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上看,乌克兰作为一个国家有着广阔的市场和资源潜力,也存在一些创业机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乌克兰适合所有中国青年去创业。
首先,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非常重要。乌克兰的创业环境相对比较复杂,包括政策法规、商业文化、语言等等都会对创业带来挑战。同时,乌克兰市场相对较小,对于行业和产品的选择也需要更加谨慎。
其次,乌克兰的社会安全情况也需要关注。近年来,乌克兰政局动荡不安,社会治安状况也较为复杂。在创业之前,必须对当地的治安、安全方面进行了解和评估,同时在创业过程中保持谨慎。
最后,创业需要有与当地人民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及掌握一定的当地语言和文化。在乌克兰,学习俄语或者乌克兰语将会为交流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
总之,创业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决定前往乌克兰创业前,需要深入了解当地市场和文化,评估风险。如果有充分的准备,并具备足够的能力和资源,乌克兰可能是一个值得中国青年创业的地方。
符合条件的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
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
第一,大学生创业活跃度高。据《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统计,2015年至2017年,我国每年创业大学生人数超过20万人,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从16%上升到30%,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日益活跃。报告还显示:2017年,有26%的在校大学生有强烈或较强的创业意愿,比2016年上升了8个百分点,更有38%的学生表示一定要创业。可见,创业已经从小众尝试变成了大众认可的一种选择。
第二,大学生创业的创新性较高。大学生创业不同于社会人创业,他们的初衷不是利益驱动,而是希望通过技术革新、模式创新等实现人们更美好的生活,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同时,他们思维活跃,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因此在创业过程中更关注产品的创新性。《全球创业观察2015/2016中国报告》显示:65%的青年创业者认为自己的产品具有新颖性,而非青年的这一比例为57%。我国约12%的青年创业者使用了新技术,而使用新技术的非青年创业者比例仅为7%。特别是从近几年“创青春”“互联网+”等全国重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结果来看,大部分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均来自于对所学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
第三,“互联网+”是大学生创业热点。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时代,切实感受着互联网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他们对互联网有着天然的敏感性,也更具有“互联网+”的思维和灵感。《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2%的大学生创业者选择在住宿餐饮行业进行创业,占比最高。这是因为住宿、餐饮行业创业门槛较低,并且与当前的消费升级趋势相契合。同时,有193%的大学生创业者选择在消费电商领域创业,占比较高,反映了“互联网+”对消费行业的影响逐渐加深,由此延伸出的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也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首选。
第四,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多。当前,国家各级政府都配套出台了扶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例如:大学毕业生创业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享受一定免税政策,享受银行低息小额贷款,免费提供创业培训和指导等。同时,我国很多地区也纷纷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免费为大学生提供办公场地、启动资金、指导咨询等服务,帮助优质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开花。高校也积极搭建校园孵化平台,通过校、政、企协同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1]。从整体创业环境来讲,当前给予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还是非常大的。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第一,创业资金短缺。创业是一项对资金需求非常大的活动。在创业初期,大学生创业者不仅需要租办公场所、店铺、厂房、聘请工作人员,而且还需要有维持企业运行的流动资金,而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更没有积蓄。因此,创业资金不足往往成为大学生创业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全球创业观察2015/2016中国报告》显示:在中国青年创业者的资金来源中,只有9%的资金来自银行或金融机构贷款,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有23%的资金来自银行。同时,中国青年的创业资金来源中,有58%的资金来自家庭积蓄,而欧洲和美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4%。《2016-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中也提到:资金是大学生创业者认为最能够影响创业成功的客观条件,在调查中所占比例为2595%。由此可见,资金不足是大学生创业的最主要障碍。
第二,创业能力不足。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在于富有激情,但劣势也非常明显。2018年,北京科技大学曾对100名在校有过创业经历的大学生进行过调研,结果显示:近8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创业能力不足。一是创业知识不足。大部分大学生在校学习主要偏重于自己学科的内容,对于实际创业中用到的各种财务知识、会计知识、金融知识、市场营销等内容了解得不够。[2]另外,就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模式来看,普遍偏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对创业实践的涉及较少。二是创业选择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少,对市场情况、行业发展、消费者需求没有深入的理解。因此,在选择项目时往往比较理想化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还有一些大学生则急于求成,过于重视高产出,忽视了项目本身的艰难性,这也容易导致创业失败。三是创新意识有待提升。大学生创业与社会人员创业的最大不同就是具有创新性和技术性,由于在资金、经验、能力等各方面都不具备优势,所以大学生创业要想成功,就一定要在“新”字上下功夫,要走技术创新的道路。
第三,创业教育缺失。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自然而然地担负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重任。《全球创业观察2015/2016中国报告》显示:87%的中国青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而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该比例为68%。某高校曾对四川省14个高校进行过一项调研,结果显示:仅有241%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比较了解,而大部分都停留在了解一点的基础上,或者简单听老师或同学提过。[3]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足够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素质的师资;二是难以提供足够的合格的创新创业课程,多以公共选修课或通识课程的形式游离于专业课程体系之外;三是难以与社会开展有效的合作[4]。同时,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还存一些误区,如将创业成功作为目标,重创业、轻创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教育,与高深知识取向不符等,都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难以真正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为什么95后年轻人喜欢无锡创业呢?
