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番禺书写青春——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的暖心故事

核心提示建立大湾区建设项目库、打造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搭建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平台、推进“青蓝计划”和“1+4”产业人才政策……近年来,我区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大湾区核心区域优势,积极谋划,制定了《番禺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三

建立大湾区建设项目库,打造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搭建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平台,推进“蓝色计划”、“1+4”产业人才政策……近年来,我区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大湾区核心区优势 积极策划制定了《番禺区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三年行动计划及年度工作要点》,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为在此生活工作的港澳台人士打造生活圈,同时吸引越来越多的港澳台青年到番禺寻梦,书写青春奋斗的故事。

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大楼受访者供图

郑志强:借助春风政策实现转型升级

1991年,在香港伟康制衣有限公司工作的郑志强被老板派到内地设厂。“当时内地已经改革开放十几年了,番禺经济繁荣,离香港又近。我对番禺的第一印象很好。”郑志强说。当他向老板汇报情况时,1992年,维康制衣在大陆的第一家工厂在中村诞生。然而,由于有太多的工厂需要管理,郑志强的老板决定将一些工厂出售给员工,并独立运营。1997年,郑志强买下了伟康制衣番禺工厂,并更名为番禺伟康针织有限公司,正式开始了他的创业梦。

郑志强参加了港澳交流活动。

但由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新面料的冲击,人工成本的增加等因素,以出口为主的维康针织订单减少,公司逐渐没落。就在郑志强对公司发展感到迷茫的时候,2018年,国家提出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这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的前进之路。“公司位于广州南站,相信未来在大湾区的建设会有更好的发展空空间。”于是,郑志强果断结束主业,停止一切生产,在老工业园区改造政策的支持下,将老厂区改造成了科技园。今天的“卫康”已经改变了它的面貌,并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郑志强作为一个扎根番禺30多年的港人,对番禺有着深刻的了解。2021年11月,在区委统战部的支持下,他和陈元兴等港澳各界知名人士成立了泛港澳同心联谊会,为在番禺区生活、学习、工作的港澳同胞搭建友谊、交流、合作、发展的平台,帮助和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大湾区的生活和发展。“番禺是我梦想的土地,也是我的第二故乡。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更多的港澳同胞在这里有家的归属感。”

林光剑:实现“法律”和“创业”的双重梦想

飞速发展的祖国大陆,是香港有志青年施展抱负的巨大舞台。为了实现自己的法律梦,香港留学生林光建来到西南政法大学和中山大学学习法律。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当时正在中山大学攻读法学硕士的林光建认为,粤港澳以后的联系会更紧密,商机会更多,于是和同样来自香港的室友一起创办了金立公司。“我们当时跑遍了广州的孵化器,最后选择在番禺创业,因为这里的创业环境对年轻创业者比较友好。当时粤港澳青年孵化器为我们提供保姆式的服务,一路帮助我们创业,让我们的公司得以顺利诞生。番禺创业成本低,房租工资性价比高。我们可以在这里大胆创业。”林光建说。

林建与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工作人员交流。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沉淀,金立公司现在的主营业务有两个板块,一个是电子商务代理运营,一个是工业园招商,把港资、侨资带到内地工业园区落户,带动当地经济。林光建认为,公司的发展离不开番禺优越的营商环境,以及对人才和企业发展的支持。“番禺是一座希望之城,潜力无限。期待番禺未来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标杆城市,也希望未来能出台覆盖更广群体的更丰富多元的人才政策,帮助企业招到人才。”与此同时,作为法律信仰的追求者,林光剑继续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工作之余,林光建经常参加各种与粤港澳有关的活动,与在番禺求学创业的港澳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充满机遇,但关键在于湾区的青年能否抓住机遇。除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们也需要多去大陆看看,多了解一下我们的政策。我相信机会会青睐有准备的人。”

于银华:我希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从小在美国留学的澳门青年于银华,毕业后回到澳门创业,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她看到了隐藏在大湾区的无限机遇和挑战。于是,2020年12月,于银华选择回到他的故乡番禺,继续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奔跑。“我在创业中所做的事情,并不是因为赚钱和名利,而是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是我从小的理想。”

