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啊朋友再见》出自《桥》**。意大利歌曲《啊,朋友再见》外文曲名为 Bella ciao(《姑娘,再见》) ,原唱为伊夫·蒙当(Yves Montand)。此歌曲是意大利游击队歌曲,流传甚广,后被引用为前南斯拉夫**《桥》**的插曲。是一首委婉连绵、曲折优美, 豪放而壮阔的歌曲,表达了游击队员离开故乡去和侵略者战斗的心情。歌曲赞颂了游击队员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队员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2、《桥》简介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了失败的边缘,然而他们仍不死心,为了挽救危局,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回本国,为了能够顺利地撤退,他们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经的桥梁。与此同时,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奉命前去炸毁这座桥梁,桥又高又险,任务极其艰巨。如果能炸掉这座大桥,将阻断德军的退路,更有利于反攻。德军当然也明白这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桥的重要性,他们部署了一个团的军力守卫,还安排了对付游击队的专家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坐镇在军营中,大桥四周可谓戒备森严。游击队在步步逼近目标的秘密潜入过程中,不幸被德军守备队发现,一名战士为了掩护全体战友脱险,孤身留守阻挡顽敌,不幸负伤后又大声呼叫退走的战友将手榴弹投向自己,杀身成仁,不当俘虏。为了炸桥,游击队找到了一个工程师,但这个工程师恰恰是桥的设计者。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后,最终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桥。
战争不属于少年:德国**《桥》
我觉得桥这部**特别的好看,我觉得他特别的具有教育性意义,因为我觉得一个影片可以带给每一个人不同的影,我觉得一部影片,他是特别的具有启发性的意义,我觉得这部影片就是不可多得的一部良心之作,我觉得它的核心理念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这部**,它的剧情特别的完整,它的情节跌宕起伏,人物也是特别的有内涵的,我觉得每一个人的演技都非常的超好,各种角色演绎的十分到位,我觉得我特别喜欢桥这部微**,也想把这部**安利给更多的人
**《桥》主题曲原版
上世纪五十年代,二战的战败国日本拍摄了一些反思战争以及揭露战争残=暴的**,最著名的就是1959年上映的由小林正树导演的巨片《人间的条件》。
在1959年的10月,联邦德国(西德)上映了一部战争影片《桥》。这部**改编自一年前出版的,由一位德国老兵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的一部小说。
我看过的由德国人拍摄的反映二战题材的影视剧有《帝国的毁灭》、《从海底出击》、《斯大林格勒战役》和《我们的父辈》。而《桥》则是我看过的最早的一部以德国人的视角剖析战争残酷的**了。该片的导演是伯哈特·维奇(Bernhard Wicki),几年后,他又成为了著名的战争**《最长的一日》的四位导演之一。
我看《桥》的原作者多夫迈斯特的回忆,其真实的经历远比**的叙述要残=酷上许多:
多夫迈斯特参与守卫的桥位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地区的一个叫做巴特托尔兹的小城。在德国战败前夕,多夫迈斯特和当地一群16岁的中学生被征入“人民冲锋队”,在仅仅接受了几天简单的军事训练后,他们被送往小城周边的各个防御阵地。多夫迈斯特和几个孩子连同一大堆武器装备一起被一辆大卡车卸在了伊萨桥头的战壕旁,这是一个临时凑成的战斗小组,他之前只认识其中的一个孩子。原来驻守在桥头的大人们都已逃之夭夭,他们的任务是接替这些“可耻”的成年人的任务,阻挡美军过桥。当时在他们心中交织着不同的感觉,他们为终于能够像大人一样拿到武器参战而骄傲,为即将到来的冒险和刺激感到兴奋,他们嘲笑着大人们的怯懦,同时又难免有几分激战前的惶恐。
与真实经历不一样的是,影片《桥》中的七位少年被派去守桥,原本是出于一个善意。可惜的是,经过纳粹洗脑多年的少年们,头脑中却充满了狂热的战争思维。
影片开始于一个平静的上午,城外的小桥旁边落下了一颗来自盟军的炸弹,凄厉的警报声打破了小城的宁静。大人们开始担忧:“我们现在会遭到炸弹的攻击吗?”有的人开始了逃跑,也有的人感觉到战争就要结束了。
然而,最兴奋的却是一帮16岁的中学生。对于他们来说,传说中的战争就要在身边发生了。当七位少年收到军方的派遣通知后,都是异常的兴奋。可是,他们没有看到老师斯坦恩流露出的忧伤情绪。老师嘴角颤抖的看着他的学生们,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几位学生穿上了军服,与一帮年长的成年人开始了短暂的军训。从一些人戴着的旧式钢盔看,有人还参加过一战。
善良的斯坦恩来到兵营去找新兵们的上司弗洛里希求情,希望这位五天前也是老师的同行能照顾他的学生,让他们能脱离战争。弗洛里希当即拒绝了他,并告诉他,自己和这帮孩子交谈过,这些孩子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相信自己是为了理想而战,他们想拯救祖国。
美军即将到来,这些拼凑起来的人被编入了战斗队伍。军官战前训导他们说:“你们保卫了每一平方米都是祖国心脏的一部分。第一次执行任务的年轻士兵们需要知道,我们的营队只知道前进,没有后退,只知道战斗、胜利和死亡。”
弗洛里希听到这番话后,起了恻隐之心,他安排士官海尔曼带着七位少年兵去守本不该守的桥,因为这座桥离他们的家很近。他特别交代海尔曼:不要和敌军接触,不要射击,桥不重要,它将被炸毁,不要发生没有意义的伤亡。
