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养殖的管理方法有什么?

核心提示家养金鱼室内多用水族箱和玻璃鱼缸等,室外庭院养鱼多用陶盆、陶缸。室外养鱼要做好防晒和防寒,适时“入房”与“出盆”,以及防敌害和防雨。水族箱要放置在室内光线充足的地方,如阳面窗户下或阳台等处。这样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可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对

家养金鱼室内多用水族箱和玻璃鱼缸等,室外庭院养鱼多用陶盆、陶缸。室外养鱼要做好防晒和防寒,适时“入房”与“出盆”,以及防敌害和防雨。水族箱要放置在室内光线充足的地方,如阳面窗户下或阳台等处。这样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可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对金鱼的健康生长和保持体色均有好处。放置好水族箱后即可进行景观布置,蓄水养殖金鱼了。

蚯蚓如何加强养殖管理?

法律分析:省农业农村(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全省畜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编制全省畜禽养殖布局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全省畜禽养殖布局规划,结合本地生产实际和区域优势,制定本行政区域的畜禽养殖布局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法律依据:《山东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

第七条 省农业农村(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全省畜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编制全省畜禽养殖布局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全省畜禽养殖布局规划,结合本地生产实际和区域优势,制定本行政区域的畜禽养殖布局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 编制畜禽养殖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当地农业生产、畜产品加工等实际情况,科学划分畜禽养殖区域,优先扶持发展生态循环养殖。

第九条 下列区域由县级人民政府划定为禁止养殖区,并向社会公布:

(一)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和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核心保护区;

(二)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

(三)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

(四)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养殖区域。

在禁止养殖区内,不得新建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已经建成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限期关闭或者搬迁。

商品鹅养殖管理技术

蚯蚓加强养殖管理需要:

1个月后要补充疏松通气的营养土,以后每隔半月补充1次。每次每箱补料10千克,翻拌均匀。补料前,用筛子将壤土筛一遍,待种子群长到10厘米以上时放入繁殖群;将繁殖群内的小蚯蚓放入生长群;将生长群内已达到出售规格的个体选出,预备出售。管理过程中蚯粪厚达3厘米要清除。蚯蚓的天敌转移,应加强管理,防止鼠、猫、鸟、家禽以及蛇、蛙等动物的危害。

如何养殖鱼以及怎么对其进行管理?

雏鹅的管理

 1、做好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育雏面积按每平方米10只准备,备好取暖设施、育雏网、饮水器、料槽、活动栅栏等器具,并提前一周对育雏舍及用具彻底清扫消毒;接雏前1~2天,对育雏舍进行加热,舍温要达到18℃以上,同时备好育雏饲料及药品。另外在接雏途中要经常检查雏鹅状态,防止受寒或堆集受热,运雏要快要稳,最好在24小时内运到以便及时开水和开食。

 2、雏鹅的饲养

 0~30日龄为育雏阶段,通常把雏鹅第一次饮水叫开水,第一次喂食叫开食,第一次喂青叫开青。三开时间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雏鹅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雏鹅运回后开食越早越好。三开的方法是开食前应先让雏鹅开水(俗称潮口)。把一部分雏鹅的嘴多次按入饮水器中让其饮水。只要有个别雏鹅到饮水器处饮水,其它雏鹅就会跟着饮水。然后把切成细丝状的嫩青菜放在手上晃动并均匀地撒在塑料布上,或将切碎的青菜丝均匀地拌入饲料中撒在塑料布上,用手轻轻地扣打塑料布,引诱或训练雏鹅采食。2~3天后逐步改用饲料槽喂料。雏鹅头1~3天吃料较少,每天喂4~5次以后随日龄增加,雏鹅的消化能力与采集量增强,喂料的次数和喂料量也相应增加。15日龄后如天气晴暖,可以开始训练放牧。放牧前不喂料让雏鹅在放牧地多采集青草。开始放牧时间要短,路程要近,以后逐渐延长,或者将青草割回粉碎后饲喂。20日龄后可全天放牧,夜间再补饲1次。

 3、 雏鹅的管理

 加强管理是提高雏鹅成活率和增重的重要环节。主要的管理措施如下:

