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早春时节,地处京郊的怀柔科学城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这里集纳国之重器,汇聚四海英才,正全面进入到建设与运行并重新阶段。科技设施平台集群初步形成、科技创新成果渐次显现、综合保障体系加快构建、“聚人气、聚科研气”形成良好态势……长城脚下、雁栖湖畔,科学的种子在怀山柔水播耕,在阳春时节萌芽。
怀柔区委书记、怀柔科学城党工委书记郭延红表示,要坚持百年科学城、奋斗每一天,融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者一体,助力北京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实现“展翅腾飞看怀柔”的愿景。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科学城腹地的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有色金属新材料科创园和人才公寓“凯利特”,探寻科学城里“春天的故事”。
故事一:从“书架子”到“货架子”
“做科研工作,要么能上‘书架子’,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成果。要么能上‘货架子’,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造福民众。两个‘架子’都上,那是最好。”秉承着所长、首席科学家王中林的科研理念,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以下简称纳米能源所)别有一番“洞天”。
纳米能源所于2020年整建制从北京海淀迁入怀柔科学城。在科研楼一层布置一新的展厅内,记者见到了纳米能源所未来的“货架子”:覆盖能源、传感等多领域的数十项创新应用让人目不暇接。
“这个模型演示的是‘蓝色能源’应用项目。”展厅讲解员面前一个约一米见方的水池内,多个小球发电单元相互链接成网,置于水面上。随着模拟的“海浪”一起一伏,与小球连接的LED灯也被点亮。
“它演示的是摩擦纳米发电机在海洋波浪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应用研究。”讲解员介绍,这项技术将为人类打开“海洋发电”的大门。在“海浪”的驱动下,16个小球可以输出约10微安电流,点亮约100个LED灯。
纳米能源所是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联合共建的新型科研单元,筹建10年来,主要在压电电子学、压电光电子学、纳米发电机及微纳能源、微纳自驱动传感等领域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
“十年从无到有,好比一棵大树从生根发芽到茁壮成长。”纳米能源所所长助理李伟介绍,目前,所内已具备较为全面的学科布局与科研力量,共有28个研究组和包括2名院士、2名国家杰青学者在内的100余名全职科研人员,同时在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近2000篇学术论文。
在国际影响力方面,纳米能源所发起“纳米能源与纳米系统国际会议”等权威会议,创办了较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在纳米能源领域有了自己的一方阵地。
“书架子”初具规模,“货架子”却非易事。
李伟坦言,科研机构“做科研、搞学术”是专长,“搞产业化、对接市场”则是目前需要提高的能力。为此,所内着力打造“一体两翼”格局,即产业与科研并重。“纳米能源所设立产业专项,将产业成绩置于与学术成绩考核同等重要的地位,鼓励产业创新,同时还有资金上的支持。”李伟说。
纳米能源所产业办副主任申彩霞说,目前,纳米能源所已通过技术成果作价入股等方式,在怀柔区注册成立了5家公司,其中4项新产业化推进专项获得支持,申请获得10个注册商标。
“例如,摩擦电空气除尘技术入股成立的中科纳清公司研发的摩擦电空气除尘系统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最新的空气净化技术将走向普通百姓家。”申彩霞说。
《“十四五”时期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展规划》提出,要组建新型科研机构,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同时要力争在摩擦纳米发电等领域产出代表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
“这无疑与纳米能源所的目标不谋而合。”李伟说,未来,纳米能源所要在巩固基础科研能力、建设科研队伍的同时,继续做好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在国家关注、百姓关心的重要领域持续发力。
“把科学成果从‘书架子’搬到‘货架子’,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科技创新的力量,这是所有纳米能源所人的共同心愿。”李伟说。
故事二:解客居者忧,暖客居者心
工业风的外观、干净敞亮的房间、设施齐全的健身房、烟火气十足的共享厨房……记者眼前这座名为“凯利特”的公寓,既不在灯火辉煌的闹市区,也不是商务人士的豪华住所,它是科研工作者在怀柔科学城内的“暖心之家”。
凯利特公寓的前身是一家传统的印刷厂。因其被众多科研院所“包围”,公寓建设运营公司长城伟业在其腾退后“腾笼换鸟”,改造成现在的模样。在公寓D座的咖啡厅,运营负责人余桂根正和工作人员交流工作。自公寓2021年投入运营以来,他带领着一支50人左右的团队负责凯利特公寓运营保障工作,为住客提供“管家式”服务,解决住房之忧。
“这座公寓远眺雁栖湖,近邻‘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与‘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两个大科学装置,和其他科研院所也很近,受到了众多来怀科研人员的青睐。”余桂根说,凯利特公寓如今已是将近300名中科院科研人员和科创企业员工的居所。
