自己的病是什么,怎么样,然后才能确诊。

可能是药物,可能是点滴,也可能是手术。

诊断的过程就像一个假设的过程。

以医学为例。先吃3-4天,再检查一遍看效果。

这就是医学的思维。

一种假设-验证-迭代的思路。

医学思维历史悠久。

在古希腊,人们提出了两种典型的思维方式,一种是归纳法,一种是演绎法。

两者都有致命的弱点。

先说归纳,就是根据之前的认知经验总结出规律。

如果你看到一万只白天鹅,你无法得到天鹅是白色的定义。因为只要你看到一只黑天鹅,你就会被彻底否定。

演绎是基于一些公认的规律,而这些规律是演绎和延伸出来的。

所以在逻辑上,所有推导出来的“新知识”都是基于原有的公理。这也意味着这些东西不是新知识。

那么,如果这样循环下去,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将永远停止。

好在中世纪后期,一些思想家把归纳和演绎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假设——演绎。

先假设一个新知识,然后再推导。如果验证的结果符合假设,那么我们暂且把它当作公理。

就像做实验一样,大胆假设,收集信息,充分验证。

这其实就是做产品的过程。

做产品的时候,我们假设这个功能对用户是有帮助的。

为了检验这一假设,我们将使用定量的方法,如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定性的,比如用户访谈和可用性测试。这种收集用户信息的方式。

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以确定假设是否准确。

如果不准确,就做迭代修改。如果它是准确的,就暂时认为它是成功的。

这是产品思维,同时也是医疗思维。

当我们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时,都需要提前判断具体情况,再选择具体的方法。

这个世界基本上是开放的。没有自我限制,没有迷信仙丹。

临终遗言

感谢苏杰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他作为产品经理的历程和发展历程。

到底什么是产品经理?

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理解。

苏杰老师启发我,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产品经理。

倾听需求,描述问题,精心设计。

如果以后遇到未知的挑战,回想一下产品经理诞生的故事,不要急着找一个标准答案来理清问题。是对产品经理思维的灵活运用。

最后,引用苏杰的书的引言,

你要想清楚你要选择什么样的行业。

他以后有什么样的要求。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产品经理,但在我看来,产品经理是一类人,他们做事的思路和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的生活问题。

只要你能发现问题,描述清楚,转化为需求,再转化为任务,赢得支持,动员一批人,完成这个任务,并以高手的心态持续跟踪维护这个产品,那么你就是一个产品经理。

至少,你已经是自己的产品经理了。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