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准备征伐高丽,使社会各种矛盾迅速激化,年底终于爆发了王薄农民起义。隋炀帝仍然我行我素,大业八年、九年、十年三次征高 丽,使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起义浪潮席卷了全国。看到政权摇摇欲坠,官僚地主纷纷组织武装趁火打劫:他们一方面 镇压农民起义,窃取起义的胜利果实;另一方面又互相厮咬,争夺最高统治权。在众多地主武装中,举旗于晋阳(今山西太原)的,在公元618年建立了唐 朝,开创了李唐290年的基业。 >李渊自称是时凉武昭王李的后代,七岁袭父李爵唐国公。其母独孤氏,是隋文帝的姐 姐,所以他是隋文帝的姨外甥,隋炀帝的姨表兄。李渊为人“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旧唐书》卷1《高祖纪》)李渊在隋朝先 后担任过刺史、太守、卫尉少卿等职,在“历试中外”的过程中积累了政治经验和政治资本,培植了相当势力。大业十三年(617),炀帝为镇压山西境内的农民 起义和防止突厥南侵,命李渊为太原留守,驻守晋阳。炀帝对李渊并不放心,于是同时任命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作为李渊的副将,命令他们对李渊进行监视。炀帝的担心并非多余,李渊确有亡隋之心,尽管太原留守任务艰巨,他却不无得意地对次子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 取,祸将斯及。”(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上)尽管近有王威、高君雅的监视,远有炀帝的猜忌,尽管自己生病时炀帝“可得死否”的警告还在耳边回响, 但“隋历将尽”的现实与“天与不取,祸将斯及”的信念使他迅速筹划起兵事宜。 >李渊起兵的第一步是解除太原外围的威胁,稳固起兵基地。 当时,太原处在魏刀儿领导的历山飞农民起义军和突厥的南北夹击之中,为了摆脱这种南北受敌的局面,李渊决定由他和副留守王威率军镇压南部的历山飞农民军; 对北部的突厥则命高君雅和马邑太守王仁恭拒守。李渊在西河郡(今山西汾阳县)的雀鼠谷大败历山飞起义军,解除了太原南面的威胁。李渊趁机收编溃散的农民起 义军,扩充实力。高君雅和王仁恭对突厥的战争遭到失败,但南面农民军的威胁已解除,太原不再有受南北攻击之虞。 >隋炀帝对李渊疑心极 重,在其身边安排了自己的亲信王威、高君雅进行监控。李渊为清除王、李,策划发动了著名的晋阳宫事变。王威、高君雅对李渊网罗死党、招兵买马等异常举动早 有警觉,他们决定在晋祠举行祈雨大会时袭杀李渊。李渊获知此事后,决定。大业十三年五月十四日夜,李渊令李世民伏兵于晋阳宫城外,严密 。 次日清晨,李渊与王威、高君雅一起处理政事,李渊同党晋阳令刘文静把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带至庭中,刘政会手拿纸张对李渊说:“有密状,知人欲反。”李渊明知 是告王威、高君雅谋反,却故意要王威先看,刘政会不给,说:“所告是副留守事,唯唐公得看之耳。”李渊故作吃惊地接过密状,内容是控告王威、高君雅等密引 突厥入寇。李渊以此为借口将王、高二人捕杀,“遂起义兵”(《旧唐书》卷1《高祖纪》)。晋阳宫事变揭开了李渊父子起兵的序幕。解决王、高之后,李渊要妥 善处理的问题是,北面虎视眈眈的突厥。 >隋唐之际,突厥“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 盛,未之有也。高视阴山,有轻中夏之志”(《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上》)。北方有如许劲敌牵制,南下问鼎中原只能是一句空话。然而,李渊此时尚无足 够的时间和力量与突厥进行抗衡,于是李渊便对突厥采取了拉拢、利用的策略。他用臣下的语气致书突厥始毕可汗:“当今隋国丧乱,苍生困穷,若不救济,总为上 天所责。我今大举义兵,欲宁天下,远迎主上,还共突厥和亲……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必以路远,不能深入,见与和通,坐受 宝玩,不劳兵马,亦任可汗。”(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上)始毕可汗对李渊的态度十分满意,不但同意了李渊的请求,而且还建议李渊取炀帝而代之。北 面的威胁终于暂时得以缓解,李渊起兵的时机成熟了。 >大业十三年六月,李渊传檄诸郡,称自己的军队为“义兵”。西河郡(今山西汾阳)郡 丞高德儒 “义兵”。李渊乃“命大郎、二郎率众取之”。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很快攻下了西河郡,处死了高德儒,前后仅用九天时间。西河告捷之后,李渊又大 量招募兵丁,扩充队伍。