于银华上台领奖。受访者供图

2021年初,她在广州大学城的粤澳青创国际产业加速器创办了广州福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是一家从事药物RD和医疗智能应用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主要从事药物RD和生产。其团队成员包括来自世界各地著名大学的海归、科技人才、医疗专业人士和食品加工人才。于银华表示,粤澳青创国际产业加速器是澳门与内地之间的通道,可以连接澳门与内地的资源,依托广州大学城,使公司能够找到相应的人才和RD院校。入驻粤澳青创国际产业加速器后,于银华获得了创业导师服务、政府服务支持、投资基金对接、人才招聘支持、场地租金减免等支持。“我在澳门开了一家公司,所有的手续和流程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然而,来到番禺后,有关部门和解珍的工作人员给了我很多指导,并帮助我申请了营业执照。加速器还帮我一起想到了公司名字,真的感觉很贴心。”

自公司成立以来,于银华参加了包括蓝色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在内的多项赛事和活动,获得了12个奖项,得到了市、区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受到了众多投资者的青睐。如今,她的公司已与多家科研和医疗团队达成战略合作,并开始增加国外药品业务。于银华说,番禺有非常便利的交通。从广州南站坐高铁到澳门只需要一个小时。“每个周末都可以回澳门和家人一起吃饭,工作日回番禺,工作生活都可以兼顾。”而且番禺既有现代时尚,又有原生态,非常宜居,适合商业。

曾玉京:通过扶持政策突破发展困境

曾五金公司是一家传统的台资企业,扎根番禺三十多年。两年前,曾玉京从台湾桃园来到番禺,进入父亲创办的企业,逐渐成为负责人。然而,近年来企业遭遇发展瓶颈,发展空差距越来越小,转型难度越来越大。曾玉静说,她一度很迷茫,尝试过不同的方法和机构,但始终无法有所突破。2019年,在番禺区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推荐下,曾公司加入了99台湾省青年创新产业孵化基地,并接受了广州市科技金融促进会和番禺分中心的辅导。针对曾公司发展的痛点,市促会和番禺副中心量身定制了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战略,分为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高新技术企业、“专精创新”企业三步走。“通过辅导,我发现其实传统行业也可以高科技。虽然我们的产品不像电子产品那样直观的看到它的技术含量,但是我们使用了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可以帮助我们的产品延长寿命或者缩小公差。这些方面都是技术。”曾玉京说。

曾五金的高科技设备生产线

在第一阶段的培育中,曾公司与广州大学智能制造工程研究院院长教授进行了产学研合作,极大地充实了公司的团队。今年1月,曾本RD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基地正式揭牌并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RD的整体能力。目前,曾公司通过科研创新、产学研合作、管理提升,已成功申请并获得2022年广州市创新环境计划台资企业机构80万元资助,跻身全市科研创新企业10强,实现了转型升级的第一步。曾玉京说,番禺地理位置优越,加上人才政策和各种政策红利,对企业的吸引力很大。“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台湾省人能到中国大陆来,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应该加强沟通,促进两岸的友好发展。”

林俊逸:努力让年轻一代爱上非物质文化。

“我们希望更广泛地传播岭南文化和非遗文化,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励对非遗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一代,从而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活跃非遗文化创作市场。”来大陆29年的台湾省皮革设计师、非遗传承人林俊逸说。

照片由工作中的林俊逸受访者提供

林俊逸出生在台湾的一个手工业家庭。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企业生产成本的考虑,林俊逸于1993年来到广州。在学习各种非物质文化的同时,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将所学融入皮革设计开发中。多年来,他致力于土家织锦、广绣、苏绣、湘云纱、侗锦、织锦、蜀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在融合各种非物质刺绣方法的基础上,他设计了许多独特迷人的皮具。如今,他已成为土家织锦非遗传承人,国家一级皮革设计师。

“虽然我的工厂不在番禺,但我和番禺的关系很深。”这样的缘分,源于他对岭南文化的热爱和执着。番禺的岭南文化底蕴深厚,林俊逸几乎走遍了番禺,对沙湾古镇、宝墨园、岭南印象园、余音山居等地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探索。与此同时,这种关系继续加深。2020年9月,方行99台湾省青年创新产业孵化基地成立,这也是番禺区首个台湾省青创孵化基地,林俊逸担任基地执行主任。在穗台青帮助创新创业的同时,也积极推动两岸文创融合的非遗传承。

林俊逸非常看好番禺文创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由广东省台办指导举办的海峡两岸非遗文化创作大赛,预计今年5月拉开帷幕。“大赛将以南越王博物馆为主体,但希望大赛后的展览输出和衍生品落地番禺,如宝墨园、余音山房、沙湾古镇等,这不仅有助于文化旅游和文化创造的融合发展,也为非遗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文字、图片:番禺融媒体记者卢晓云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