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草根农村创业故事
相比70后、60后富豪其实他们有点介意“富豪”这个称呼,觉得“平面庸俗高调了点”,他们自己总结的区别是,“我们对财富的追求会更纯粹,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没有很多应酬,不打麻将不吸烟,基本不喝酒,爱好包括看书和学习。对,我们花在学习上的开销,有的年份占到了总支出的五成以上。”
这里的“我们”,粗略算来,有十来个小伙子,都是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友企业家俱乐部的成员,目前都有着自己的公司,身家千万左右。
他们中的佼佼者,朱增辉、张鑫、周柱、陈敏、欧阳胜杰、林森6个人,1983年或1984年出生,在长沙这个他们曾经“归去来”的城市,创造财富,享受生活。
创业只为改变命运,他们不是富二代
首先你要了解的是,这六人都不是富二代。所以,我们所有关于“富二代”的想象,可以搁一边儿去了。
他们都是白手起家,而且大多来自农村,创业只为“改变自己的命运”。最惨的时候,骑着电动摩托车在高桥市场里转一整天,冬天冷到双腿失去知觉,夏天晒得“跟鬼一样”。
正如他们自己所说,如果硬要说成是富豪,他们是草根创业富豪。
朱增辉目前是长沙美艺品牌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此前,他南下打过工,也做过小生意,最终回到长沙,开起了自己的'公司。
张鑫、陈敏、欧阳胜杰是湖南龙润商贸有限公司的主要负责人,“龙润”是个茶品牌。这三人大学毕业后,在步行街卖一块钱一根的烤香肠;后来被台湾一个大老板赏识,“连锁店”开到了天津;铩羽而归后,又在长沙做巧克力喷泉机、开奶茶店;最终奶茶店又被龙润并购,他们安隅长沙,做了“小”老板。
“我们骑着自行车,进仓库的时候还是白天,出来就满天繁星了,特别漂亮。”这个被他们多次说起的场景,与当年北岛和朋友们创办《今天》杂志时颇为相似“周围的树飞速向后退去,我们摇着铃,等待下一个黎明……”
“我们这个圈里的(人),都是这样一步步过来的。”周柱是长沙志成汽修的总经理。当年,毕业时就有了两百万存款,“都是在大学里开恋爱俱乐部,捣腾各种小生意赚的钱。”
林森的创业经历相对简单,目前经营着长沙一宅一生卫浴公司。
如果硬说有什么成功经验,张鑫的说法是,“执着,不怕苦,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当然,还有运气的成分,所谓天时地利人和。”
张鑫和他的两个搭档,在大学里便认识,“第一次看到欧阳胜杰,觉得这人很有意思,大热天的,宿舍像个蒸笼,他打着赤膊,脖子上围条毛巾,架起桌子煮功夫茶……”
毕业数年之后,在长沙的冬日暖阳里,这几个曾经在同一个校园里或许照过面的年轻人,聊起了过往。如今,他们每隔一段时间便小聚一下,资源共享,互相扶持,以至于在采访中,总有人“动情”地感谢一番。
他们哈哈大笑,激动处站起来互相抱一下,捶两下肩膀,眼眶微微润湿。
;
一个农民15岁辍学创业的传奇故事