同时,还组建了军事、政治机构:设大将军府,分为三军:李渊自称大将军,统领中军主力;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领左 三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领右三军。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唐俭、温大雅为记室,长孙顺德和刘弘基等为统军。 >七 月,李渊率军三万在太原誓师,正式起兵问鼎中原。他以四子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负责太原的有关事宜,自己率领主力向关中进发。同时,发布檄文,指 责隋炀帝听信谗言,杀害忠良,穷兵黩武,致使民怨沸腾,“豺狼充于道路”,宣布尊炀帝为太上皇,拥立其孙代王杨侑为帝。李渊化家为国的理想转变为实际的军 事行动。 >李渊刚从太原起兵,瓦岗军首领李密的信就到了,信中邀请他“为盟津之会,殪商辛于牧野,执子婴于咸阳”。很明显,李密目的是 想让李渊尊他为反隋盟主。而李渊刚刚起兵,正向关中挺进,随时都有可能因中原隋军西进而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李渊决定得利用他们:瓦岗农民军和东都隋 军相持不下,你争我夺,自己可乘虚挺进关中,直捣长安;两虎相斗,必有死伤,待他们斗得两败俱伤时,自己回过头来收拾他们就容易多了。于是,李渊回信给李 密,对李密极尽吹捧之能事:一则说李密应天顺民,必登大宝;二则说自己年过半百,无心夺取隋政权,只求李密事成后恩准自己继续做唐王。李密居然相信了李 渊,“遂注意东郡,无心外略”(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中)。李渊利用瓦岗军拖住东都隋军主力的有利时机,迅速率军入关。
李渊不是一个无所作为的人,而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
李建成仁厚,很有才能。
李世民在广纳贤才的同时,李建成同样是有一大帮英才,比如武将薛世勋,再比如谋士魏征,比起李世民手下的杜如晦,秦琼,叞迟敬德等人绝不居下。能够引来这样的英才贤才为他效命,李建成应有过人之处。
《旧唐书建成传》说建成当了皇太子后,“高祖忧其不娴政书,每令习时事,自非军国大务,悉委决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让建成主持日常工作,学习做皇帝。而史书即使按太宗李世民定的调子多作改窜,也找不到建成此时在政事上弄得如何糟的话。相反,倒可以知道建成在这方面的经验至少要比李世民丰富得多。”
近代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认为:“然高祖起兵太原,李建成即与太宗各领一军。及为太子,其所用官僚如王珪、魏徵之流即后来佐成贞观之治的名臣,可知李建成亦为才智之人。”
《大唐创业起居注》里则提到,先登而入长安城的,是建成的东面军头雷永吉。也就是建成具有攻克长安的军功。平西河、克长安,为唐朝夺取了稳固的根据地,可以说李建成为大唐的创立建立了大功。
扩展资料:
相关争议
李世民由于玄武门之变缘故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记录皇帝的言行的《起居注》,一开始褚遂良不许,后来在他一再要求下,房玄龄与许敬宗将《起居注》删定为《高祖实录》、《今上实录》给李世民。李世民这一行为不仅给史学考究带来极大困难,其本身也遭到许多学者的指责。
章太炎甚至在《书唐隐太子传后》中说:“太宗既立,惧于身后名,始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两朝实录》无信辞。”
新旧唐书里将李渊起兵建唐的功劳几乎归功于李世民,而李建成的功劳只字未提。时有跟随李渊起兵的书佐温大雅作有《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详细记录了李渊自起兵到正式称唐帝为止共357天的事迹。书中内容与两唐书有些出入,温大雅作为当时人,在皇储争斗中又是帮助李世民的,故对比两唐书,他所作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可信度较高。
而对于两唐书中所记载的李建成加害李世民等事情,由于政治斗争之残酷,其有待详查。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由于嫡长子继承制而有预谋的夺权行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网罗人才; 其次加强地方经营,树立以洛阳为中心的地方势力;然后积极争取王宫大臣的支持; 接受文武臣僚建议,加紧政变准备; 精心谋划,发动突然袭击。
参考资料:
懋德的意思是什么?懋德是什么意思?
