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书店”,知道这个概念/意义是在大二的时候,但却是记忆中的那个让我开始关注这个行业,或者说创业者的故事。我的学习生涯有一个“学渣”的标签。以前我们班同学都在想怎么解决机海战术。我想我当时想的更多的是我该如何顺利逃课。慢慢的,我也发现自己对课本没有太多的感情,也正是因为经历了高考,才觉得自己被“考”了,表现出一个不完美不自信的自己............................................................................................................................
但那是我养成了偷偷看闲书的爱好。记忆中看轻书是一发不可收拾的,这在我读大学的那些日子里有所体现。在我很满意大学满意班的那些日子里,大概有三三两两的同学经常去书店,喜欢那些不经常搬家的独立书店和二手书店。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阅读大使和名人都在忙着给你安利阅读的重要性和好处。大家都喜欢通过电子屏幕称呼这些人为“知识分子”,但在我眼里,知识分子应该是陈丹青这样的知识分子。
我喜欢新京报在阅读季问他的两个问题:你不相信通过活动和运动来推广阅读。你认为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更多的人愿意学习?有这种可能吗?
他笑着对记者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样的怪人,未必是所谓的知识分子,也未必是为了实用而读书。他就是喜欢。这样的人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消亡,但你不能指望大多数人爱读书。我相信中国至少有80%的人一辈子都不喜欢读书,他们讨厌读书,但其中有一部分人极其聪明,健谈,有能力做大事,但他们读书不多。我认识几个这样出色的人。
他分享的观点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另一方面,我们的读书与智慧、教育、行动、人文水准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最近看了《书店事》这本书,感触颇深。我也喜欢书中分享的关于独立书店的点点滴滴。希望以后赚钱了可以去这里逛逛。
《书店的事情》的作者是金延浩。第一次看一个韩国人写的书,可能是因为喜欢看韩剧,所以莫名的喜欢他。这本书揭示了作者的一个细节。他是一位资深亚洲出版商,也是一位狂热的图书爱好者。他有多个头衔:出版商、作家、摄影师等。
书中提到,金在过去的20年里,走访了世界上最美的独立书店,把那些把人生付诸实践的书店人在历史和现实中鲜为人知的坚持故事,编成了一本书。当我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内心有一种敬佩之感,往往是因为这种人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受苦,给了我们很多人安全感。
说起民国时期鲁迅的葬礼,读书人争着看谁的挽联写得好,他说:“好的挽联就是好的挽联。”同样,我认为的博览群书就是博览群书。我不夸大阅读的作用,不夸大阅读的人正在消失。也许这就是我对这些依然存在的独立书店最深的感受。
书店的事情和我们分享了全球二十一个独立书店。在阅读的过程中,每一家独立书店给我的感受都不一样,有喜欢,有快乐,有无奈,有激情等等...........................................................................................................................
然而书中分享的这些独立书店,都是美好时代的精神写照。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他们推着你艰难前行,让你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个完整的理想世界。
像独立书店简单的商业故事,他们的故事和创业情怀往往能引起你的知性思考。
合上书,发现很喜欢序言里的开篇一段:当一个人迷失在人生的道路上,最好的去处应该是书店。当被说不出的孤独包围时,能抚慰心灵的空房间也是书店。
只要世界上还有这样数量的书店,我们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