凯利特公寓是怀柔区推动的怀柔科学城重要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据介绍,公寓面向在怀柔科学城工作的中科院科研人员与科创企业员工提供1个月到3年不等的租房服务,同时还给予租金补贴。
“家具、电器一应俱全,完全可以拎包入住。”余桂根一边带领记者参观样板房,一边介绍:“公寓内设置了适合单人、双人以及一家三口居住的不同房型。此外还有会议室、共享厨房、小炒食堂、咖啡厅、健身房等配套设施,可以满足各种生活需求。”
如何让住客更方便、更舒心是公寓运营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余桂根介绍,公寓里为住客们配备了4位专职全天管家,还建立了微信群,定期发放问卷调查了解住客需求。“我们很开心能够在大家的督促下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好评与‘点赞’让我们更有动力。”
考虑到许多科研人员作息时间不规律,凯利特公寓还别出心裁地在公寓楼之间建了一座“共享厨房”。记者看到,即将投入使用的“共享厨房”有5个电磁炉灶台,还配有捞煮烫一体的炉柜……“‘共享厨房’建好后,既是繁忙工作后美食补给的‘加油站’,又能在节假日作为大家‘以食会友’的交流平台。”余桂根说。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近年来,除凯利特公寓外,雁栖国际社区、创客公寓等面向科研人才的公寓正在加速建设;青苗国际学校、怀柔医院二期项目等教育、医疗资源一一落地;城市客厅、雁栖小镇、创新小镇等城市综合服务配套设施也在抓紧推进……
不仅如此,当地一些村集体还通过改造原有建筑、盘活村内闲置资源,打造科学家公寓、科学家小院和科学家工作室,服务科学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
就在今年初,凯利特公寓举办了一场“喜迎新春——快乐包饺子”活动。“这样用心的活动让大家感受到了‘家’的味道、‘家’的温暖。”一位住客由衷地说。
故事三:八博士创业记
在怀柔科学城有色金属新材料科创园内,一家名为“多场低温科技”的公司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打眼一看,正对门口的货物架上,挂满了榔头、扳手、改锥,像是一所“藏”在写字楼里的小工厂。进去询问一番才知道,这家公司由多名年轻人合伙创业,其中全职的年轻博士就有八位,主要研发生产适用于极端环境下的科学仪器设备……
八博士有着怎样的创业故事?
公司创始人之一丛君状是中科院物理所的博士生。2017年毕业时,因为求职过程不甚理想,他萌生了和同窗好友们共同创业的念头。
“一开始也没有明确的方向,甚至担心能否养活自己。”丛君状说,踌躇之时,一位北京大学的老师发来一个组装科学仪器的订单。“这笔几万块钱的订单,不仅解决了生计问题,更为我们指明了创业方向——为国内的科研机构提供科学仪器解决方案。”
丛君状看中的“商机”,也是当时国内科研界面临的一个困境,同样毕业于中科院物理所的公司另一个合伙人邢健博士深有体会。
在校期间,邢健曾参与一场量子计算的实验,但在仪器组装时缺少关键的压电纳米位移台。位移台可以在低温、强磁场等极端环境下辅助测量原子物理性质,长期被德国垄断,价格高昂。邢健说,这场实验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卡脖子”的经历也启发了他:“为何不自主研发?”
毕业后,邢健加入了丛君状的团队。博士队伍逐渐壮大,团队持续瞄准极端条件下的科学仪器行业发力。“‘多场低温’是指在物理实验中的极端环境,而我们公司研发的正是用于这类环境下的核心科学仪器。”邢健说。
记者在公司办公区看到,研发人员的3张办公桌平行排布,桌上一横一竖的两块电脑屏幕上闪烁着智慧的结晶;在另一侧,数台显微镜在一条长桌上一字排开,员工们一边紧盯目镜,一边手持工具测试产品。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这家“小而精”的公司逐渐成熟,开始广泛承接来自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前沿领域个性化订单,以市场为导向,在实战中磨砺技术,慢慢地打出了名气。
目前,多场低温已经与1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保持合作关系,形成了自己的拳头产品。在此基础上,公司又向前一步,从个性化的订单服务向标准化的产品生产转型,除科研市场外,开始在一些工业自动化领域寻找新的机会。
“最新的科研仪器,往往脱胎于最前沿的科研需求。事实上,正是国内日益繁荣的科研环境,和日益强劲的科研实力,使得国内的科研仪器公司有机会抓住时机,拿出有竞争力的科研测量解决方案。”丛君状说。
《“十四五”时期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展规划》提出,鼓励建设仪器与传感器产业工程化平台,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精密整机制造等领域的试验应用,推动科学仪器设施国产化。
为此,怀柔区政府授权、怀柔区国资委出资的市场化运营公司——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成立。这家公司既是让政府帮扶政策在创业主体间落地的桥梁,也是帮助初创企业对接市场、沟通资本的桥梁,成为不少公司入驻怀柔科学城的“介绍人”、成果诞生的“引路人”。
该公司董事长张鸣剑介绍,通过努力,科学城的创新主体越来越多。截至2021年底,怀柔区累计落地112家仪器传感器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约22.98亿元,产业初具规模。
丛君状对未来充满信心,既源自政府的支持和市场的壮大,也因为公司即将在今年迎来两位新的博士。届时,这个生机勃勃的创业团队又将开启一段“十博士”的创业记。(记者鲁畅、田晨旭 参与采写记者:陈钟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