李渊是唐朝开国创业的军事统帅,沉谋多算、善于决断、既富远见、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旧史书把大唐创业之功多归于李世民,将李渊描写成一位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从有关史料看,李渊的军事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因势借力、先取关中、后图天下的兴兵起事思想
李渊早就有起兵代隋以取天下的思想。《大唐创业起居注》说他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上),李靖和刘文静也早就察觉他有四方之志(《旧唐书》卷六十七《李靖传》、卷五十七《刘文静传》),他自己也认为,他们家是继膺符命者。当隋炀帝要将其执送江都时,他曾单独对李世民说: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末集耳。今遭h里之厄,尔昆季须会盟律之师。(《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上)他将自己比作周文王,要李世民等像周武王会盟诸侯伐殷一样推翻隋朝,夺取全国政权。他认为,刘武周等称帝是陈涉狐呜,为沛公驱除(《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上),又将自己比作刘邦。为准备起事,他派李建成、李世民等潜结英俊、密招豪友;以防御突服为名,招募士兵;用急而示之不急的策略廉价购买突胶的马匹。为隐蔽企图,他纵酒纳赂以自晦(《新唐书》卷一《高祖本纪》)等。这些都说明,他早有起兵之意,并极富政治和军事才能。晋阳起兵的决策也是他最后决定并付诸实施的。在有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时机成熟之后,他以通突厥的罪名将反对起兵的副留守虎贸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斩首,从而正式起兵反隋。从酝酿到起兵,体现了李渊周密计划、积极准备、韬光养晦、乘机起事的思想。
李渊起兵的战略是:因势惜力,发展自己,先取关中,号令天下,进而统一全国。所谓因势,就是因天下大乱之势;借力,是借突厥、李密等外部势力为己所用。当时突跃的力量相当强大,中国人归之者甚众;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是当时实力最强的起义军。另外割据朔方(治今陕西靖边白城子)的梁师都,马邑(今山西朔州)的刘武周,金城(今甘肃兰州)的薛举,武威(今属甘肃)的李轨等,均对李渊构成直接威胁,比较之下,李渊的势力还比较孤弱,他要兴兵起事,必须取得某些外部势力的支援。为了将成为后顾之忧的突厥转化为可以借用的力量,他卑辞厚礼以结交之,甚至许诺: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战所得子女玉帛可汗有之;给突厥可汗的信不署书,而署启,大有心大能作小之意。使始毕可汗转而积极主张李渊取隋而代之。他派刘文静去突照时说: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当粟,聊欲借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资治通鉴》卷一八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六月)可知派刘文静去的任务名为借兵,实是联络突厥,防止其与刘武周联合南侵。对李密,他则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使其不虞于我,得入关,据蒲津而屯水丰,阻崤函而临伊洛,东看群贼鹬蚌之势,吾然后为秦人之渔夫矣(《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中)。于是他写信称李密为当今司牧,希望他早膺图,以宁兆庶,讲到自己,则称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中),极尽谦恭吹捧之能事,使李密得意忘形,从而心甘情愿地为李渊充当拒东都之兵,守成皋之厄的角色,李渊得以乘虚入关,夺取长安。入长安后,他推戴代王杨侑为帝,倡言废昏立明,扛着拥隋的旗号,欲行挟天子令诸侯之故事,达代隋之目的,将弑逆的罪名留给他人,而把自己竭力塑造成应天顺人的新主形象。这些,均体现他因势借力、以屈求伸、发展壮大自己、成就大业的思想,较当时群雄过早地争相称帝高出一筹。
