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起,大众日报、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推出“勇往直前,开创新局”大型全媒体主题报道。记者深入16个市基层进行调研采访,重点围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勇往直前、开创新局”,宣传“三个十年”行动的创新举措和成果,生动讲述各地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生动事例,全面反映山东。今天公布第七组报告:“十大创新”看烟台。
00:56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高能创新平台和有竞争力的创新体系,烟台-
创新基因锻造产业壮大市场
□大众日报记者董青发自春龙杨秀萍
7月4日,在烟台黄渤海新区天成机械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直径几米的风电轴承整齐排列。作为致力于风电用大直径轴承设计制造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已交付运行大直径轴承2万台,实现零故障运行。
“减少风机长期运行对轴承的磨损,更新维护轴承润滑脂,是困扰企业多年的行业难题。”天成机械有限公司设计总监于东东告诉记者,公司一直想研发一种免维护轴承,既能提高轴承的耐磨性,延长使用寿命,又能为风电相关企业在全生命周期内节约成本。
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实验室落户烟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在涂料和高性能润滑脂领域的科研成果使免维护轴承成为可能。“围绕功能材料、结构材料、绿色制造三大模块,实验室确定了特种润滑材料与技术、仿生材料与技术、精密制造材料与技术等11个方向。”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乔朱晖介绍,实验室布局了3个公共RD平台、5个研究中心和多个联合RD中心,组建了11个以院士和国家级人才为首席科学家的创新团队。
烟台是一座因工业而强的城市,工业在加速全市经济复苏中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去年,烟台启动了建设制造业强市三年行动,加快了从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的跨越。烟台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高能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建立有竞争力的创新体系。
进入“十四五”,烟台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今年,烟台围绕实施省“十大创新”行动计划,制定了85项重点措施,明确了实施路径、时间节点和任务目标,进一步提升全市创新力。
“超前布局,突破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让高能科技平台成为创新的源泉。”烟台市科技局副局长徐波告诉记者,“十四五”期间,烟台将加快建设山东省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实验室、山东省新药创制实验室、中国环渤海医学科学院、山东省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一系列高能科技平台。,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力争实现一批从“0”到“1”的原始技术创新突破。
7月8日,在锐创微纳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十几名参观者站在一个大屏幕前,屏幕上显示着参观者的实时红外图像。“这是我们基于12微米红外芯片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130万像素热成像温度计。一分钟可测量600人的体温,最长测温距离可达20米。在第三届‘总督杯’工业设计大赛中荣获金奖。”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成立以来,公司走的是自主研发红外传感器的道路,从35微米到14微米、12微米、10微米,再到8微米,不断刷新纪录。
从“0”到“1”是原始技术创新,从“1”到“10”到“n”意味着创新成果的产业转化。依托睿创那威的技术优势,烟台积极布局光电传感全产业链。烟台光电传感器产业园项目A区于今年6月开工建设,在建项目有智能光电传感器研发中试平台、静电吸盘产业化等4个。B区主要用于承接a区孵化转型的产业化项目和产能扩张项目,计划2023年开工建设,带动烟台崛起为中国北方最具特色的微纳传感产业高地。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营造良好的创新服务环境是重点。7月3日,山东省青年高层次人才烟台对接会暨2022年第二届烟草类高校高层次人才产学研合作对接会在烟台举行。烟台市科技局针对企业的技术需求,发布了41个“曝光清单、引领指挥”项目。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烟台推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曝光名单制和组阁制,探索科研项目合同制。
