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生是一个缺失太久的名字。但他对现代中国的贡献,远非2006年福布斯排行榜前五所能概括。他是民国时期的煤王、火柴王、企业王。他制作了中国人民的第一根安全火柴,点亮了大半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洪生与刘氏企业申请公私合营价值2000多万元,自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胡厥文先生曾写过一首诗,总结了他坎坷而辉煌的一生:“见多识广,气势磅礴。”只开创新的事业,但不要放任不管。不要大笔捐款,但总是攻击你所做的。爱国是长久的,没有回头路。"
近代爱国企业家刘鸿生开始比赛
刘鸿生13岁进入圣约翰中学,17岁进入圣约翰大学。他有一个英文名,O.S.Lien,高二的时候因为拒绝接受学校安排当牧师而被迫离开大学。他被母校除名后,还没毕业就踏上了社会,从凯奇煤矿的上海业务员做起,最后在商界大出风头。
令人惊讶的是,1928年,他的母校成立了学校董事会,他欣然成为第一任校长。次年,在母校50周年校庆时,他发起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并捐赠了45200两银子,为师生友谊修建了“友谊室”。现在这栋楼位于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仍叫“友谊楼”。门口的牌子显示,这是解放军在上海的第一个营地。
很难想象,一根小小的火柴能折磨中国人民半个多世纪。经过多年打火石和镰刀的艰苦劳动,19世纪,中国人开始使用来自欧洲的火柴,并将这种神奇的东西称为“洋火”。但中国人办了1000多家火柴厂,却很难和瑞典的“凤凰”、日本的“猴子”等洋品牌竞争,因为这些洋品牌的火柴容易自燃、有毒、缺乏安全的火柴。
1920年,31岁的刘洪生在煤炭营销中赚了第一桶金,他决定投资做生意。最终他选择了火柴行业,因为火柴厂是劳动密集型的手工业,可以容纳大量的难民。而且火柴是每个家庭都需要的生活用品,价格低,数量多,稍微增加一点,收益也相当可观。经营面粉厂或纱厂资本大,风险大,利润保证少。
刘洪生还有一个经营火柴厂的内心情结。他的妻子叶,是谢昌火柴厂老板叶世功的女儿。他们谈恋爱的时候,刘洪生还没有发财,只是一个跑煤的经纪人。他岳父不同意。因为叶小姐的坚持,婚姻才没有告吹。他曾对妻子说:“你等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办一个火柴厂,把谢昌的火柴厂搞垮。”
次年,“鸿盛火柴公司”诞生。比赛的第一个商标命名为“定军山”。起初,他的比赛和其他比赛没有什么不同。一盒火柴还没用完就受潮了,火柴头还没刮花就掉了。被用户称为“燃火柴”。几乎在鸿盛办厂的同时,上海叶氏家族创办的老牌吉昌火柴,以及瑞典、日本等外国火柴,受到品牌、质量等错误价格的打压,致使鸿盛火柴在1924年前亏损5万余元,几度陷入险境。
为了力挽狂澜,刘洪生亲自去日本考察,熟悉了火柴生产销售的流程,同时不惜重金购买了足够的进口设备。最后,他解决了火柴生产中药头的化学配方这一关键问题,成为宏声自己的秘方。这个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上海肖凯”,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好几天,查阅化工资料,亲自出国考察。他以每月1000银元的工资雇佣了一名归国的化学博士。经过半年多的试验,解决了火柴头潮湿的问题。五年后,“鸿盛”牌火柴因个头大、点火快、火苗白、安全,成为当时的名牌产品。
他还突发奇想,把上海当红影星吕莲如的画像搬到火柴盒上,推出了“美丽牌”配烟,大受欢迎。有这幅肖像的火柴盒已经成为非常珍贵的收藏品。垄断中国市场多年的瑞典人不服气,打算用1500万的贷款换取中国火柴50年的专利权。为了反抗,刘鸿生发起了“告诉媒人”,号召同行与外界融合团结。52家火柴厂成立全国贸易联合会,刘洪生当选主席。1930年,“鸿盛”与几家火柴厂合并成立“大中华火柴公司”,挽救了当时摇摇欲坠的火柴业。几年后,在芝加哥举行的世博会上,大中华火柴公司的spark赫然在列。
由小火柴引发的长达10年的商战终于结束。中国火柴畅销半个中国,打破了“洋火”一统天下的局面。
繁荣的商业帝国
火柴点燃了刘洪生的“信任梦”。他说,“我所有的理想就是把一个企业变成两个或者三个。”在儿子刘念志看来,经营产业已经成为他的“爱好”之一。从1920年开始,刘洪生先后创办了苏州洪生火柴公司、上海水泥公司、中华码头公司、彰化长毛绒纺织公司、华东煤矿、中华煤球厂、大华保险公司、中国企业银行、华丰搪瓷公司等横跨不同行业的企业。
