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把优势特色农业的发展摆上了重要位置,从“四优四化”到“六化”和十大优势特色产业的打造,以及“五十百”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培育,加快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河南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撑“两个确保”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
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优势特色农业市场化程度较高、产业属性更强,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实现农民在农业内部更充分就业和农业经营收入不断增长的重要方向;也是面对内外部复杂因素及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重塑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河南以十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抓手,积极调整种养结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取得较大成就。目前,优质小麦、优质花生、食用菌等产量全国第一,优质草畜、蔬菜和中药材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信阳毛尖、灵宝苹果等11个特色农产品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同时,依托于生产优势,以“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为抓手,以全产业链思维打造优势特色农业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延津优质小麦全产业链、泌阳夏南牛全产业链和信阳浉河区茶叶全产业链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肉制品产业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强筋小麦、豫西南肉牛、怀药、伏牛山香菇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进一步分析全省发展态势较好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依托于自身的资源优势。从延津的小麦,到西峡的香菇、再到泌阳的夏南牛等,有平原农区,有丘陵山区,有粮食作物,亦有经济作物和畜禽产品,无不是依托并深挖自身的农业资源优势,为全省不同地区、不同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二是全产业链打造。涵盖从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生产性服务、加工、仓储、流通、休闲观光等一二三产的各个环节。如,正阳县以花生产业为主导,依托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发展了良种繁育、花生种植、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电商物流、文化展览等相关产业。三是注重品牌建设。信阳毛尖、焦作怀药、平舆白芝麻等,形成了一批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特别是延津在塑造优质小麦产品品牌时,将克明、鲁花等企业品牌下的产品品牌与延津小麦区域品牌进行双标营销,互相支撑,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共生的完整品牌体系,为全省特色农产品生产优势地区品牌打造提供了借鉴。四是技术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优质强弱筋小麦、泌阳夏南牛、正阳花生等都是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良种技术攻关迎来了产业发展的契机。
面对新形势,对标新要求,也要看到我省优势特色农业的发展仍然呈现小、散、弱的特点,产业体系不健全,价值链处于中低端。当前,涵盖畜禽、果蔬、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被纳入全省十大战略之首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范畴,要紧紧把握这个机遇期,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加快优势特色农业的发展,以优势特色产业引领农业提质增效。
持续深挖优势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我省农业生产条件不尽相同,优势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要立足于多样化资源禀赋优势,在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基础上,全面、细致梳理全省优势特色农产品及产业发展状况,按照“一群多链、聚链成群”的思路,对各个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全面梳理并对症下药,扩大产业规模。并按照产业链的关联度,引导集群发展,把“小品种”发展成为“大产业”。
以加工业为核心引领延链聚链。在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打造过程中,农产品是基础,加工是核心动力。我省优势特色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生产优势。以花生为例,作为优质花生第一生产大省,约三分之二的产量用于外调,仍属于花生原料输出省份。因此,要重点通过培育、引进加工业龙头企业,切实发挥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并提高精深加工的比例。一方面形成“以尾促头”倒逼体制,强化生产环节的组织化、标准化、绿色化程度;另一方面要在加工业的基础上延伸生产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将生产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引领特色产业价值链增值。
以品牌建设带动价值提升。农产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是提质增效的有效手段。在打造“豫农优品”公用品牌的基础上,重点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创建为抓手,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加工类优势品牌的打造与保护,集中力量培育、扶持、发展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品牌。
以平台载体建设融链强链。高端平台载体具有集聚先进生产要素,凝结“条”“块”发展合力,推动“三链”协同提升、有效衔接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载体平台的建设,对照国家标准构建相应的省、市、县梯次培育体系。另一方面,要强化对现有平台载体的管理,有针对性地对现有平台载体改造提升、拓展功能,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在园区内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在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内率先建成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充分发挥现有载体平台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秦小玲 作者单位: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