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在嘉兴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批企业家白手起家,把不可能变成可能,造就了一批批嘉兴优秀民营企业。
目前,很多民营企业正面临着从“第一代”向“第二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说父母开创的事业是一座山,“二代”需要做的不仅仅是爬到山顶,还要爬上更高的山,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我们欣喜地看到,有这样一群“二代”,他们不仅理念超前,工作勤奋,把自己的事业做得有声有色,用自己的努力谱写出一条奋进的新路。
让我们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优雅。
早上八点半,桐昆集团副董事长陈雷刚刚开完一个早会。制服,披肩,长发,年轻的脸上有坚毅的眼神。沉稳干练,是这个“85后创造的二代”给人的第一印象。
在外人看来,陈蕾似乎过着“谎言和胜利”的生活。但从十几岁开始,她就决心撕掉“躺在父母成就上”的标签。从小到大,他学会了商业道德的传承,父母也给了他托起的力量,但陈蕾还是感受到了责任和压力。面对保住生意和创新的双重挑战,她的目标很明确——不仅要保住父辈创造的财富,还要打造新一代的“城堡”。
脱下光环,从仓库保管员开始。
“小时候,爸爸真的很忙。遇到车间技术改造,我经常要忙到凌晨三四点才能回来。两三个小时都睡不着。我匆匆吃了早饭,又出去工作了。”回忆起父母创业的时候,陈蕾的思绪突然飘回到公司刚刚起步的时候。她说,从她记事起,她的父亲陈仕良就一直是个忙碌的企业家。
第一次参观纺纱车间,车间温度很高。虽然每个人都在流汗,但他们听不到任何抱怨。跟随父亲参加集团年会,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令人振奋...对于父母的点点滴滴,陈蕾如数家珍。可见老一辈的创业精神对她影响很深。
从学生时代开始,父亲就会有意无意地和陈蕾讨论企业发展的问题。"但即便如此,我父亲也从未抹杀我的其他可能性."她坦言,其实自己当初出国深造的时候是想学建筑设计的,但在认真思考了未来的规划并听取了家人的意见后,还是选择了与管理相关的专业。
大学毕业后,已经成功获得英国工作机会的陈蕾决定放弃他的好工作回到中国。“其实那个时候,我和父亲谈过要不要回来接班。我父亲非常开明,尊重我的想法。”然而,从小见证了父母创业艰辛的陈蕾深知,与振兴产业的使命相比,自己的爱好只能放在一边。“这是一个没有回头路的选择。既然回来了,我就要坚持下去。”她说。
在“二代”闪亮的外壳下,陈蕾跌跌撞撞地从基层爬起来。“我在桐昆总部的第一份工作是仓库管理员,先做成品,再做五金。每天面对的都是入库入库等数据。”陈蕾说,得益于她所学的专业知识,她可以在两个月内轻松回答哪个产品销量高,哪个产品库存大的问题。
仓库、车间、财务...进入总部后,陈蕾愿意尝试每一个位置。“这段时间其实挺享受的。通过岗位的变动,我可以清晰地了解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她说。
就在大家都以为陈蕾熟悉岗位后自然会进入管理层的时候,她选择了去桐昆的香港分公司历练。用她的话说,她希望在起步阶段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
在轮渡上匆匆解决早餐,吃个三明治当中餐,赶上拥挤的地铁下班……没有了“创二代”的光环,陈蕾和普通上班族一样,白手起家。回想那些日子,虽然充满艰辛,但她还是很感恩。“例如,每次会议你只有15分钟的时间汇报工作,所以你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事情进行有重点、有逻辑的陈述。”她说,快节奏的工作带来的不仅仅是个人工作的高效率,还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朝气蓬勃的个性。
对行业负责,带来“智造”新气象
7年磨一剑,2020年陈蕾回到桐乡,进入桐昆集团总部。和其他“创二代”一样,当代年轻人的共性在陈蕾大放异彩——更高的文化知识水平,更开阔的国际战略视野,更好的改革创新精神。
面对我们父辈打下的总资产800多亿、成员企业70多家、员工近3万人的“商业帝国”,陈蕾坦言,桐昆现在的成就离不开父辈的辛勤付出,老一辈企业家敢为人先的勇气也深深影响了她。“桐昆的管理层从‘60后’跨越到‘80后’,可谓老中青三代人的集合。”她说,作为一个“新桐昆人”,能否肩负起这个责任,融入其中,成了她最初的牵挂。
幸运的是,在桐昆,你能遇到开放和包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企业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每个工作日早上7点,桐昆总部大楼食堂的“早餐会”非常热烈,大家15分钟聊天分享工作。咖啡休息室已经成为一个交换工作的好地方,一个新的想法在产生。很多员工下班后都选择在总部大楼的健身房打卡,兼顾工作和生活的想法让他们觉得很幸福。