 一是保温与防湿。育雏温度要求10日龄前,伞炕温周围温度要达到28℃以上,室温保持18℃以上;20日龄前,伞炕温周围温度要达到25℃以上,室温保持15℃以上。另外也可根据雏鹅的动态表现观察温度高低。温度适宜时,雏鹅安静无声,吃饱后不久就睡觉,彼此虽依靠,但无扎堆现象,有时散开单个睡觉。如果温度过低,雏鹅聚集在一角互相挤压,叫声频频,严重时发生扎堆,靠近热源,不时发出尖叫声。温度过高时雏鹅远离热源,张口喘气,行动不安,饮水频繁,采食量减少。当雏鹅表现出温度过高或过低的行为时,应立即调整温度。同时用手拨动拨开雏鹅,使之散开,达到调节温度、蒸发水气的目的。在夜间和气温较低时,应经常观察雏鹅动态,防止扎堆。如果扎堆容易引起伤亡或受热出汗而成僵鹅。潮湿对雏鹅的健康影响也很大。潮湿、低温环境容易引起雏鹅感冒和下痢,育雏舍内相对湿度应保持60~65%。

 二是密度与分群。雏鹅生长发育较快,随着日龄的增加和体重的增大,雏鹅活动的面积也相应扩大,因此要按个体大小、体质强弱,及时调整饲养密度,大小分群饲养;并增加水槽和食槽数量,防止因争抢槽位而造成强弱差异过大。一旦发现体质瘦弱、行动迟缓、食欲不振、粪便异常的雏鹅应及时挑出隔离饲养。

 中鹅的饲养管理

 中鹅指30~70日龄的仔鹅。该阶段是长骨骼、长肌肉和长羽毛等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主要以放牧为主。

 雏鹅一般在30日龄左右即可进行放牧,但此时雏鹅的羽毛尚未长成,怕冷、怕雨、怕露水、怕暴晒。因此放牧时应选择晴朗、温暖的天气,露水蒸发后再放牧。每天约放牧4~6小时。放牧地宜近不宜远。放牧时间随日龄增加而逐渐延长。结合放牧夜晚补给一些精饲料,单设一些贝壳或石粒槽供鹅自由采食,增强其消化功能。

 40日龄后腹部羽毛已长齐,可进行全天放牧饲养,如果草质好晚上不用补料。在放牧地靠近水源附近,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搭架临时性鹅棚,供鹅群休息,防止暴晒雨淋。一般250~300只仔鹅为一群。如牧地较开阔草源丰盛,水源良好,可组成1000只一群,草料丰盛处,鹅群应赶得拢些;草料欠丰盛处就应赶得散些,使之充分自由觅食。每天力争吃到4~5个饱,鹅群每吃一个饱后便会自动停止采食,此时应及时让仔鹅饮足水。

 中鹅饲养到70~80日龄左右,体重达到上市标准的可上市出售。那些发育落后瘦弱过小的鹅只则需进行短期育肥。

 仔鹅育肥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放牧育肥:农作物收割后白天将鹅群赶玉米地或豆地中,采集遗穗、遗粒及草籽,晚上再喂1~2次精料,并给以充足清洁的饮水。经过15~20天放牧育肥,体重可达到出售标准。

 二是圈养育肥:用高粱秸或葵花秸秆围成小栏,每栏养十几只,栏高60厘米,鹅在栏内能站立但不能昂头鸣叫。饲槽和饮水器放在栏外,鹅可以伸出头来采食饮水。喂以粉碎的全株玉米、糠麸等饲料,白天喂3次晚上喂1次,并给以充足清洁的饮水。经15~20天催肥体重增加30~40%即可出售。

 商品鹅的防疫灭病措施

 首先要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搞好清洁卫生和场所、用具消毒,这是预防疫病的重要措施。另外要作好防疫工作,实行规范化免疫程序,提高鹅群免疫力。

 商品鹅饲养建议采用以下免疫程序:

 免疫种鹅所产后代7~8日龄鹅雏,皮下注射用鹅血清制作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05ml/只;

 12~15日龄鹅雏肌注小鹅瘟疫苗,预防鹅雏后期感染小鹅瘟病毒;

 10~15日鹅雏龄皮下或肌注副粘+鹅流感二联油苗05ml/只。

 未免疫种鹅或免疫后期种鹅所产后代出壳48小时以内鹅雏皮下注射用鹅血清制作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05ml/只,其它免疫程序与免疫种鹅所产后代相同。

 只有对商品鹅分阶段的科学饲养管理,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淡水鱼养殖技术与鱼塘管理

1、苗种选择

以养殖淡水鱼中的草鱼为例,宜选择体色为深草绿色且游泳迅速的草鱼苗种,不能选择体色发黑的鱼苗,也不能选择患病的鱼苗,可在苗种池塘种观察鱼群的游动情况,通常具有爬边、离群独游等表现的鱼苗,多半已患病。

