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其实没有一句话能给你启迪,真正让你如梦方醒,看透人性的,只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孙信亮纪录片《虾米街十年》获得“中国十大纪录片奖”,讲述了中国第一批城市个体户,一个下岗工人,一个在城市打拼的农民的创业故事。今天,我们只找到了这部纪录片中的农民——虾街的阿良。他在虾米街“沉浮”了三十多年,曾经创造了业内的传奇,如今却早已被人们遗忘。
1998年孙信亮店铺前的景象,当时日均待梁,本名孙新亮,52岁。他是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刘贺镇人。1985年,他来到蚌埠做起了小龙虾生意,一做就是30多年。在那个“虾米街”火遍全国的年代,他和石、吴小槐“三分天下”,他们的生意是整条街最火的,于是他进入了电视人的视野,他用了10年的时间记录了虾米街从鼎盛到鼎盛的全过程。
90年代末孙信亮在自己的店里在给客人敬酒1979年,蚌埠南山路上出现了第一个虾摊,摊主是个体户石。当小龙虾被广泛用作猪饲料时,石是第一个将小龙虾制成美味食品的人。我从来没有想过,他这种试探性的尝试,会让整条街、整个城市乃至中国在未来几十年陷入小龙虾的“风暴”中。
蚌埠人吃虾的历史很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在孙新亮的记忆中,“我七八岁的时候,父亲承包了村里的鱼塘,每年夏天都会抓小龙虾。那时候我只吃虾尾。后来我去蚌埠做生意,看到石卖小龙虾成功,就在他不远处摆了个虾摊。”
孙信亮做的小龙虾此后的10年间,在石和孙新亮的经营下,小龙虾被越来越多的蚌埠市民所熟悉,并逐渐形成了一个虾摊。吃小龙虾,喝生啤酒,成了很多蚌埠市民入夜后“最享受”的消遣。
1997年是马赫夏街进入鼎盛时期的第一年。短短两个月,整条街就有20多个虾摊。下岗工人吴小槐和他的妻子加入进来,推动了蚌埠的小龙虾产业。有着十几年“供销科长”工作经验的他,很有商业头脑,不仅打出了“产销一条龙”的好牌,还开发了“啤酒虾”,去除小龙虾的腥味。
吴孝怀妻子岳国俊吴小槐这支新生力量的出现,无疑会影响到石和孙新亮的职业生涯。于是一场关于石、孙新亮、吴小槐“三分天下”的大戏就此拉开。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招数,各种宣传方式。史成功注册了“虾王”商标。吴小槐不仅喊出了“想吃好虾,就来东部老吴家好了”的口号,还开始了“小龙虾杯”的活动。草莽出身的孙新亮“为自己代言”,挂上了整条街最大的招牌。
孙信亮的大招牌那一年,蚌埠的虾生意在这种良性竞争中上了一个台阶,日均客流量达一万人。就这样,在挥之不去的烟火气中,南上路的小龙虾摊聚集地有了一个很接地气的名字——“马赫夏街”。
到1998年,马赫夏街已经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小龙虾集散地和消费市场。从4月到9月,平均每天有2万人来这里吃虾。晚上,数百米的街道挤满了人。在这一点上,在小龙虾行业,潜江和盱眙是没有什么的。
1998年孙信亮在自己店铺门口马赫夏街的老摊主们还清楚地记得,2000年,几个看起来像领导的外地人来到马赫夏街。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时任盱眙县县长的郑宁带队“视察”。2001年,盱眙县举办了首届国际龙虾节。尽管有各路名人的帮助,还是不如蚌埠马赫夏街的一角。
2002年,马赫夏街进入全盛时期,平均每天接纳3至4万人。每天都有几辆卡车运送虾皮,虾店的数量已经发展到六七十家。虾街火了,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带动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商家之间的竞争也变得异常激烈。
现在的蚂虾街街角繁荣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隐患。就在盱眙小龙虾正在努力的时候,马赫夏街陷入了“血案”。2005年,石和孙新亮的虾店相继被打,被迫停业。一时间,马赫夏街斗殴不断,甚至发生了命案。噪音、治安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于是一场关于马赫夏街的整治运动开始了。
2007年,马赫夏街被取缔。6月,石顺利前往合肥。8月,孙新亮也关了虾店。此后,马赫夏街变得萧条起来,其衰落的原因成为许多蚌埠人闲暇之余的热点问题。
现在的蚂虾街心灰意冷的石在去了合肥后不久就顺利淡出了小龙虾界,再也没有做过任何与小龙虾有关的事情。对于店铺不断被砸,他说“说不清”。据知情人透露,他目前住在上海,很多人拿着他的手艺和招牌去洽谈合作,但都被他拒绝了。
关门前,孙新亮因与前来闹事的社会青年打架进入看守所。出来后经常出入娱乐会所,在麻将桌上输了近百万。2009年,他再次开店。
孙信亮的虾摊虾街被取缔后,店家被要求进店,吴小槐的生意大不如前。他在2010年因突发脑梗去世,之后这家虾店由他的妻子岳经营。
施顺、孙新亮、吴小槐的创业故事,反映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中国个体户在时代大潮中挣扎的经历,同时也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对人们观念和命运的影响。
孙信亮目前,孙新亮和吴小槐的妻子仍在经营小龙虾店,但他们早在2016年就与另外三家老店合并,共同守护马赫夏街的记忆。
在小龙虾风靡全国的今天,有多少人还能记住那些“领袖”?他们开了一代人的先河,才有了现在的百家之争。蚌埠作为小龙虾的发源地,在惊涛拍岸之后,如今已经被盱眙、潜江超越。但是小龙虾的追随者们还是喜欢去蚌埠寻找它曾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