传承创新的故事不止于此。随着陈蕾鼠标的点击,电脑屏幕上显示出一个跳动的数字,产能、每吨产品的生产成本、各厂的库存等信息跃然纸上。即使是远程工厂繁忙运行的视频也可以轻松观看。“这是我们去年刚刚投入运营的数字化转型项目一期——同坤数字智能运营中心平台。”她非常自豪地介绍了它。
如何为历经40年风雨的传统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承担起“创新一代”的历史使命,是新一代“85后”思考更多的问题。
显然,从小和互联网打交道的“二代”选择了从“智造”入手。“谁说化纤不能数字化!”陈蕾表示,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尤其是在当前的数字化改革中,谁能抓住数字化的赛道,谁就拥有了发展的主动权。
近年来,桐昆一直将智能制造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力点。早在多年前,桐昆就积极探索生产管理场景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打造智能工厂“试验田”。2020年,桐昆携手联想集团成立浙江恒云智联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这是“智变”走向“质变”的关键一步。
“目前我们已经在集团30多家企业布局了150万个位置,打通了营销、客服、成品库存等板块。生产和管理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陈蕾说。
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据。得益于数据智能引擎,桐昆某厂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了53%,人均年产值提高了22%,产品不良率降低了44%,企业运营更加高效智能。
有了“国家大”的胸怀,化纤才能坚持一辈子。
陈蕾对该行业的未来也有自己的看法。“化纤行业一直关系到国计民生,是一个可以坚持一辈子的行业。”在她看来,企业的眼睛不应该只盯着利润,更应该盯着“国家的大人物”,瞄准国家和社会需要努力的地方。
前不久,桐昆集团衡阳项目织布车间投产,也标志着桐昆成功步入“一布”新阶段。“其实一台织布机的成本很低,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桐昆要进入布业。”陈蕾说,从企业层面看,这是产业链的延伸,但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这是面料核心技术从前端到后端的突破。
“目前我国面料领域还存在各种‘卡脖子’现象,这也会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桐昆有自己的新材料研究院,这几年一直在积极攻克很多难题。我们希望发挥自身优势,为推动行业发展做出桐昆的努力。”说这话的时候,陈蕾的眼里充满了坚定。“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童坤会推出自己品牌的服装产品。”她笑着说。
在“一布”阶段,桐昆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在这位“二代”眼中,共同富裕背景下的行业龙头企业,有责任发挥连锁作用,助力产业链升级。
对她的记者来说,比如“童坤云”辐射到下游纺织企业后,缺布、设备故障等原本需要人工判断解决的问题,都可以交给数字化监控平台。这样一来,纺织车间负责一个挡车器的机器数量可以增加三到五倍,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将发生质的变化。“未来,‘通昆云’还将延伸到物流、采购、包装等环节,让更多的‘制造’迭代成‘智造’。”这是陈蕾和童坤的美好愿景。
现在,陈蕾有了一个新身份——桐乡市新生代企业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新的身份意味着新的使命。陈蕾说,在桐乡老一辈企业家的群体形象中,他们看到了敢于无中生有、勇于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现在,桐乡新一代企业家有着创新进取的追求,他们将在引领红色、传承事业、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主动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为嘉兴经济发展描绘出一幅辉煌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