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创业都是以梦想开始,以数字结束。
作者|李刚本文转载自职场学习类1。你需要更多“反励志”的创业故事。
去年一篇关于“相亲估值”的文章被封了。果然过年的时候有人在后台发消息,跟我说了相亲经历:这位读者在一家仅次于BAT的公司做运营经理。女方问他有没有“出来做”的打算。他说他的性格不适合创业。结果第二天女方回应:这个人不够追求。世界真的变了。现在的人是不是觉得知名IT公司的人都得有一颗创业的心,不然就没有理想的“咸鱼”了?“带着荣誉创业是好的”,但“带着耻辱工作”就有失偏颇了。“创业”和“理想”的结合,更被励志鸡汤创造名人产业的故事忽悠。我的前老板总是给她讲“反励志”的创业故事:本来应该是她人生中平凡的一天,没有火山地震,没有婚丧嫁娶,没有小人物贵人,甚至还有堵车。但就在那一天,她的老板告诉了她一个改变她一生的消息:“小X,我要移民了,我要把公司关了。如果你想试试,公司就交给你了。”就这样,她莫名其妙地结束了无忧无虑的工作生活,开始了艰辛坎坷的创业生涯。这是没有任何“理想化叙述”的“现实创业”:没有全新的计划,只有老业务、老同事、老客户,没有酒后鼓掌,三年半年的风投上市计划,开门见山,一个月不接新业务就关门大吉。每天早上进办公室,看到大家都在忙,不是开心,而是害怕——我又无故欠了他们一天的工资。这是老板应该有的。只有当创业者已经成名,受到财经记者、传记作家、主持人的启发,才意识到创业故事不是自己的故事,而是企业的品牌资产,于是就有了“活着就是为了改变XXX”的故事。
每天烧钱会让你焦虑。
2007年底,Niubo.com的“猝死”让罗永浩暂时失业。他开始考虑要不要重操旧业——英语培训,但一时没有特别好的想法,就拖了下来。朋友冯唐听说了,给了罗永浩一笔启动资金劝他:“你先起来,天天烧钱会着急的。焦虑的时候,做什么都会顺理成章。”就这样,“老罗英语”开始了创业。其实第一年没花多少钱,还是亏了300多万。老罗是真的急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基本上每天一开门,一万块钱就不见了。被抢不可能这么恐怖。我用朋友的钱做投资,不是贷款,所以丢了也不用还。可是我怎么会害羞呢?”这种焦虑把我逼出来了。这种推广方式成为了后来培训行业的“营销标准”。第三年,“老罗英语”终于开始盈利了。这种焦虑也逼出了《老罗的演讲》,为他日后赢得了更大的名气。不过,相比之前“锤子手机”的九死一生和“牛博网”的蒙眼狂奔,“老罗英语”的创业还是挺顺利的,无缘无故,又重操旧业了。我相信罗永浩在新东方的时候,经常会想“如果我是老板,我就XXX”。这是创业的准备。经常这样思考问题的人,都是在为漫长的工作生涯做创业的准备。但是一个总想着创业的人,不代表一个准备好创业的人。你准备好创业了吗?