烟台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科技创新强市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鼓励企业创新发展。2021年,烟台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42家,2861家企业入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烟台加快完善新型孵化培育体系,先后设立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室22个,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9个。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南山科学技术研究院、冰轮大学氢能技术研究院、泰和新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明石创新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成为烟台所有优势产业的创新高地。
烟台围绕实施省“十大创新”行动计划,推出85项重点举措。
手指握成拳,汇聚创新合力。
□大众日报记者董青发自春龙杨秀萍
创新是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的根本动力。今年,烟台重点实施省“十大创新”2022行动计划,推出85项重点举措,凝聚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创新发展相结合,明确实施路径、时间节点和任务目标,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
汇聚创新要素,升级和拓展产业生态系统
“我们的涡轮压裂车可以卖到2500万,这台25 MW的汽轮发电机组价值1亿。一台设备的价值可以顶几十万的吹风机。值得吗?”7月6日上午,杰瑞集团一楼展厅举行了一场不一样的发布会。杰瑞董事局主席、橙云互联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孙在台上介绍了一款超静音高速吹风机。孙对的自问自答,恰恰也是与会者最关心的问题。
22年前,孙带领成立杰瑞集团。现在,杰瑞已经成为a股上市公司,开发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油气设备。
孙的目标不是要套一个电吹风,而是要创造一种网络化协同、平台化设计的新模式、新业态,这是工业互联网催生的。橙云深耕杰瑞集团20多年制造业实践经验,结合中小企业需求和痛点,自主研发橙云协同RD平台,提供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服务和产业链资源供给,有效填补中小企业人才供给不足、关键基础薄弱等短板。
这款吹风机是国内外众多工程师在线协作研发的成果之一。此外,橙云生态链的一系列产品,如拖地机器人、补水仪、电动牙刷、牙钻等。,已经上市。记者了解到,目前,橙云在全球聚集了32万注册工程师,覆盖石化、化工、机械、汽车等22个行业,已服务超过5万家中小企业。
烟台继续抓好产业生态创新,聚焦“全链条”薄弱环节和“卡脖子”关键技术,进一步促进上下游产业、大中型企业紧密合作、和谐发展,激发产业活力。
7月的芝罘岛,海面上的“巨无霸”升入云端,这就是CIMC来福士烟台基地。加工车间里,钢花飞舞,五彩缤纷。由CIMC莱佛士烟台基地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3060”系列2200吨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船正在这里建造。
“长133米,宽53米,可在70米的深海作业,一次可吊起2200多吨钢结构。我们拥有100%的自主知识产权。”在钢材加工区,CIMC莱佛士战略RD中心高级工程师陈昌勇告诉记者,该安装船将成为国内装载量、起重能力、作业水深最大的海上风电安装船。
CIMC来福士以自主创新为引擎,不仅做出了“蓝鲸一号”、“蓝鲸二号”等大国重器,还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传统的海上钻井业务,到海上牧场建设,再到海上风电开发,CIMC莱佛士在海洋资源综合开发上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蓝鲸系列平台助力南海油气开发,把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长鲸一号”、“耕海一号”等24个海洋牧场平台相继下水,将海洋渔业推向了远海;在海洋清洁能源领域,自主设计的“3060系列风电安装船”下水,海洋清洁能源发展提速。
以创新破局求变,烟台打造了集聚创新要素的“强磁场”,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蓬莱区瞄准海上风电发展大机遇期,打造海上风电母港。现在已经聚集了几十家相关企业;师洋抓住第一次海上发射的机会发展航天工业。目前,东方航天港已签约重大项目12个,总投资逾百亿元。
搭建“引进来”和“留住来”人才的平台。
7月3日,山东省青年高层次人才烟台对接交流会暨2022第二届烟草类高校高层次人才产学研合作对接会开幕。现场发布了41家企业技术需求项目清单,签约12个产学研转化项目,为42名人才科技顾问和创新创业导师颁发了聘书。
通过对接会,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蒋爱丽成功牵手烟台格思里生物科技公司,成为该公司的“人才科技顾问”。“企业可以加快我们RD成果的产业化进程,让科技成果真正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同时也希望企业能从教学的角度给我们提供更多实际的工程案例。”
它是人才创新的基础,是创新的核心要素。烟台把人才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出台了一揽子惠及面广、含金量高、吸引力强的人才政策。今年共发放政策资金9666万元,预拨市级配套资金2.11亿元,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奠定了沃土。
孙久昌博士是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的合成技术研究员..在烟台高新区工作两年后,他亲身感受到了政府对人才的重视:“除了对博士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住房补贴外,政府每年还会提供3.6万元的生活补贴。这些政策提高了我的生活质量,坚定了我扎根烟台进行科研开发的信心。”
从高处俯瞰八角湾,塔吊林立,大型工程机械挥舞着巨大的手臂。一个个汇聚智慧的高端科技平台正在加速崛起...