刘宏生的比赛主要是与瑞典的“凤凰”和日本的“猴子”比赛。他儿子说,父亲通过兼并国内火柴企业,搞联合产销,绑了“凤凰”的翅膀,绑了“猴子”的手脚。此后,他开办水泥厂,生产“湘”牌水泥,与北方齐心公司的“马”牌和日本的“龙”牌竞争。最后还联合“马”品牌生产“龙”。
抗战前夕,刘洪生的职业生涯跨越了至少10个行业。1930年,他用86.2万人民币在上海四川中路建了一座八层办公楼,取名“企业大厦”,将自己的企业集中在这座楼里。一楼是中国企业银行,二楼和三楼是开滦营业部和他自己的办公室,四楼是水泥公司、码头公司和华东煤矿公司,五楼是大中华火柴公司,六楼是章华毛纺织公司、的会计室和刘的其他中小企业,而七楼则是保险公司、律师事务所和诊所。为了便于集中管理,他干脆把住处搬到了八楼。
1935年在上海,刘鸿生的企业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于是向宋子文求助,希望在中国银行获得一笔抵押贷款,渡过难关。宋子文问他用什么做抵押。他说,“我所有企业的股份。”宋子文的回答是:“现在企业的股票还不如纸莎草呢。”这件事一度深深刺痛了他。重庆有机器,没有资金,所以他多次向孔祥熙要求向财政部贷款。每天早上九点,他都会去孔府跑上几个月。最后,孔祥熙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条件。刘鸿生向儿子刘念之诉苦,说:“按照他们的条件,我们刘家所有的资产都是白给他们的。我们会变成无足轻重的小股东,失去所有的经营权。我的总经理将成为他们的助手。”
我之所以成立自己的银行,是因为这一次,我遇到了资金周转的困难,在被债主逼得走投无路之后,感谢银行家许帮我渡过了难关,他感激这个行业得有一个机构来供给产业资金。在银行家陈光甫、许信龙、张公权等人的帮助下,刘鸿生创办了这家中国企业银行。其实它的运营并不理想,甚至他自己名下的那些企业都很难协调。
刘鸿生总是在努力创造新的企业。不是他所有的企业都能盈利。给他增加财富的往往是生意而不是工业。然而,他开创一个行业的雄心依然不减。他说,“我相信所有的资本家都有这样一个爱好,就是总希望一个企业变成两个,两个变成三个。”他的“刘弘基”财务室的负责人说:“我们老板不能听说他的账户里有10万现金。如果有,他不会让它永远留在财务室。他总是要想办法利用它。”
最大的赌注
刘宏生是一个勤奋的人。他每天早上八点到达企业,吃完早饭就开始工作。抗日战争也没有打断他的商业梦想。他继续在香港、西南甚至西北建厂。张权曾经说过,“当外国人来看中国的工业,问化学时,他们必须找到范旭东。他们问起毛纺厂,就得找刘洪生。”在上海,他建立了张华毛纺厂,把400吨机器设备搬了进来,在重庆建立了中国毛纺厂,每月可生产3万套羊毛制服。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制作了十万套毛料制服,捐赠给十万青年军。为了解决原料供应问题,他创办了西北洗毛厂,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建立了新的西北毛纺织厂,对西北羊毛的改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洗羊毛出口,一方面织羊毛,扩大人民的服装供应。
1947年10月,经过企业界多年的斗争,《行业协会法》正式颁布。1948年11月,“中国工业联合会”在上海成立,有154名来自各省市工业协会和全国总工会的代表,代表火柴业、棉纺业、建筑业、面粉业、电器业、水泥业、丝织业、制药业、造纸业、酒精业、电器业、机器业、橡胶业和金工业的企业家。当时有意竞聘董事长的有吴、刘鸿生、陶桂林、潘阳山、李五人,其中以吴和刘鸿生的竞争最为激烈。国民党要推出的候选人真的是陈爱诗。在15名执行董事中获得最高票数的刘洪生当选为董事长。作为一个企业家,他在那一刻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尽管当时他的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但他对未来毫无概念。
1956年上海资本家接受公私合营1949年,刘鸿生到达香港,最终选择回到上海。临行前,朋友劝他:“你做这个决定风险比较大,但观察一段时间比较合适。”他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做大生意就像赌博。我有信心我会幸运一生,我会赢得这场赌局。这一次,我决定下大赌注。”
肇嘉浜路687弄8号刘鸿生旧居1956年,他创办的企业都已经是公私合营了,他没必要担心。他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想法。他临终时告诫后人:“定息可以分,但不要多取。每人最多能拿几万块,拿多了对你没好处。剩下的全部捐给国家,这是我对国家的一点心意,也是我的遗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