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地处大巴山余脉与武陵山北上支脉交汇部、南邻潇湘、西靠蜀渝、北依三峡。全是平均海拔1100米,生息繁衍着土家、苗族为主体的18个少数民族,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于一体。
2014年,利川市被列入湖北省29个国家级贫困县(市)之一。
恩施利川是不是属于东南方向
利川,古为廪君国地。周属巴国地。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胊忍县地。
三国初属荆州建平郡。蜀汉建兴八年(230),置南浦县,属巴东郡。晋、宋、齐、梁因之。北朝北周置盐水县,为亭州资田郡附郭县。
隋开皇初,废郡存州、县。隋大业初改亭州为庸州,置清江郡,盐水为庸州清江郡附郭县。唐省庸州入施州,改清江郡为清化郡,省盐水县入清江县。五代仍唐之旧。 宋,复改清化郡,隶夔州路,清江县下置都亭乡,为今利川县地。南宋,县南属龙渠县地。元,废郡,以施州隶夔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并清江县入施州,二十五年复置清江县,以附都亭乡蛮洞置施南宣抚司、忠孝安抚司。明玉珍据蜀,置忠路宣抚司。
明立施州卫领所及诸土司,境内为都亭里及施南宣抚司、忠路安抚司、忠孝安抚司、剑南长官司;嘉靖中置上、下支罗二百户所;天启中置沙溪宣慰司。清,废指挥、千百户,设流卫。康熙四年(1665),改沙溪宣慰司为宣抚司,改剑南长官司为建南长官司,余都亭里及施南、忠孝、忠路诸司如故。雍正六年(1728)裁施州卫,领于巡荆道归州。
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以施南、忠孝、忠路、建南、沙溪5土司、上下支罗及原恩施县之都亭里地为利川县,隶巡荆道施南府。以清江横贯全境,平川广漠,物产丰富,为有利之川,故名。
民国初,属湖北省荆南道,后改施鹤道,废道后直属省。民国十七年(1928)属鄂西行政委员会。二十一年(1932)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1936)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14日利川解放,隶湖北省恩施专区,1970年属恩施地区。1983年撤恩施地区,建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隶鄂西州。1986年建利川市,仍隶于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利川市隶属于该州至今未变。
利川市是高山还是平原
恩施利川属于东南方向。
利川地处鄂西南边陲,西靠蜀渝,东接恩施,南邻潇湘,北依三峡,与重庆四县两区交界,因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有利之川,故名“利川”。全市总面积4607平方公里,东西宽92公里,南北长105公里,辖2街道办事处、7镇、5乡。总人口9203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592%,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级市。森林覆盖率达6214%,平均海拔1100米,年均气温15℃,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利川市位于鄂西南隅,地处巫山流脉和武陵山北上余支交会部,为清江、郁江发源地。境内万山重叠,沟壑纵横,道路崎岖,关隘四塞,历为楚蜀屏障、军事重地。气候为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山峦起伏,沟壑幽深,海拔高度不同,气候差异明显,为典型的山地气候。夏无酷暑,云多雾大,日照较少,雨量充沛,空气潮湿。
利川市属云贵高原东北的延伸部分,地处巫山流脉与武陵山北上余脉的交汇部,山地、峡谷、丘陵、山间盆地及河谷平川相互交错。齐岳山为境内最大山,成为鄂渝边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寒池山为境内最高山,海拔2041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