100只吃虫子的土鸡让她狂赚7000元 创建时间:2009年10月9日(星期五) 上午10:57 | 分类:养殖 | 字数:3091 | 发送到我的Qzone | 另存为 | 打印 100只吃虫子的土鸡让她狂赚7000元塑料盆里一条条谷粒大的白色蝇蛆,在黑糊糊的麸皮壳里钻来钻去。 “咕,咕,咕——”一位妇女一身呼唤,顷刻间,芦苇丛里钻出几百只羽色鲜亮、身形矫健的土鸡,跑过来啄食蝇蛆。养鸡的妇女名叫冯美兰,将乐县黄潭镇人。这时,小冯的手机响了——将乐县城一酒家要订鸡。她微笑着回话:“实在不好意思,现在我的第一批鸡都卖光了。第二批要11月底才上市。具体价钱到时谈吧。”关上手机,冯美兰笑了:“这些鸡吃蝇蛆、放养,口感好,营养丰富,不愁销呀。”冯美兰今年33岁,头脑活络。她成为一个养鸡专业“妇”,就因为坐月子时吃怕了饲料鸡。“要让坐月子的姐妹吃上天然土鸡”小冯的丈夫谢光斌是黄潭镇的中学教师。小谢看上只有初中文化的冯美兰,在于“她呀,点子多,不甘寂寞,做什么事情都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冯美兰初中毕业后,便到三明市区打工。很快,她便在市区经营起一家属于自己的碟片出租店。不过,后来生意日渐平淡。2003年冬,结婚已有身孕的冯美兰挺着个大肚子,带着未了的创业心结回到黄潭老家。将乐是客家县,当地有给产妇炖土鸡补身体的习俗。2004年5月,冯美兰喜得贵子。小谢跑遍几个村子才提回3只“土鸡”。吃到第二只鸡时,冯美兰只喝了几口汤,便皱起了眉头。原来是饲料肉鸡,女人坐月子胃口本来就不好,吃饲料鸡,就更觉得口感差。小谢感叹:“这年头,想买只土鸡都难啊!”“有了!”冯美兰兴奋地叫了起来———饲养土鸡不就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么?“我要上山专业养鸡,让坐月子的姐妹吃上口味纯正的土鸡!”冯美兰的想法一提出,家人都极力反对。冯美兰却铁了心:“土鸡肯定有好市场。再苦再累,我也该试试!”2006年春节刚过,儿子才学会走路,冯美兰便急不可待准备养土鸡。土鸡专业“妇”败下阴冷荒坡养鸡需要面积宽敞、环境清幽的场地。冯美兰考察后,选定到离镇13公里远的里洲村。那里林木葱郁、水质良好,还有一片荒山坡,很适合养鸡。说干就干。她花了6000多元积蓄,在荒山坡上,建了一爿砖瓦房。2006年夏,她带着呀呀学语的儿子,离开了镇上温暖的“小窝”,走进了荒山坡。为了节省资金,冯美兰和丈夫自己劈茅草、建鸡舍。为了选购鸡种,冯美兰到最偏远的乡村精挑细选,两只、三只地拎回来,凑了上百只。随后,她筛了又选,将体形矫健、羽色单纯的67只纯正土鸡留下做种。荒山坡远离村庄,每天冯美兰都得到一公里外的村庄挑水。平日里,丈夫不能上山,夜间母子俩常被偷袭土鸡的蛇、黄鼠狼吓得直冒冷汗。但倔强的冯美兰没有退缩。调制谷糠菜叶,定时喂药、注射疫苗,冯美兰对养鸡的每个环节都很细心。4个月后,400多只孵出的小鸡羽翼渐丰,不料,鸡群放出大棚不久,就因感染大肠杆菌,接二连三地死去。不到一个月,便死去300多只。小冯没有气馁。她一边四处寻药救治,一边继续集蛋孵育。可这窝鸡刚孵出,那群鸡又相继死去。不到一年,前后就死了近1600只土鸡苗,损失1万多元钱。这时,冷言冷语传进了冯美兰的耳朵:“什么不好养,养了一群瘟鸡!”一直不支持她的亲人也数落她:“自找罪受!”旁人的打击没有使冯美兰动摇。“万事开头难嘛。咱慢慢摸索,哪怕前三年一分钱也不赚,第四年能赚钱,我们就成功啦!”丈夫小谢的鼓励让本就好强、不愿服输的冯美兰信心倍增。夫妻俩判断:鸡儿活不了,也许是里洲村空气太潮湿、阴冷,得换个环境试试。经有关专家认定,这确实是冯美兰败下荒山坡的一大原因。今年春,冯美兰将家和养鸡场搬至离镇1公里多远的西湖村。此次,夫妇俩相中的是一片阳光充足、温度适宜的山垅地。鸡土人不能“土”痛定思痛。冯美兰和丈夫得出结论:养不成活鸡,除了环境因素,更重要的是技术问题。冯美兰说,鸡土人不能“土”,要想发展自己的土鸡养殖业,光靠传统方法是不行的,得学习科学的养殖技术!