2、水质管理

(1)定期泼洒生石灰

一般按照每亩水面,每米水深泼洒20公斤生石灰,或者使用漂白粉1PPM全池池洒,可每隔半个月进行1次。

(2)有计划的加水换水

每隔10天注入新水1次,每次注入20-30cm,至7月中旬后,一般可视实际情况换1次水,换水量为1/2。

(3)每天开动增氧机

通常在6月-8月中旬时,草鱼容易缺氧浮头,因此可在该时间段的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2-3小时,凌晨开机3-4小时,阴天在半夜开机1次,预防鱼类浮头。

(4)认真巡塘

时常巡塘,及时掌握草鱼活动和吃食状况,掌握水质的变化情况,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

(5)清理池塘

及时清理池塘中的杂物,捞出草鱼吃剩的饲料,避免饲料沉积后污染水质。

3、鱼病预防

(1)当草鱼体重70-150g,体长10-20cm时易发生急性传染病,因此需要合理控制鱼苗数量,适时捕捞,一般可将鱼苗密度控制在22-30万尾/1000平方米,密度过大易提高患病率。

(2)可定期用优质光合菌对池塘进行消毒,避免池塘中因为粪便所产生的硫化氢、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污染水源,导致鱼苗在劣质水质环境下爆发传染病。

(3)投放前需将鱼种放在含001-002%高锰酸钾溶液中3分钟,能杀死鱼体表面的寄生虫或致病菌,接着将已消毒的鱼种放在网箱里然后注射疫苗,一般约125g的鱼种注射三联疫苗02m并在晴天将鱼种投放进池塘中。

(4)一般1kg鱼饲料需要用5-10ml的含氯漂白粉溶液进行消毒处理。

4、饲料搭配

(1)每100公斤稻草50%、米糠25%和豆饼25%的混合料加10公斤面粉下脚料作粘合剂,饲料粗蛋白含量为2335%,饵料系数为28,每尾一般投喂005公斤左右。

(2)稻草50%、米糠225%、麸皮5%、豆饼15%、鱼粉5%、骨粉1%、食盐05%、维生素添加剂1%,饲料的粗蛋白含量为1878%,饲料系数为24。

(3)面粉30%、米糠8%、麸皮38%、豆饼10%、鱼粉10%、酵母粉2%、预混料2%,饲料系数19,如果需要另外加喂青饲料,饲料系数为22。

(4)面粉30%、鱼粉10%、豆饼粉15%、麸皮25%、米糠20%,在保证基础饲粮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情况添加红薯粉12%、食盐05%、生长素2%、磷酸氢钙2%,饲料系数为48。

二、什么淡水鱼长得快又大

1、草鱼、黑鱼、青鱼、鲶鱼、鲢鱼、鳙鱼等淡水鱼长得快又大,其中黑鱼(乌鳢)是一种生长快且经济价值高的鱼,一般养殖8-9个月,体重便可达到05-07kg,其性情凶猛,属于肉食性鱼类,喜欢生活在水草繁茂的浅水区,因为肉味鲜美且营养丰富,所以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2、从广义上说,一般能生活在盐度为千分之三的淡水中的鱼类就可称为淡水鱼,一般按照水中盐分的浓度进行分类,可将淡水鱼分为初级淡水鱼、次级淡水鱼以及周缘性淡水鱼,初级淡水鱼之一生只能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类,比如罗汉鱼,而次级淡水鱼之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淡水中,但偶尔会活动于半淡咸水、海水中的鱼类,比如大肚鱼,至于周缘性淡水鱼之栖息在海水或半淡咸水的鱼,但从其生活史来看,会在淡水或半淡咸水中活动的鱼类,比如偶然进入河川中生活的海水鱼。

3、多数淡水鱼有特别的色彩和斑纹,或其体色与周围环境一致,主要用来隐藏自己或迷惑敌人以及猎物,便于保护自身的安全或偷袭猎物,通常在浅水中,鱼体色通常背为青、绿色,而在深水中,体色常为深红、黑色,体色非常阴沉。

4、淡水鱼常以浮游生物、有机碎屑为食,多为草食性和杂食性,但也有少量的淡水鱼属于肉食性,但目前因为环境污染、滥垦、滥建、筑坝、过度捕获等问题,淡水鱼的自然栖息地和水质已遭受到破坏,约有1800种淡水鱼处于濒危状态,某些物种甚至已经绝种,从而破坏食物链,影响生态平衡,所以需要保护受到威胁的淡水鱼品种。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