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竞赛场馆中,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作为“双奥场馆”, 是开赛时间最早、比赛场次最多、运行周期最长的比赛场馆,承担混合双人、男子、女子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任务。
2022年2月2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前两天,冬奥会首场比赛(冰壶混双比赛)率先在“冰立方”打响,中国队赢得开门红。这场比赛标志着北京冬奥会正式拉开了帷幕,也标志着冬奥竞赛场馆运行正式启动。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冰立方”共举办206场次的比赛,赛时锁闭运行长达51天,而且绝大部分竞赛日场馆运行时间都长达18小时。用北京冬奥组委国家游泳中心场馆运行团队服务副主任、运行秘书长刘辉的话说,“冰立方”不是最冷最艰险的场馆,但却是“最熬人”的场馆。
3月12日,中国队在轮椅冰壶比赛项目中最终夺冠、升国旗奏国歌,为“冰立方”的赛事组织、服务保障和场馆运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刘辉和场馆团队同事们团结协作,保障了场馆的安全有序运行。
4月8日,刘辉作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他近日接受新京报采访时介绍了场馆团队在防疫和办赛等多个方面贡献的“中国智慧”。
北京冬奥组委国家游泳中心场馆运行团队服务副主任、运行秘书长刘辉。受访者供图运行时间最长、举办比赛场次最多,“冰立方” 连续运行66天
新京报:为什么你说“冰立方”是最熬人的场馆?
刘辉:国家游泳中心场馆(“冰立方”)作为最早开赛、最晚结束、单日运行时间最长、竞赛单元最多、冰面质量要求最高的冰上场馆,所以我说,它是所有竞赛场馆中“最熬人”的一个场馆。主调度中心的同事们说,一睁开眼,就看到“冰立方”在运行;大家困得不行,“冰立方”还在运行。
冬奥会开幕前的2月2日(正月初二),“冰立方”以首场混合双人冰壶比赛拉开冬奥会比赛的序幕。赛时每天6点场馆开门,次日凌晨1点场馆才关门,运行时长超过18个小时。冬奥会后经过5天的转换期,又迎来16天的冬残奥会运行。从1月6日实施“小闭环”管理起算,场馆要连续运行60多天,共举办147场次比赛,而且颁奖均在场馆举行。
新京报:“冰立方”的场馆运行有什么特点?与其他冬奥场馆相比,“冰立方”运行的难点在哪?
刘辉:“冰立方”不是像雪上场馆开山凿路、从无到有的场馆;也不是在户外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环境下运行的场馆。对于“冰立方”来说,主要难点在于运行所要求的标准很高。
可以说“冰立方”是对冰面质量要求最高的场馆。而且它又是在游泳馆这样一个双奥场馆建设起来的冰壶场馆,跟世界上其他冰壶场馆不一样。其他冰壶场馆盖得低,空气循环不用做太多考虑。在游泳馆搭建冰壶比赛场地,高温高湿的环境对气流组织、温度控制要求也都很高。
另外,由于赛制的关系,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的比赛加起来超过了200场次,超越所有竞赛场馆,可以说从早运行到晚。从场馆运行目标来说,作为编号01的示范场馆要重点展示好“精彩”的办赛要求,不仅形象景观美、夜间景观美、冰面投影美,运行精细精准,而且全部(4枚)金牌均在场馆内颁发,这也是不太一样的地方。
全程参与,推动见证冰立方比赛筹办和举办全过程
新京报:你在场馆团队中主要负责什么工作?
刘辉:我担任了北京冬奥组委国家游泳中心场馆运行团队服务副主任、运行秘书长、临时党委副书记,赛时在场馆主任的授权下统筹闭环外场馆全面工作。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过程中,负责推动场馆团队从运行计划团队向测试赛团队、冬奥和冬残奥赛时团队转换的全程工作,赛时除了分管场馆管理等11个业务领域,还协助主任管理人事、财务、技术、礼宾、志愿者等工作,努力做好场馆主任的参谋助手,当好团队的黏合剂和融合剂。
其实我们团队最早组建是一支“运行计划团队”,再变成“测试赛团队”,然后转化到“竞赛团队”,冬残奥会再转化精简变成残奥会团队。我是团队第一个被任命的成员,也可能是最后一个撤出的人,因为赛后还有大量的人员和物资移出、资产清算和物资回收划拨等收尾工作要处理。场馆秘书长这个角色,需要在北京冬奥组委场馆管理部的领导下,对场馆团队的全生命周期具体负责。
新京报:你身为场馆团队秘书长,觉得最难的事情是什么?