于是,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她开始借来一叠叠家[FS:PAGE]禽养殖的书籍查阅,三天两头跑到镇里向兽医站人员请教。听说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每天都会介绍农业致富信息,山垅里收看不到电视节目,冯美兰便请人到养鸡场安装电视接收器。一有空闲,她便锁定相关频道的农业、科技节目。与此同时,她还买来了大量的书籍,废寝忘食地“充电”起来。她从书上了解到,EM益菌原露能抑制病菌,用在家禽养殖上可以增强其抗病力。她立即买来了几瓶。经过使用,土鸡死亡的数量果然减少了。今年6月,中央七套《致富经》节目介绍“蝇蛆养鸡”技术,说蝇蛆中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酸等,而且富含抗菌肽,蝇蛆和EM原露配合养鸡,可以大大增强鸡的抗病能力,提高土鸡的营养价值。冯美兰认真地看完节目后,像发现新大陆般喜出望外。她立即将节目中提供的地址记下,让丈夫利用节假日前往河南郑州学习。半个月后,丈夫花500元钱,从河北邯郸带回了1箱可以孵出5万只苍蝇的蝇种。冯美兰开始按电视上传授的技术,借钱买来了红糖和奶粉,养起了苍蝇。“光吃蝇蛆,鸡会得富贵病”为养苍蝇,冯美兰受了不少委屈。没有场地,她只好在镇上租房子,将苍蝇关在屋内蚊帐里培育。尽管她一再解释自己培育的是无菌苍蝇,邻居们仍怀疑常年和苍蝇接触的她会感染病菌,总是有意无意避着她。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她由5万只苍蝇培育出30万只,可以供500只土鸡食用。然而,她养的蝇蛆越多,群众的怨声就越多。一天晚上突然下暴雨,刮大风,屋内蚊帐被风掀开,不少苍蝇飞进了隔壁村民家里。邻居们气势汹汹地冲到她家,威胁说若再不搬离就要去告她。冯美兰和丈夫只好连夜冒雨将苍蝇搬出,移到了西湖村一间废弃的烤烟房。这才解决了问题。冯美兰的养鸡经验越来越老道。她每天用培育出的蝇蛆喂鸡两次,一次喂6公斤。“不能喂太多,也不能光让鸡吃蝇蛆,还得用谷糠、玉米粉、大蒜和EM益菌配合着喂。因为蝇蛆营养太丰富,鸡吃过多容易得‘富贵病’,母鸡吃太多蝇蛆,还会因为鸡蛋过大难产死亡呢。”冯美兰说。EM益菌价格昂贵。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冯美兰开始尝试自行研制。她让丈夫上网查资料,自己打长途电话到河南郑州向专业人员请教。试配多次后,她成功了。冯美兰告诉记者:“现在,我们自己会配制了,可以大量使用,我不单把它加进鸡食里,稀释调成生化水让鸡喝,每周还在养鸡场喷洒一次,这样可以有效抑制病菌,防止鸡生病。”新目标:让虫子土鸡成绿色食品科学养殖果真见效。3个月过去,小冯的土鸡群从不足百只发展到了400余只,成年鸡只只矫健,没有一只鸡因患病死亡。人们争相前来抢购这种土鸡。她家的土鸡每公斤售价80至100元,鸡蛋每个15元,价位比别人高,仍然供不应求。第一批100多只土鸡未等集中上市,便被抢购一空,为她带来了7000多元的纯收入。第二批土鸡得下月底才上市,如今大都已被预订。前几天,两位城里来的客人在她家鸡舍旁,看见一只只羽毛纯白、冠儿通红的土鸡,抢着要高价买几只,冯美兰解释说:“再贵也不能卖,都已经被订下了”,一位客人仍紧紧把鸡抱在怀里不肯放。眼下,她急于努力完成的是,为自己饲养的土鸡注册商标,申请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初尝甜头的冯美兰信心十足,“我要让土鸡上规模,养到2000只以上,把鸡卖到县外去,让外县的人也尝尝我的天然虫子土鸡!”
