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是古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也可以说是皇帝的“家庙”,最初里面只供奉皇帝的先祖,后来皇后和功臣也获得了被供奉于太庙的荣誉,即“配享太庙”。
太庙制度早在夏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不过那时候祭祀先祖的地方还不叫“太庙”,太庙这个名称是西汉时期才正式确定下来的。
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太庙”更是一个王朝兴衰的见证,太庙在则江山在,太庙亡则江山失,所以基于此种祭祀观念,当新王朝取代旧王朝时,新王朝的统治者就往往面临一个非常尴尬棘手的问题,即“该如何处理前朝的太庙”。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既然是前朝太庙,那就直接毁掉好了,可是如果直接毁掉,那新朝统治者将会面临其他一系列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该如何收取天下人之心?要知道新朝初立,所面对的都是前朝遗民,只要前朝不是特别的残暴,总会有大批遗民对前朝念念不忘,所以,如果随意毁掉前朝太庙,则天下人心不服,新朝刚建立起来的统治威信也会荡然无存。
所以,前朝太庙不能毁,而纵观我国历代王朝,也会发现,如果和前朝没有血海深仇的,新朝大多没有损毁太庙,假如前朝太庙不幸在战火中损坏了,新朝还会对其进行修缮重建或选址令建,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新朝建立后,前朝的太庙规模一定会有所缩减,毕竟前朝已经覆灭,若再以皇帝之礼祭祀,也说不过去,而这个问题就要牵扯到古代礼法制度之“二王三恪”制了。
“二王三恪”制的大体意思就是,新朝取代前朝后,新朝君王为了彰显新朝之正统地位,会给予前朝皇族后裔一定的爵位,一般情况下都会是王爵或者公爵,对应不同的爵位还有相应的封邑。如果封前两代王朝的皇族后裔,则称之为“二王后”,若封前三代王朝的皇族后裔在,则称之为“三恪”。
例如,唐朝武德元年,封隋恭帝杨侑为酅国公,封北周后裔为介国公,此即为二王后。而后梁立国后,则封唐宗室李嵸为莱国公,与隋朝后裔酅国公杨仁矩为二王后,而加上后周宇文氏子孙介国公则为三恪。
那么在了解了“二王三恪”后,我们就要解决最主要的问题了,即新朝如何具体处理前朝太庙。
前面说过,新朝通常情况下是不会毁掉前朝太庙的,但是基于“二王三恪”之礼,前朝太庙的规模一定会缩减,《周礼》对宗庙有一个非常严格的限定,即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
不过实际上各朝代对于太庙庙数也有不同的规定,因此,《周礼》的规定只是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即古代上至皇族下至地方士族,祭祀先祖的庙数是有严格规定的,不可逾制,否则就是杀头,诛族的大罪。
因此,如果新朝按照“二王三恪”的礼法对前朝皇族后裔进行了重新册封给予不同爵位的话,那前朝的太庙也会根据相应的爵位进行缩减,通常情况下是保留三庙,由所册封的前朝皇族后裔进行祭拜,而这实际上也就是将前朝太庙正式变为所册封之前朝皇族后裔的“家庙”,如后梁册封李唐后裔的情况便是这样:
莱国公李嵸合留三庙,于西都选地位建立庙宇,以备四仲祀祭,命度支供给,以遵彝典
当然了如果遇到胸怀特别大度的新朝如宋朝,宋朝就规定了后周的太庙要按照原先的规模继续祭祀。
其周朝嵩、庆二陵及六庙,宜令有司以时差官朝拜祭飨,永为定式。仍命周宗正卿郭玘(王巳)行礼。
当然了,除了以上两种处理方式之外,还有一种方式,即兴建于明朝的“历代帝王庙”。
大概是经过了大礼议之争的洗礼,嘉靖皇帝突发奇想的修建了一座“历代帝王庙”,他将历代一些贤明君主全都供奉于此,而清承明制,到了清朝,这个“历代帝王庙”里供奉的君王越来越多,最终只要生前不是特别的暴虐荒*,都能进去。
而目前北京的太庙,本是明朝的太庙,后来清朝入关,本着清承明制的原则,将原本老朱家的“家庙”给占去了,然后以明朝皇帝发明的方式,将明朝的皇帝们“请”进了“历代帝王庙”中进行供奉。
当然了,礼法不能乱,起先顺治,康熙因为刚入关不久,很多礼法不是很懂,所以对于前明皇族后裔一直没有进行册封,一直到了雍正在位期间,才封明皇室后裔朱之琏为延恩侯,不过这个人究竟是不是真的前明皇族后裔就很难说了。
寺和庙分别指的是哪里?为什么现在的人们会把它们混为一谈?
请仔细看下,还有不足请回我!