有一次和一个处于“创业休息期”的朋友去一家麻辣烫餐厅吃午饭。因为是熟客,吃完饭就和老板聊了一会儿。老板感叹生意不好做,就是谋生。他说最近认识了一个厨艺不错的老乡,想把这个店装修一下,做成中档家常菜,毛利高一点,钱多一点。朋友听完,拿出手机,用计算器算了一些数字。之后劝老板打消这个念头,很肯定的告诉他,这样的改变,麻辣烫很大概率不会赚到现在这么多。老板根本不相信,说后街有个熟人开的和他差不多大的餐厅,每月利润至少是他的两倍。于是朋友在纸上写下了详细的过程。这家店只有四口人,不需要请厨师。如果算上中档的家常菜,劳动力必须重新雇佣,成本至少增加了30%,再算上收入。虽然提高了客单价,但是客流肯定要减少,然后才会考虑改造投入。增加成本需要三年时间。朋友告诉他,原因很简单。新店靠截流,老店靠老顾客,麻辣烫的顾客和家常菜完全不一样,相当于开了一家新店。一家四口就指望这家店了。运营第一年,是熬不过去的。最后老板接过来问我朋友是不是开餐馆的。其实他只是一个“连续创业者”,一直在脑子里算各种商业模式的账。根据出资人和方正传媒的统计,第一次创业的失败率高达88%。
似乎很多想开店的人的思维方式都是这样的:看到朋友开店,生意不错,就详细询问成本、流水、商业模式,觉得靠谱。他们只是手里有点闲钱,就找个门面扔进去。这种像正常人一样的直觉思维是不适合创业的。一定要看清别人成功的表象背后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永远不要说什么坚持,耐心,热情空之类的话。第一桶金成功的背后一定有真实的因素。
在创业的准备期,你不仅需要勇气和激情,还要思考如何降低失败的概率,尽快找到“风口”。其实方法并不难。平时遇到各种业务,都要给他们算一笔账。如果你不能理解他们,在网上查资料。比如你有没有考虑过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全国各地的旅游街卖的东西都一样?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点?如果现在网络名人食品是亏损的,你觉得他们以后怎么赚钱?未来无人办公货架最有可能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如果你开一家普通的奶茶店,你会怎么选址?经过多年的积累,会形成商业模式的知识体系。遇到商机,你能比别人更快闻到“钱的味道”。4创业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创业也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进淘宝后,遇到很多从大公司辞职的人,但是他们的网店没有一家是辞职后开的。某外企高管指使妻子经营一家十人公司,用两年时间把一家天猫店冲到现在的水平。他的妻子太累了,不能工作,他还在考虑是否辞职。现在在微信官方账号工作,有一次业内交流,发现一个经常付费10万+,粉丝至少50万的公众号主,居然有自己的工作,上个月刚离职。前面说了,创业成功率低,但就是挤到这种极低的成功率。很多都是“先成功再创业”。起初,当他们作为第二职业时,他们沉迷于此。很多人出来“自己做”,不仅仅是为了钱。88%的失败率足以说明创业是一个不理智的选择。肯定需要一些非理性的因素,有些是同学聚会上刺激出来的,有些是隔壁老王的例子。上面提到的外企高管的工资并不比创业后低多少。最后他选择了“出来干”,不是因为喜欢当老板,而是因为舍不得自己那份辛苦。按照经济学的说法,这是“沉没成本”,是非理性的。由于一场误会,雇主最终辞职了。她是财务经理,以为自己每年为公司省了几百万,但年薪只有20万。但是创业和招人之后,她才明白,你给员工的工资和他们的贡献没有关系,只取决于这个职位值多少钱。很多人工作久了,即使对创业充满想法,也很难迈出第一步。像这样的人,需要一个非理性的刺激,一个非理性的决定,来帮助他们迈出这“关键的一步”。但如果你只看到这个“非理性”的原因,看不到他们之前做过的事情,把创业当成只需要勇气的事情,那么你最终也会成为那88%中的一员。创业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当你觉得自己再也不会创业的时候,别人会惊讶“你怎么还没创业?”当别人觉得应该给你点钱,让你“着急”的时候,就是“开始”的好时机。选择创业,你投入的将是你的全部。
打工和创业真正的区别不在于选择现实和理想,稳定和风险,也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不同。在我看来,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如果你选择工作,你的收入就是你工作时间的回报。创业,你用资源创造金钱。你要把过去所有的东西,包括经验、资金、人脉,都转化成资源投入。你要把你现在拥有的时间转化为资源投入,你甚至要把未来的收入提前转化为资源投入。选择工作,你投入的只是你的一部分时间,选择创业,你必然会投入你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正如朱德庸所说:一切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止于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