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八角湾国际会展中心、八角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期、省农科院胶东创新中心一期已建成,八角湾教育科技产业园主体完工,省先进材料实验室、烟台大学开发区绿色制造、科教园区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未来,八角湾新城将被打造成为烟台的创新策源地和高端人才聚集区。
近年来,烟台黄渤海新区围绕烟台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系统规划“两区两廊”,构建“六大创新体系”,大力布局创新平台体系,打造吸引人才的“强磁场”。
省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乔介绍,实验室已启动3个公共RD平台、5个研究中心和多个联合RD中心,组建了11个以院士和国家级人才为首席科学家的创新团队,现有员工100余人,与全市1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服务80余家企业。
以行业吸引人才,以平台聚集人才。近年来,烟台围绕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子、清洁能源等领域,搭建高能创新平台。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37个,培育国家级孵化器11个,拥有省级实验室2个。今年以来,通过实施领军人才“造峰计划”、海外人才“吸引计划”、青年人才“百万”聚集计划、创业人才推荐计划等,新引进高层次人才4554人、外国专家136人。全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8个,居全省首位。
营造优良环境,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现在开公司越来越方便了。营业执照加行业综合许可证就可以开业了。”日前,市民石先生在烟台黄渤海新区行政服务中心一业一证综合窗口拿到了营业执照和综合行业证。
今年以来,该区扩大“一照多办”服务范围,大力开展宾馆、酒店、药店等50个行业“一业一证”改革,将涉及一个行业的多个营业执照整合为一个综合许可,将一个行业业务审批涉及的“多个事项、多个流程”整合为“一链一流程”,以二维码形式加载多个证照信息。
烟台在政务服务、企业开办等19个领域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全面推行“无会审批”。目前,34个部门、1244个事项实现了“最多跑一次”。
6月28日,烟台市芝罘区委党校项目负责人拿到了项目开工所需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房产证、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四个证同时发,花了两个小时。前期有很多这方面的项目,比如青花食品加工物流园项目,西蒙小学等。,实现了“四证并举”、“一拿地就开工”。
为加快项目落地,烟台市大力推行“拿地开工”模式,实行提前介入、模拟审批,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后一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四证”。目前,全市“四证并举”重点工业项目50个,平均压缩开工时间60天。
“每个项目每个月会达到什么进度,如何完成,一目了然。如果晚于规定的时间顺序,就要去现场监督,找出原因,加快进度。”烟台挂图作战指挥部的墙上贴满了各种作战图和时间表。总部保障办公室综合组组长于海峰告诉记者,为确保全市重点工作的高效推进和及时完成,烟台市创新挂图作战机制,建立了挂图作战和动能转换两个可视化监管平台。
“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查看进度,市领导和各区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都能看到。根据工程进度,给出‘红黄蓝’三色logo。一旦处于‘红牌’的压力之下,可想而知。”于海峰告诉记者,通过挂图作战、“三色”管理、加强跟踪增效等一系列措施,70%以上的重点项目加快了进度。
“5月份,18项攻坚任务提前突破,进展顺利,3个单位未完成预定目标或进展缓慢……”今年以来,烟台黄渤海新区开展“百日攻坚任务”竞赛,坚持每月通报、每季度向工委报告。二季度共梳理交办重点问题57个,已解决31个,27个省市重点项目顺利开工。
事业的成败,靠人,靠干部。为强化党员干部能力,增强创新执行力,烟台市扎实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组织开展“大练兵、大练兵、大比武、大竞赛”活动,为决战实现五年突破提供了坚强的干部队伍和思想基础。开展“擂台赛、赛马”,常态化评选“干部执行力先锋标兵”,根据成绩授予“羚羊奖”、“蜗牛奖”,以此督促各级干部严、紧、跑,推动烟台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简短评论
驱动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大众日报记者丛春龙
那些不寻求永生的人是在寻求片刻;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烟台作为一座因工而兴、因工而强的城市,创造了许多辉煌的成就。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烟台以“二次创业”的姿态改变要素驱动发展方式,下更大力气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塑造了更加依靠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发展。
是企业创新的主体。要激发社会创新,就要激发企业的积极性。荣昌从事研发十余年。2021年,有两个国家被列入第一类。目前,许多新药已经进入试点或临床试验阶段。万华化工近年来突破了20多项“瓶颈”技术,申请了3000多项重要发明专利。
“围栏内的事情是企业做的,围栏外的事情是政府做的。”没有良好的商业环境,企业就无法进行RD和生产。烟台以最大的诚意服务企业,尊重企业家,搭建科技平台,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基础设施。
成败的关键在人。今年,烟台市召开“明方向明规矩、明底线、强责任、强能力、强执行力”大会,动员各级党员干部以真抓实干、真抓实干的实际行动,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挂图作战、“红黄蓝”管理、“羚羊奖”、“蜗牛奖”等一系列措施,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创新需要好的土壤。这个土壤包括有利的体制机制、良好的营商环境、创新载体的建设、创新要素的集聚以及企业和创业者的努力。天时地利人和形成强大合力,高质量发展就会随之而来。
文字:杨秀萍春龙董卿
视频:王来自春龙
编辑:蒋王王
编辑:龚
编辑:蒋、王、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