唐长安城遗留下来的一大批街道,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城市中最古老的街道,在世界上也是最古老的街道群之一,成为西安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
这些街道分为皇城和京城(也就是郭城)两部分。
皇城由南北三纵、东西七横组成,构成了今日西安古城内的主要街道。
1承天门大街。是宫城的正门,也是唐长安城的中心点,承天门遗址位于现在的莲湖公园南部。承天门大街是承天门外的南北大街,直通朱雀门,宽百步,是长安城南北中轴线大街。此街即今日的北广济街和南广济街。
2安上门街。位于唐皇城三个南门之东门安上门内,即今南大街和北大街(二府街口以南部分),这是皇城百官衙署人员通往郭城居住区的主要街道。唐代将安上门向南直通的韦曲大路连称安上门街,或称长安路,正好与今日长安路同一名称。
3含光门街。位于皇城西部的南北大街,以通过含光门得名,压与今甜水井、双仁府街、含光街、桥梓口、大麦市街、洒金桥六条街下。据史书记载,此街有唐代的外交机构——鸿胪寺和国宾馆——鸿胪客馆,成为当时外交活动的场所和一条热闹的外交机构。
4承天门横街。位于皇城北起第一横街(有东西七横组成的第一条街),以唐长安城中心点的标志性建筑承天门前的横街故名,是长安城最宽的大街,横贯长安东西的中轴线大街,压于今光辉巷、二府街、红埠街、校场门、劳武巷一线。据史料记载,在唐代凡国家大典、军队出征和凯旋、迎接贵宾、宣布大赦、庆祝节日等,都在此街举行隆重的仪式。因此,此街实际形同一个广场。唐亡,承天门横街开始为百姓居住。
5第四横街(皇城第四横街)。位于皇城中心,即东西七条横街的中间一条。东起皇城东中门景风门(在今东大街炭市街口东侧),西至皇城西门顺义门(在今西大街西端西门处)。这里是唐政府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尚书省及其所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人称做官街。尚书省中堂就在今市政府院内,尚书省的正门就是今日的鼓楼,古城敬时楼。
6第二横街,位于进大皮院、西华门大街、西新街一线。
7第三横街,西段位于今新寺街、庙后街、西羊市、社会北路一线;东段是今西一路。
8第五横街,位于今东羊市、东县门、东厅门、东木头市、盐店街、梁家牌楼一线。
9第六横街,位于今粉巷、五味十字、五星街、东西梆子市街一线。
10第七横街,位于今三学街、书院门、大湘子庙街一线。唐太庙、太学位于此街东段。
大明宫整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以南,有宽176米的丹凤门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等组成的南北中轴线,宫内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着这条轴线分布。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条纵街,是在三道横向宫墙上开边门贯通形成的。
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东西对称。外郭城,又名罗城,平面呈长方形,每面3个城门。宫城南连皇城,北接禁苑,平面呈长方形,宫城中部为太极宫,东部是太子居住的东宫,西部为宫女居住的掖庭宫。皇城亦名子城,位于宫城之南,北于宫城相接,中隔横街,无北墙,平面为长方形。外郭城内有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其中通南面3门及东西6门的6条街,是主干大街。坊由南北11条和东西14条街道纵横交错,将城内划分为110坊,城东南隅一坊被划入芙蓉园内。东西市平面均呈长方形,每个市的面积占两坊之地。长安城内的商业大都集中在东、西两市,但各坊中亦有分散的小饮食业、邸店和手工业作坊等。大明宫在太极宫东面禁苑内的龙首原高地上,主要宫殿为含元殿,内有龙首池,左右分布有左右银台门北边为玄武门,之外为重玄门,南边为丹凤门。
1皇城守卫有专门的军队吗?有的话具体官职呢?
(金吾卫)
隋有左右武侯,皇帝出行时,先驱后殿,日夜巡察,止宿时司警戒之责。炀帝改为左右候卫,所领军士称佽飞。唐初未改。龙朔二年,采用汉执金吾旧名,改称左右金吾卫,设大将军、将军及长史、诸曹参军,与其他各卫相同。以后又是增设上将军,掌宫中及京城日夜巡查警戒,仍随从皇帝出和如上文所述。
掌管皇帝禁卫﹑扈从等事的亲军
唐代官署名,唐十六卫的两卫。
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宫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凡翊府之翊卫及外府佽飞番上,皆属焉。师田,则执左右营之禁,南衙宿卫官将军以下及千牛番上者,皆配以职。大功役,则与御史循行。凡敝幕、故毡,以给病坊。兵曹参军事,掌翊府、外府武官,兼掌猎师。骑曹参军事,掌外府杂畜簿帐、牧养之事。胄曹参军事,掌同左右卫。大朝会行从,给青龙旗、槊于卫尉。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左右街使各一人,判官各二人。左右翊中郎将府官如骁卫。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左右街典二人,引驾仗三卫六十人,引驾佽飞六十六人,大角手六百人。隋有察非掾,至唐废。
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掌领府属,督京城左右六街铺巡警,以果毅二人助巡探。入閤日,中郎将一人升殿受状,卫士六百为大角手,六番阅习,吹大角为昏明之节,诸营垒候以进退。
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凡城门坊角,有武侯铺,卫士、彍骑分守,大城门百人,大铺三十人,小城门二十人,小铺五人,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乙夜,街使以骑卒循行嚣襜,武官暗探;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
2类似于“司天台”那种机构的官职及作用?还有类似的机构么?