符合条件的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有厦门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一品威客创客空间、云创智谷、厦门思明龙山文创园、宸鸿科技有限公司等。
1、厦门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基地位于厦门市海沧区,总面积4040平方米,共有23间独立办公室,1间联合办公室,1间公共会议室。至今已经落地注册成功的企业200余家,其中台资企业118家;入驻73家企业,其中台资43家,台籍股东和员工123人。
2、品威客创客空间是新型业态下的创新创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 、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致力于海峡两岸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主要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便利化、开放式、低成本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实行提供办公空间、提供办公设备等服务,提供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创业服务。
3、厦门云创智谷园区总面积10万平方米,定位于发展成为“科技+文旅”及众创空间全体系支持平台,打造集产业、文化、科技、旅游、休闲、配套公寓为一体的特色文旅小镇,现已入驻企业650多家,在园区就业、创业人数达到3000多人。
4、厦门思明龙山文创园位于厦门岛的几何中心,是福建省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地处机场路、吕岭路、金尚路、莲前西路围合的龙山片区内,东至金尚路,西至成功大道,北至谊爱路,南至龙山北麓,总用地面积约31公顷。
5、宸鸿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公司所在地为厦门火炬高新区信息光电园坂尚路199号。2015年12月22日,荣获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授予的“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称号。
人才是第一资源,青年人才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更是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提出建设“青年友好型”或“青年发展型”城市,目的就在于优化人才策略,进一步“招青引智”,改善人口结构、释放人才红利。一直以来,我市把人才工作特别是青年人才工作,放在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位置,打造“无比爱才、锡望您来”的城市品牌,优化升级“太湖人才计划”,积极实施优秀青年人才“锡引”工程。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青年友好型、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实施学业、就业、创业、置业“四无忧计划”,引进大学生等海内外青年人才12万人以上,让无锡成为青年人才向往的“第一站”。
毋庸讳言,就薪酬以及城市氛围、发展环境等而言,无锡对青年创业就业群体的吸引力与深圳、上海、杭州等城市相比有不小差距。相关现象表现有三: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行业高精尖人才难觅,即使校园招聘,问津者也较少;蓝领工人招工难、管理难,制造业企业“用工荒”成普遍现象,常规的社招渠道难以招到工人;付出大量精力或高额成本招来的人,有的不匹配,有的留不住。如何围绕“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目标,吸引更多的青年“领军”人才、科技俊才、产业匠才、行业英才来无锡立业成家?目前,我市已作出了系统的规划部署、推出了周密的落地举措。在此,笔者结合一些观察和思考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打造一张创业型城市名片。过去,很多城市频频喊出各类口号,以此彰显城市定位、为城市吆喝,但很多口号偏爱旅游型城市的品牌形象设计,后来逐渐有一些城市从突出创新创业的角度提升“辨识度”。比如,几年前成都市喊出城市新口号:“成都创业、创业都成”。作为长三角地区“宜居+科创”理想地,无锡有充足的理由和优势为吸引青年白领和蓝领人才打造一张响亮的名片,比如“创业无锡,青年有戏”。
其次,聚力培植地方经济发展动能。现在招引青年人才,仅仅给物质待遇是不够的,他们更看重的是发展平台和成长空间。因此,城市“抢人”,根本之策在于提升经济发展的动能,通过营造更优营商环境、制定精准产业政策、提供充裕的产业发展空间、“掐尖”引入头部企业,使地方的产业经济做大做强,这就等于“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让青年人才“近者悦、远者来”,在无锡干大事、能干事。
再次,同步推动城市功能建设。我市针对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系统、细化到在学业、就业、创业、置业四方面实施“无忧计划”,从理念到操作层面十分科学,也对青年人才极尽诚意。一个城市不能太过物质、功利,不应只强调“宜业”,还应在创造“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视野下,重视和考虑原住民和新市民的宜居、宜学、宜游以及“宜育”需求,并为此配套构建客观、科学、引领性强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宜育”为例,要以“一小一老”为切入点,协力帮助年轻人解决育幼、养老护理等后顾之忧。
此外,还要创造有利条件拓展青年国际视野。建设世界格局中的无锡,应该招引培养拥有国际视野的青年人才。一方面,要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和“交钥匙”绿色通道,提供与国际接轨的软硬环境。另一方面,要为在锡青年人才提供赴境内外发达“友城”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提升理念、规则、语言、文化、礼仪等全球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