王永庆卖米的励志创业故事
作为中国最受尊敬的第一代企业领袖之一,鲁冠球还见证了万向集团从一个小工厂发展称国内最大名营企业之一的全过程,只有初中文化的鲁冠球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农民的传奇故事。
鲁冠球,这位至今都带着浓重乡音的浙江老汉,15岁辍学,做过打铁匠,3年的铁匠生活使鲁冠球对机械农具产生狂热的爱好。他把一间农机小作坊打造成中国乡镇企业的佼佼者,并把持万向集团的方向盘稳步前行,在数不清的桂冠和乡镇企业大多昙花一现的背景面前,鲁冠球奇迹般地成为民营企业家中的常青树。
在WTO与国际化大潮汹涌而来之际,鲁冠球再一次成为故事的主角:不仅成为国内第一个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供零部件的OEM厂商,2001年8月28日,他还一举收购了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UAL,开创中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
至此,他手中的上市公司内有万向钱潮,外有UAL。从一个洗脚上田的打铁匠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企业家,鲁冠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农民传奇般的成长故事。
鲁冠球首次创业是办了一家米面加工厂,后因被人指斥为办地下黑工厂而遭关闭,机器被廉价拍卖,他只好出卖刚过世的祖父遗下的三间旧房,才得以还清向亲友借贷的3000元欠款。这一次创业几乎使他倾家荡产。
1969年,鲁冠球受宁围公社领导邀请,接管了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开始第二次创业。他依靠作坊式生产,拾遗补缺,生产犁刀、万向节等五花八门的产品,这种“多角经营”,为他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
1979年,鲁冠球调整战略,集中力量专业化生产汽车万向节。1980年,鲁冠球在经济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将价值43万元不符合标准的万向节,送往废品收购站,在全国万向节厂整顿检查中,他的工厂以994的高分居全国同行业之首,被列入全国仅有的三家万向节定点生产专业厂之一。
从1980年至1989年,鲁冠球的万向节产品经济效益年均增长达40%以上,1988年鲁冠球以1500万元向宁围镇 买断万向节厂股权。
1990年开始,鲁冠球提出“大集团战略、小核算体系、资本式运作、国际化市场”的战略方针。他把“钱潮牌”万向节产品打开了日本、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香港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每年创汇在229万美元以上。
凭借良好的商业触觉和早年打下的根基,1992年后的万向已在跨国并购和金融领域实现了更深层次的扩张,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已经呼之欲出。
1994年,万向美国公司在美国注册成立,这是鲁冠球为整合海外资源而投下的一枚重要的棋子。万向美国公司最初主要负责将中国生产的产品销售到美国,通过“股权换市场”、“设备换市场”和“让利换市场”等方式,整合海内外两套资源。
1997年8月,万向集团生产的万向节正式敲开世界汽车业巨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大门,成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配套产品。
2001年8月28日,他一举收购NASDAQ上市公司UAL。现如今鲁冠球已经将26家海外企业揽入自己的企业帝国版图之内。
回首鲁冠球的创业轨迹不难发现,鲁对时局的精确把握和商业手段的扎实运用方能把握住每个稍纵即逝的机会,现在的他依然处于时代大潮的浪尖。
去年7月18日,杭州市 对万向给予300万元巨额奖励,半年后杭州萧山区 又因万向对地方经济的突出贡献,奖励其宝马车一辆。在媒体和官方众口一辞的好评面前,万向这家影响力非凡的企业并没有在功劳簿上睡着,万向的产业布局正在向纵深推进。
传奇创业农民
四川一00后小伙返乡创业做水泥厂长,你身边还有哪些返乡创业的励志故事?
关于王永庆卖米的励志创业故事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以为创造就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把一粒米这样细小的工作做好同样也是一种创造。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王永庆卖米的励志创业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简介
王永庆(1917年1月18日-2008年10月15日),台湾台北人,祖籍福建泉州安溪。生于台湾日本殖民时期台北近郊的直潭(今属台北县新店市)、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为台湾著名的企业家、台塑集团创办人,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的王永庆,在台湾的富豪中他雄居首席,在世界化学工业界他居“50强”之列,是台湾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王。他的“台塑集团”发展成为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在台湾,与台塑集团企业有着存亡与共关系的下游加工厂超过1500家。
具体故事
1932年,16岁的王永庆在台湾嘉义开了一家米店,从此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怎么打开销路呢王永庆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古训:“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他没钱,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时间和力气。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一天晚上,天下着倾盆大雨,王永庆忙完店里的活计,已是深夜。他上床躺下,迷迷糊糊刚睡着,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开门一看,原来是嘉义火车站对面一家客栈的厨师。厨师说客栈来了几位客人,还没吃饭,刚巧厨房没米了,请王永庆帮忙送一斗米过去。当时,卖米的利润极其微薄,一斗米只能赚一分钱。从心情上来说,王永庆不愿冒着这么大的雨赚这一分钱,但为了维持平日的信用,他二话没说,量了一斗米,披上一条麻袋当雨具,将米送到客栈。回来时,全身都湿透了。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每次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都要打听这家有多少人吃饭,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这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米送过去。
不过,由于嘉义大多数家庭都靠做工谋生,收入微薄,少有闲钱,主动送米上门,如果马上收钱,碰上顾客手头紧,会弄得双方都很尴尬。因此,每次送米,王永庆并不急于收钱。他把全体顾客按发薪日期分门别类,登记在册,等顾客领了薪水,再去一拨儿一拨儿地收米款,每次都十分顺利,从无拖欠现象。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你知道有哪些农民创业成功了,身份从农民变成了老板?