孩子们带着装备来到桥边,惊呼道:“这是我们的桥!我们到这儿干什么?”他们甚至于非常的沮丧:“这不好玩。”
海尔曼让孩子们挖工事,放哨。在他的心目中,弗洛里希交待给他的任务就是像保姆一样地带好这七位少年。
不料,当弗洛里希独自进入小城里时,竟然被执勤的宪=兵当做是逃兵而射杀了。这一幕却不被七位少年所知晓,他们仍然在各自的岗位上牢记着自己守桥的“使命”。
后半夜,大批后撤的德国军车驶过小桥。七位少年十分震惊地发现,曾经被他们视为英雄的一位军官也在逃跑的行列中。
有人提出回家去吧,但是遭到于尔根的坚决反对。于尔根的父亲是一位死在战场上的军官。
天亮了,美军的飞机在桥边投下了一颗炸弹,弹片炸死了七位少年中最羸弱的西吉。
美军坦克驶近了桥边,剩下的六位少年奔向各自的工事,开始了战斗……看着战友不断地倒下,活着的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恐惧。
他们疯狂了。
当几位德国士兵按计划带着炸药前来准备炸桥时,最后的幸存者阿尔伯特向他们举起了枪……
这一天是1945年4月27日。
三天后,希特勒在柏林的地堡中自杀。
与战争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就在几天前,这七位少年还坐在教室里,还在与心爱的姑娘散步,还在为了琐事相互争斗,母亲或父亲做好了饭菜等候着他们回家……战争本不该属于这帮少年,他们是一场非正义战争的牺牲品。
本片获得1960年第17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2008年,德国再次翻拍了这部**。
2014-03-11 23:05:12
阅读(498)| 评论(5)
评论:
2008年上映的二战** 《桥》
**《桥》主题曲是《啊,朋友再见》。
《 啊,朋友再见》原是意大利民歌,中文版由北影厂集体译配,**由伊夫·蒙当演唱。
中文歌词:
那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
侵略者闯进我家乡。
啊游击队呀,快带我走吧。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游击队呀,快带我走吧。
我实在不能再忍受。
啊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
你一定把我来埋葬。
请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
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
啊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
都说啊多么美丽的花。
这花属于,游击队战士。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这花属于,游击队战士。
他为自由献出生命。
歌曲简介:
此歌曲是意大利游击队歌曲,流传甚广,后被引用为前南斯拉夫**《桥》**的插曲。是一首委婉连绵、曲折优美, 豪放而壮阔的歌曲,表达了游击队员离开故乡去和侵略者战斗的心情。
歌曲赞颂了游击队员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队员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新中国第一部**《桥》的主要内容
楼主说的应是08上映的德国影片《最后的桥》 **的内容简介 1945年4月,战争已近尾声,德国人疲于应战,炸弹轰塌了小镇附近的桥梁,前线步步逼近,德国士兵忙不迭撤离,以逃脱美军的进攻,而七个十几岁的少年却被组织起来顶替他们来到前线作战,在纳粹流血即荣耀的思维鼓动下,他们竟然面对炮火连天的危险境地却毫无畏惧。而其实,在上前线之前,战争对于这些男孩不过是充满冒险的幻境
另外补一句08版的《最后的桥》是59年西德影片《Brücke, Die》的翻拍
59年的那也是非常经典的 尤其是里面的德军形象
08版《最后的桥》下载地址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6%9C%80%E5%90%8E%E7%9A%84%E6%A1%A5&id=1
免费在线观看网址:http://pp88agcom/html/movies/235/117965shtml
在风行网络上也有http://wwwfunshioncom/movie 在此页面先把软件下了 然后搜索
youkou观看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U4MDk0MzY=html
采纳吧,别犹豫了!!!
《桥》是中国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反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故事片。东北**制片厂1949年摄制。编剧:于敏;导演:王滨;摄影:包杰;美工:刘学虎;主要演员:王家乙、江浩、陈强、吕班。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1947年东北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配合人民解放军全面进攻,某铁路工厂接受了修复松花江铁桥的任务。在缺乏钢铁、炼钢炉损坏等严重困难下,厂长发动***员、积极分子,组织广大工人日以继夜地修复了炼钢炉,制出桥座和铆钉,在松花江解冻前修复了大桥,支援了解放战争。影片通过老梁和老侯头两个工人形像的塑造,表现了工人阶级拥护***、战胜困难支援解放战争的热忱,歌颂了他们崭新的劳动态度和巨大的创造力。这部影片在画面的构图,故事的发展,人物的表现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一种健康有力、朴素、明朗的风格,成为中国**事业上的一座新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