李渊在取得长安后,不但占据了地理上的优势,而且在政治上更是得天独厚,他出身关陇集团贵族,在关中有很大影响,入长安后,可以取得当地人士的广泛支持;同时,占据京城,挟持隋帝,号令天下,有高屋建瓴之势,为统一天下建立了最为理想的根据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军政兼施、各个歼灭群雄、统一全国的战略指导思想
夺取长安是李渊统一全国战略的第一步;歼灭群雄、消除割据则是其第二步。第二步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和好突厥,经略西北,巩固根本;第二阶段是消灭关东、江南等群雄,统一全国。基本方略是各个击灭,先北后南。
李渊入据长安后,曾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氏、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资治通监》卷一八五《唐纪一》,高祖武德元年正月),用政治招抚手段达到了不战而胜、拓土徕民的目的。在此后征服群雄中,他也多采用军事进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手段,如在派李世民征薛举父子之前,他用认亲和封官的手段相抚了李轨,从而对薛举形成战略牵制;后又派人深入李轨内部,得以不战而降其地。在平萧铣后,他命李靖为岭南道抚慰大使,招抚岭南96州等,都体现了军政并用以制胜的策略思想。
当时关东李密与字文化及、王世充等杀得难解难分。因此,李渊对他们仍采取坐观虎斗、以敌制敌的策略,专力对付西北群雄。他采取各个歼灭、先急后缓的战略,派李世民先消灭对长安威胁较大的薛仁杲;在刘武周南犯时,又悉发关中兵,派李世民击灭之。在解除了这些后顾之忧后,才派李世民东出攻打王世充,夺占洛阳。为平定萧铣,他于武德二年(619年)就派李靖入蜀协助赵郡王李孝恭做水战准备,因准备充分,用人得当,指挥得法,此役亦迅速告捷。而后又平定了刘黑闼和辅公u,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很明显,李渊在战略上运筹周密,决策正确,用得其人,是取得这些作战胜利、从而统一全国的首要条件。
三、正确料敌、集智用长、先胜后战的作战指导思想
李渊在作战指导上善于正确料敌,在此基础上作出决策。如大业十二年(616年),李渊以不足5000人迎击占优势的突厥南侵之兵。他分析说:突厥所长,惟侍骑射,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阵,以矢为爪牙,以甲育为长服,队不列行,营无定所,逐水草为居室,以羊马为军粮,胜止求财,败无惭色,无苔夜巡昼之劳,无构垒馈粮之费……今若同其所为,习其所好,被知无利,自然不来……若不决战,难以图存。可见他对突厥情况了解甚深。李渊采取这一对策后,突厥兵果然不敢来战。如此再三,众心乃安,咸思奋击,李渊乘机纵兵击而大破之(《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上)。他用空城计败突服兵,亦是建立在正确料敌基础上作出的决策。霍邑之战,根据他对末老生的了解,采取了诱敌出城、断其退路、前后夹击的打法,取得了胜利。南下攻长安时,他派王长谐等从梁山渡河,营于河西以待大军。他对王长谐说:屈突通精兵不少,相去五十余里,不敢来战,足明其众不为之用。然通畏罪,不敢不出。若自济河击卿等,则我进攻河东,必不能守;若全军守城,则卿等绝其河梁,前扼其喉,后柑其背,彼不走必为擒矣。(《资治通鉴》卷一八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八月)他根据屈突通野战非其所长,婴城善为捍御(《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中)的特点,采取了避攻坚城、野战歼敌的方略。这些都体现了他正确料敌、因势定策的作战指导思想。
李建成字毗沙门,他和佛教有什么渊源?
懋德的意思是什么?懋德是什么意思?
