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国学智慧#大成殿前孔子雕像这个“朋友”可以理解为普通朋友。如果联系语境,把它看成“找朋友”或者“达成目标”可能更合适。
为什么这么说?
01我们为孔子努力。
孔子15岁开始苦读,55岁以后从鲁国游历到其他国家。“流浪”比“游泳”更贴切。现在北漂、海漂、深漂都有,孔子最厉害,是“各国漂”。
13年来,孔子从一个诸侯国漂泊到另一个诸侯国,宣传自己的学说,希望实现自己的抱负,历尽艰辛,几次险些丧命。
我们现在很挣扎。孔子一开始很纠结。
读《论语》电视剧里,我们看到的职场风光无限,成功创业之路激情四射;看鸡汤文章和名人励志传说,也有数不清的缘分和鲜衣怒马。成功的企业家,在写自传的时候,愿意讲述自己成功的故事,也会适当隐藏自己的失败经历。其实在创业的路上,更多的是孤独和凄凉。这种体验很多时候很难形成文字,那种无声的纠结只能意会,难以言传。
一个人的成功几乎和他的“头发量”成反比。
植发机构的优质客户很多都是成功的企业家或者准备成功的人。睡眠压力太大,在寒冷的夜里,他们在思考,在掉头发。
02黑洞的寓言
旧社会,军阀处决犯人时,突发奇想,决定给犯人两个选择:一是“钻黑洞”,二是“一枪毙命”。
很多犯人一开始会选择第一种,毕竟会有活路,值得一试。但绝大多数人爬了几个小时,然后爬回来,选择被枪杀。黑洞太可怕了,一片漆黑,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或者被打中,啪的一声,直挺挺的躺着。
后来军阀说:“其实再爬一个小时黑洞就完了,只是他们不敢继续。”
我们在职场上也会面临同样的选择,是平躺还是继续爬?如果一直往上爬,明洞还有多远?
我们的“朋友”总是迟到,但他们应该比孔子更早吗?
03迟来的“朋友”
公元前480年,孔子去世。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刘彻把所有的贤士召集到长安,亲自向他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儒生董仲舒从中脱颖而出,用孔子创立的学说成功说服汉武帝。由此,西汉确立了“废百家,独尊儒术”的战略。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只是这位“朋友”来得有点晚,在他死后346年。
孔子的伟大在于他对理想的坚持。周游世界时,孔子可以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只要压抑了悸动的理想,孔子就可以端着金饭碗,衣食无忧,混吃等死。然而,孔子是一个敢于献身于“正果”的人。本着这种精神,翻阅历史,很少有人能做到。
孔子巡游列国孔子执着,只求理想的道路,不同的道路不相匹配。历经世间种种磨难,68岁的孔子蹒跚着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并开了一个图书馆来教授弟子们。他的成就不必掌握在我手中——他愿意为他迟来的“朋友”等上几百年。
看,只有知道了这个故事,才能理解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真谛。我们背诵这句话的时候,应该不是轻松的音调,而是厚重而连续的钟鼓。
职场诱惑太多。朋友和机遇无处不在,但它是我们心中的“朋友”吗?
我理想中的朋友,你能等他多久?
关注胖七,和你一起学习国学,在职场上蓬勃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