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离开了

核心提示“未来想要留在大城市继续奋斗,还是回小城市过安稳的生活?”这个问题虽然早已陈词滥调,但很多人还是会不时地纠结,在“留与不留”间挣扎。我们将这段挣扎的时间称为——在这座城市的“滞留期”。在这段时间内,很容易感到不安、情绪不稳,遇上一些事情,就

“你是想留在大城市以后继续奋斗,还是回小城市过安稳日子?”

虽然这个问题早已是老生常谈,但很多人还是时不时的纠结,纠结在“留还是不留”之间。

我们把这段奋斗期——称为在这个城市的“停留期”。

这段时间很容易感到不安,情绪不稳定。当事情发生时,可能会成为“离开”的帮助或阻力。

下面是一些“搁浅”或者已经过了“搁浅期”的朋友分享的故事。

来源:微博@-庆阳Z

我不能下定决心。

@阿文,24岁,互联网行业,现居北京。

我是独生女,每隔一段时间回家,就感觉父母比以前老了一点。每天挤地铁很热,还要忍受每个人不同的汗味。这种通勤方式让我想念我的家乡,在那里我可以在二十分钟内去任何地方。

@ Stella,26岁,金融行业,现居上海。

想退缩的时候,是对工作和未来的迷茫。既然看不到未来,也没有人可以奋斗,回到家人身边不是很好吗?尤其是时间长了,我会想起家乡的好处。

@小曾,30岁,出版业,现居武汉。

毕业第八年,没做出什么成绩,工资只能自理。从几年前开始,我就被家人催着结婚。他们把找不到伴侣的原因归结为在同一个工作环境工作太久,不认识新人。“既然在武汉找不到更好的工作,那就回家吧。工资不会太差,至少家里生活水平比较低。”我有时候也有这种想法,但是我放不下工作,放不下武汉。

@ KINOMOTO SAKURA,25岁,设计教育行业,现居汕头:

工作压力好大,有时候想回一个小地方,不要把自己逼得那么累。但是会有觉得生活还可以的时候,会有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会有没有辞职的打算的时候。

@ vvvxx,24岁,快消行业,现居多伦多。

过多的社交会让你觉得有点累,下意识的想逃避。我经常去电影放映室,看一些老电影,让自己远离这种东西。

“让自己舒服才是最适合我的”

微博网友@杨柳千丝521:

2002年离开北京的时候,真的觉得北票的生活质量不好。每天坐地铁公交通勤3个小时以上简直是自杀!回到南方城市,我曾经把家安在单位对面的小区里,你躺在床上就能看到公司。其实挺好的!

@ tww,50+,企业主,现居浙江

三十多岁的时候在杭州待了几年。那时候我很有闯劲,觉得自己要在这个城市有所作为。之所以开始回老家,是因为没有办法兼顾事业和家庭。那时候孩子很小,我不想错过陪伴孩子成长的阶段。

@小鹏,30岁,体制内工作,现居澎湖。

在更小的地方,人们更容易维持感情。朋友之间很亲近。发个微信,晚上可以一起吃个饭。

微博网友@中中中中:

在哪里燃烧生命,如何燃烧生命,完全由你自己选择。让你感觉舒服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适合你的。就像我们一样,觉得旅行自由是比买房每月还一部分房贷更适合我们的生活方式。

“你有无数的理由不能离开”

@Amer,30+,销售行业,现居深圳。

刚开始我从事销售行业,每天都在奔波。我很累,但是我想坚持下去,就是那种和工作绑在一起的。我不怕苦。当你真的遇到过不去的事情时,不妨一个人待着,给自己一个缓冲期,然后慢慢步入正常。

@小金,25,互联网行业,现居上海。

我觉得在上海生活给我带来了更好的资源,不仅是娱乐和交通,还有上一代的医疗问题,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你有无数的理由不能离开。

@CY,47岁,个体户,现居北京。

一直觉得北京是最适合奋斗的城市,也是机会最多的地方。人这一生,都要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我遇到过刚来北京的年轻夫妇,还有很多年轻人。我一直鼓励他们说,北京是一个值得呆下去的城市。毕竟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机会。