唐代官署名司天台,监掌察天文,稽历数。设有:监一人,正三品;少监二人,正四品上;丞一人,正六品上;主簿二人,正七品上;主事一人,正八品下。
类似的机构:司农寺(农业),通市监(商业),卫尉寺(武器),光禄寺(宫廷宿卫及侍从),亲王国和公主邑司(皇族事务)等等不具体列出了
3长安城有西市东市那些国外商贩都是在哪里的?
东市:隋代称都会市,唐改为东市。位于长安城东(约在今西安交通大学西边),东西南北各长六百步(约1000米)。四面各开二门,中有“井”字形四条大街,把该市划分成九个方形区域。据北宋初作的《长安志》记载,东市经营的商品门类有220行,“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唐武宗时,一天东市失火,烧毁曹门以西12行4000多家。由此推算,一行有300多家,东市的220行,店铺总数估计应超万家,可想当时东市的繁荣景象。
西市:隋代称利人市,唐改为西市。位于长安城西(约在今西安市城西南l公里多的糜家桥与东桃园村之间),四面各开二门,市内有四条大街,把该市分成九个方形区域。街宽各百步,两侧有衣肆、药材肆、坟典肆、鞧(qiū秋)辔(pèi配)行、绢行、秤行、麸行、帛行、寄附铺,经营各种商品交易的商贾近千家。大街四周又设有很多旅舍、旗亭酒肆及饮食摊点。通过丝绸之路来到长安经商的西域及中亚、西亚等地的“胡人”也多聚集该市,经营金银珠宝,并购买有中国特点的丝绸、瓷器等运回国去转卖。盛唐以后,西市的繁荣超过了东市,被人称为“金市”。
清朝入关后,祭祀用了太庙,原来太庙里明朝的老祖宗们去哪里了?
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最早指代的是官员办公的地方,比如大理寺,但是随着佛教的传入,现代人听到寺更多的想到的是佛教建筑,而庙指古代用来祭祀先祖的建筑,比如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叫做“太庙”,现代人之所以将它们混为一谈是因为受到了影视作品以及一些文学作品的影响。
现代人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看到佛教建筑都会统称为是寺庙,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称呼,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个词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关于寺早在周朝就已经有相关的定义,在周朝规定只有官职非常大的人的办公地址才能称作寺,在西汉时期的九卿工作场所就被称为寺,比如太常寺、光禄寺等,如果一个现代人穿越到古代看到这样的称呼以为是佛教场所,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汉明帝时期,佛教在中国日益昌盛,汉明帝在洛阳为来自天竺的两位高僧建造住所,取名白马寺,其本意是显示这两位高僧的地位很高,白马寺也成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自此之后寺就开始用来形容佛教僧侣修行的场所,并不是祈福的场所。
而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用来祭祀先祖的地方,从汉代之后庙逐渐成为了类似于神社的场所,用来祭祀一些历史人物,比如龙王、关羽等。所以寺跟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寺的规模一般比较大一些,庙的规模相对于寺来说要小很多,在庙里更多的是供奉神像,并不会有人来住宿、修行。现代人将寺跟庙连起来称呼完全是一种对文化的误读。
你知道寺和庙分别指的是哪里?为什么现在的人们会把它们混为一谈?欢迎留言讨论。
中国上下五千年,王朝更迭,每当一个新王朝建立的时候新的统治者就会将老皇宫烧毁,随后建立新的宫殿。在古代,皇宫不仅是皇权的象征,皇宫内的太庙更是最神圣的地方,里面供奉的皇帝的列祖列宗,就算你贵为皇帝到了太庙里面也要毕恭毕敬的三叩九拜。
所以在大明朝最后的日子里,紫禁城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随着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历史证明李自成只是一个流寇做不得皇帝。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二,多尔衮率八旗军从朝阳门进入北京,随后顺治帝继位,统一的大清朝正式建立。
而清朝是历史上少有的保留前朝的宫殿的朝代,而且随后紫禁城甚至成为了清朝皇帝的皇宫。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一来清朝统治者是游牧民族出身,他们的想法与中原人不尽相同,更加的豁达。其次,当时的清朝刚刚建立,但是南明政府还一直与其对抗,实在没有闲钱修建宫殿。最后,紫禁城经历了明朝长时间的修缮,其内部设施已经十分完善,如果将其摧毁实在可惜。
而明朝太庙不仅没有被破坏,里面的牌位还被移至历代帝王庙供奉。这个帝王庙就是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皇帝都放在一期供奉,位置在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其实这个庙在明朝嘉靖时期就已经有了,只是当时供奉的都是明朝之前的皇帝,嘉靖万万没想到自己给前人修的庙最后自己也搬进去了。
清朝的这一做法实际上是非常聪明的,清朝建国之初满人与汉人之间的矛盾相当激烈,因为剃发而爆发的流血事件数不胜数,而供奉明朝皇帝的牌位一方面是与汉人示好,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巩固了统治,让清朝前期的统治站稳了脚跟。
所以任何一个朝代的兴盛与衰败都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