大城市有的时候不仅仅留不下肉体,也留不下灵魂。四川小男孩返乡回家创业成功,我身边也有一个农民工通过拍摄农村视频创业最后成为了美食博主。
一、农民工辞职回家拍摄短视频。我身边有个35岁左右的大姐有两个小孩,在家里爷爷奶奶也没有办法辅导作业,她一狠心就离开了大城市回到农村找机会赚钱。
网络视频很发达,她看到别人拍摄农村美食视频比较受欢迎,自己也做得一手好菜,于是开始学习如何拍摄小视频。
二、拍摄视频比城市赚的还多。刚开始的时候不懂的剪辑,也不会介绍,播放量很少。通过慢慢摸索,她换了一个场地,拉了一个**妹一起拍摄。两个人在田间地头、农村小院子里面尽量展现真实的自己,通过朴实真性情的表达收获了一波粉丝。
她在菜品上面也做了改进,尽量做一些老家小时候的美食,不追求其他人特别奢侈的龙虾鲍鱼等。带有浓浓家乡味道的美食通过网络传达给了在外地工作的老乡们,他们因为思念家乡而关注了这个姐姐。
现在她粉丝量稳步上升,每天视频点击量很高,已经做到了收入翻倍,每天分享自己喜欢的生活和美食还能陪伴孩子们,这样的返乡创业美哉妙哉。
三、相关资料。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有利于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引入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有利于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如果你同意我的观点麻烦给我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我,万分感谢。另外你身边还有哪些返乡创业的励志故事呢?欢迎您到下面的评论区发表您的宝贵意见。
很多人对大蒜都是口是心非,嘴里说着讨厌,可是对于蒜香排骨,蒜爆大虾等美食却来者不拒,真香!这种神奇的食材,赋予了平常食物非凡的味道,但你了解过它背后的故事吗?
说到大蒜,最出名的要数我国山东的金乡大蒜,正所谓“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而且在山东金乡,还有一个号称“蒜王”的男人。
他的名字叫程元新,他把家乡的大蒜卖到了全球35个国家,从日韩到欧美,再到澳洲,这些国家都要抢着买他的大蒜,70%的海外客户来自阿里巴巴国际站。
但当初他也有过提着蒜在街头叫卖,挨家挨户去县城的宾馆、旅店推销的经历,那时不仅无人问津,还遭受了无数白眼和嘲笑。
幸好互联网经济应运而生了。搭上阿里电商的快车,程元新终于找到销售自家大蒜的好路子。他没有把目光局限于本土,而是放眼国际。借助阿里国际站,他开起了公司,做成了第一单跨国生意,后来也就越来越多海外客户从阿里国际站找上门。
阿里国际站推出“数字化出海20”模式后,前来询盘的客人更是翻了一倍,程元新公司每年新增的客户从8个增至17个,生意也越做越大。公司年进出口总额8600万美元,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近10亿元。程元新从普通的卖蒜佬,摇身变成身家过亿的大富翁!
有了互联网卖蒜的成功经验后,程元新的脑子更灵光了,还做起了鹌鹑养殖生意。他建了全亚洲最大的鹌鹑养殖基地,日产蛋量达20吨以上。海底捞、呷哺呷哺、张亮麻辣烫这些知名全国餐饮店的鹌鹑蛋都从他这里进货。
如今,程元新的业务在阿里国际站、天猫、淘宝、1688各个渠道上遍地开花。他也成了全村的希望,跟着他“混”的程楼村乡亲们每户每年能增收3万多元。
程元新的经历只是阿里巴巴“亩产一千美金”助农计划的样本之一。这个计划启动到至今,已经带动221个国家级贫困县就业超30万。还有数据显示,借助阿里国际站跨境电商平台,我国农产品出口连续三年复合增长超过三位数,目前中国的农产品已经销往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阿里经济体真是农民的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