懋德的意思是:懋德mào dé 1勉行大德。●《书·毕命》:「惟公懋德,克勤小物。」 ●孔颖达疏:「勉力行德,能勤小事。」 ●明张居正《<西陵何氏族谱>序》:「彼其先世之泽,及身而已,淳者已漓,而不思懋德以酝醇;厚者已薄,而不知返德以归厚。」 2盛德。●《宋书•谢灵运传》:「宏功懋德,独绝古今。」 ●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英声西被,懋德东渐。」★「懋德」在《汉语大词典》第10348页第7卷746懋德mào dé 1勉行大德。 ▶《书•毕命》:「惟公懋德,克勤小物。」 ▶孔颖达疏:「勉力行德,能勤小事。」 ▶明·张居正《<西陵何氏族谱>序》:「彼其先世之泽,及身而已,淳者已漓,而不思懋德以酝醇;厚者已薄,而不知返德以归厚。」 2盛德。 ▶《宋书•谢灵运传》:「宏功懋德,独绝古今。」 ▶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英声西被,懋德东渐。」
懋德的拼音mào dé
懋德是什么意思
懋德
mào dé
1勉行大德。
●《书·毕命》:「惟公懋德,克勤小物。」
●孔颖达疏:「勉力行德,能勤小事。」
●明张居正《<西陵何氏族谱>序》:「彼其先世之泽,及身而已,淳者已漓,而不思懋德以酝醇;厚者已薄,而不知返德以归厚。」
2盛德。
●《宋书•谢灵运传》:「宏功懋德,独绝古今。」
●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英声西被,懋德东渐。」
★「懋德」在《汉语大词典》第10348页第7卷746
懋德
mào dé
1 勉行大德。
▶《书•毕命》:「惟公懋德,克勤小物。」
▶孔颖达疏:「勉力行德,能勤小事。」
▶明·张居正《<西陵何氏族谱>序》:「彼其先世之泽,及身而已,淳者已漓,而不思懋德以酝醇;厚者已薄,而不知返德以归厚。」
2 盛德。
▶《宋书•谢灵运传》:「宏功懋德,独绝古今。」
▶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英声西被,懋德东渐。」
唐宋起居注保存至今的有
李建成作为唐高祖李渊的太子,他的小名却叫毗沙门。毗沙门其实是天王,是如来坐下的四大天王之一,是知识之神、财神,也是武神。他住在须弥山的北方,主要是用来镇压北俱泸州的妖怪,拥有三组城市,势力不可谓不大,威信不可谓不高。毗沙门天王的形象是身披甲胄,左手持宝棒,右手持宝塔。对了,毗沙门天王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托塔天王。
有些人开始质疑了,托塔天王不是李靖吗?怎么能成了李建成。李靖有两个,一个是殷商时期的陈塘关总兵,一个是大唐战神,都叫李靖。但此二人不是托塔天王,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李建成才是托塔天王。源于在于李建成生前对佛教做了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感动了如来,被赐予托塔天王的圣职。
李渊统治时期,武德四年到武德九年这几年间,太史令傅奕曾7次向皇帝上书要求废除佛教,李渊也是有意废除的。李渊特意为此事问了一下太子李建成的看法。李建成是这么说的,佛教讲究众生平等,这是儒道学说都难以比拟的,历来的古代圣君都在尊崇佛教。有些人确实因为偷懒做了假和尚,但更多的人是心如明镜一般,去寺庙里面是真的去修行去悟道,去生化成佛。人生苦难,佛教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慰藉之所,信众无数。如果要废除佛法的话,只会造成玉石俱焚,国家动荡。我们只能让各个寺院自行剔除这些不法之徒,这些伪溺之徒。这才是最明智的。尽管当时李建成的话,李渊没有听到心里,但很快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被杀,李渊深受触动,还是遵从了李建成的意见,没有废除佛教。
佛教因为李建成的几句话躲过了一次浩劫,如来看在心里,才有了托塔天王是李建成的说法。
唐初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和南宋周密的《乾淳起居注》一卷。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唐宋起居注存世两种只有两种为唐初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和南宋周密的《乾淳起居注》一卷。起居注,是记录古代帝王一言一行,相当于皇帝的私人日记,不是由皇帝本人来写,要把皇帝的所有言行都记录下来,事无巨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