@ Wennier,26,金融行业,现居上海。

就我个人而言,当我对一个城市越来越熟悉的时候,我更倾向于接受这个城市的不完美和平凡,而不是厌倦。当你真正和在家乡工作的朋友交流时,你的想法就有些不一样了。我可能已经不自觉的适应了现在的生活,但是回去需要重新融入。

奋斗永远是年轻人的话题。也正是这种气势,打败了“滞留期”的纠结。

愿意体验不同的生活,与不同环境背景的朋友交流,甚至有“在世界的某个地方,人们总会遇见自己的家乡”的想法。

除了坚持的勇气,还有很多原因让你坚持到“拘留期”之后。比如这个城市里有我们热爱的东西。

@ moon,25岁,影视行业,现居上海某三四线城市。没有办法及时接触到很多喜欢的东西。我觉得年轻人可以吃一点苦,花一点时间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特别容易后悔,但是很难坚持。我不想留下这些资源,即使我的生活不是很富裕,我也想满足我的精神世界。

微博网友@时光机,时光机:因为一场病,在家呆到现在。我明白我可能再也无法努力了。但是我真的很喜欢杭州。到达杭州的第一天,我就感受到了来自这座城市的善意。后来我每天走路上下班,路过巷子里都能看到买菜的阿姨或者上学的孩子。原来老巷子里藏着小早餐店、小裁缝店、小菜店,真的是烟火气十足。周末不加班的话,也会约几个朋友去西湖散散步。

微博网友@乌鸦尾巴Z:我喜欢上海有序、高效、成熟、细腻的工作生活,也喜欢上海人之间应有的距离感。我疏离轻松但不冷漠,最喜欢上海不同于其他城市的艺术氛围。

大城市节奏快。当汽车鸣喇叭,“哒哒”高跟鞋,买早餐的时候,会有人找你帮忙。“对不起,我要迟到了。你能让我先走吗?”

每个人似乎都在匆匆忙忙地为自己的工作奔波,留给自己生活的时间很少。

牛津大学人类学博士向标把“悬浮感”称为“一种对未来的疯狂追求和一直努力,却忽略了现在的状态”。

来源:微博@晶晶的故事店

他对此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工作洞里”。很多人觉得现在的工作没有意义,想努力走出这个圈子,但是对未来的规划和定义都是不确定的。

在大城市,更多的人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但由于竞争激烈和各种环境因素,往往很难得到相应的“回报”。

这会让人更加强烈的否定自己,怀疑自己现在做的事情。这些自我否定,迷茫,身心疲惫,让当下的生活纹丝不动。

“拘留期”往往出现在这种情况下。

在滞留期间,考虑“离开”的一个很大的帮助就是孤独带来的归属感的丧失。

来源:微博@来源徆徆

认知科学家科林·埃拉德(Colin Ellard)说,“在城市中,我们经常被各种各样的人包围,这使得孤独的流行更加神秘。”

当你晚上下班回家面对空摇摆不定的出租屋;

当你交了房租,账户里只剩下三分之一新发的工资;

当你走在路上,听到的都是陌生的口音;

当你排队付账,看医生,一个人做所有事情的时候。

那些无法融入城市的瞬间,会削弱归属感,滋生逃避的念头。

有些人最终选择回家,是有自己的考虑的。他们重视小城市人与家人之间更紧密的联系。

来源:微博@Esther

这可能与中国人特有的“乡土意识和情怀”分不开。

中国社会学家林曾说:“中国人最注重实际,总是忽视现实。”。当大家都在追赶新潮流,憧憬“科技改变世界”的时候,他主张用同情、自省、直观的方法切入人性深处,回归故里,把握社会生活的气息和脉搏。

来源:微博@Cherry-cqh

有时候,“留下来的感觉”并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东西。

我们不仅会“停留”在某个城市,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停留”在人生的某个阶段。

被自己困住,被生活困住。这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

有些人在原地徘徊多年,看着时间流逝。他可能会被问到:为什么还是这样?有些人遇到机会,做出选择,或者前进一步,或者后退一步。

对每个人来说,他们自己的生活是独一无二的。

重要的是学会感受生活中的一切,拥抱情绪和感受,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滞留期”尽量做出恰当的判断。这是重要的事情。

来源:微博@线先生

你经历过「留校期」吗?

来说说那个故事吧。...

采访/文:泰、阿田编辑:影

图来源受访者标题图埃里克·范·尼纳特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