刘辉:印象深刻的事情很多,最难的还是在赛前。特别是测试赛期间,防疫压力很大。众所周知,国际奥委会是“百年老店”,经验丰富、规范成熟,但是以往的奥运会都是在没有新冠疫情的情况下运转的,东京夏季奥运会的防疫方案又不能为我们提供足够的借鉴。
测试赛时,最难的就是考虑在疫情防控下的场馆运行,我们所有流线、空间和运行方案都要改变。比如正常情况下,运动队需要12辆车,但在疫情防控的形势下,是按50%还是按75%的载客率来准备车辆?一旦发现有阳性病例,场馆要不要封闭?工作人员要不要全部集中住宿?这涉及大量的技术标准细节和运行保障问题。
对场馆来说,测试赛就是探索在疫情防控下的办赛模式,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时,我们经过测试运行的团队磨合得很好,很成熟。
新京报:你和团队在防疫、赛事运行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刘辉:场馆对冰面的质量要求高,所以场馆的密闭性要求也高,而密闭性高又对防疫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我们要精细地防疫。
比如我们设置了“双向互锁的无接触交接区”。防疫下的闭环内运行需要大量物资支撑,包括餐饮、技术设备等,这些无接触交接区就是闭环外向闭环内投放物资使用的。它设置要求非常精细,所谓“双向互锁”,就是闭环外没有投放时,内外都锁定,都不接触该区域。闭环外因投放物资需要工作人员临时进入时,闭环内必须锁定。闭环内取物资时,要保证闭环外是锁定的。我们甚至把电梯厅作为非接触交接区,这都是我们团队自己创新的防疫措施。
当然,“水冰转换”是我们场馆为奥林匹克运动和冰上运动贡献的最大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除此之外,我们在防疫、颁奖、体育展示等环节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特别是在整个场馆运行和管理上,我们创建了闭环内运行指挥室总体牵头和闭环外调度中心统筹协助的一体化运行体制,并协同工作、互为保障、互为备份。国际奥委会对我们这套新冠疫情防控下的场馆运行指挥机制高度赞赏,北京冬奥组委也充分肯定我们的经验做法,这都是在场馆主任亲自谋划推动下的场馆运行机制创新,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1月5日,“冰立方”场馆运行团队举行誓师大会。受访者供图赛时运行团队规模反复压缩,团队成员都做好“吃苦受累”的准备
新京报:你作为团队最重要的成员之一,怎么凝聚团队的力量,完成这次“熬人”的运行任务的?
刘辉:赛时,我们的人员规模反复压缩。一方面是执行简约办奥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减轻防疫压力。但这种情况下,轮班倒休的腾挪空间就很有限。
从我们自己的角度说,运行这么长时间,更多要靠团队的力量,大家要凭着奉献精神和自我调节去完成。团队成员都要做好吃苦受累的准备。我们最辛苦的团队业务领域是转播服务和基础设施,从赛前的小闭环开始到赛后隔离结束,他们隆冬风雪时勇进闭环,直到春暖花开才跟家人团聚。闭环内风险又很高,很多人都是含着泪与家人朋友告别的。他们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同时,我们在运行上也搭了互为AB角的机制。原则上,早调度由闭环外的调度中心完成,闭环内的指挥室早上就可以多睡一会儿。晚例会的总结由闭环内的指挥来完成。业务领域上,除了不得不投入的业务领域,能分的我们都会把闭环内外做适当的比例分配。同时一个班,我们设三班两运转,通过一系列精细的人员配置来完成这个事。
我们的场馆主任张杰同志长期负责组织人事工作,经验丰富、领导有方,指导场馆团队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暖心活动、春节活动和纪念活动,带着责任、温暖、尊重工作,给大家鼓舞士气。我们也想方设法地解决大家的实际困难。但最重要的,还是大家的奉献精神。
新京报:场馆运行圆满收官,结束时的情景你还记得吗?
刘辉:“冰立方”不仅实现了轮椅冰壶夺金的圆满收官,升国旗、奏国歌,更实现了2300余人“零感染”。大家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
在3月12日的场馆赛后纪念大会上,场馆团队千人合唱《歌唱祖国》,我和很多人一样热泪盈眶,感觉这纵情高歌胜利的一刻来之不易。历史不会忘记我们,我们也不会忘记彼此。
3月12日,冰立方圆满完成赛时运行,刘辉在场馆内留影。受访者供图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