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的养殖技术
水中活化石-鲟鱼的养殖技术
我国有8种鲟鱼分布在长江、黑龙江等水系。除长江水系的中华鲟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外,闪着金**光泽的俄罗斯鲟、点缀着亮白斑纹的闪光鲟、灵巧可爱的小体鲟等等都是重要的经济鱼类。
随着这些像小蝌蚪一样的小鲟鱼一个个被孵化出来,人工繁育鲟鱼的技术也日渐成熟了。这些健康调皮的小东西上下浮动,一刻也不肯停下来,它们炫耀着自己独有的垂直升降本领。倒是有一些心急的挤在一起,盘算着该如何离开这个方寸之地,它们开始在水面徘徊张望,幻想着外面那个等待它们的精彩世界。
它们将要在哪里渡过童年,到底怎样的环境才是它们向往的家呢?通常养殖鲟鱼鱼苗的时候,主要是选择一些内壁比较光滑的,像玻璃缸就比较适合养鲟鱼。苗种,它的造价跟水泥池子的造价相差不了多少,成本较低。另外,它的供水、排污和水泥池相比都比较方便,从玻璃缸的上面进水,排污从中间的出水口进行。
幼小的鲟鱼相对娇弱,一定要对它们的新家进行彻底的杀菌消毒处理。专家告诉我们,用食盐来刷洗池壁是一种既简单又经济的好办法。
家安置好了,小鱼的肚子也该饿了。现在,大家最关心的恐怕就是鱼苗怎么喂了。其实,刚刚孵化不久的小鱼苗,喜欢吃的是天然饵料,线虫就是它们的美味佳肴。我们可以把新鲜的线虫从水中捞出来,清洗几遍,除去上面附着的脏东西,然后将这些线虫切碎,和水充分搅拌后,均匀地洒到池子里就可以了。小鲟鱼除了要吃得可口,还要有足够的氧气供它们呼吸,因此水槽的水要不断地进行更新交换。咦!猜得出来这挂着的小水桶里装的是什么吗?其实,什么也没有,聪明的养鱼人为了增加水的溶氧量,才想出了这个小窍门: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携带的氧气也就多,小鱼苗当然也就可以多吸几口氧了。
随着鱼苗一天天长大,可以逐渐喂它们一些配合饲料,以保证它们的营养供给,当鱼苗长到5~7厘米时,一般每天要喂5次配合饲料、3次线虫,然后逐渐减少喂线虫的次数,直到鱼苗长到10厘米时就可以只投喂配合饲料了。
虽然是同一天培育的鱼苗,它们的生长速度却不尽相同,很快就出现了明显的大小差异,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为了保证它们正常的生长发育,不相互残杀,就要将大、小鱼苗及时分开。别看只是分一下大小这么简单,这项工作可是保证鱼种质量的关键技术。
经过一个半月的人工饲养,鲟鱼已经完全被驯化成功,作为商品鱼种,它们可以去适应更复杂、更多变的生活环境了。
经过几年的摸索,发现实际上鲟鱼有点温水性鱼类的特征,温度要求、养殖区域是比较广泛的,0~30℃都能生存,15~26℃最好。养殖范围广,网箱、水库、池塘养殖效果也不错。
流水池养殖是目前国内外采用最多的一种养殖鲟鱼的方式,它占地面积小,水流量容易控制,投喂饲料也比较方便。在供、排水的时候,可以采取每池单注单排的模式。也就是说,每个池子的进水口和出水口都是相对独立的。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交叉污染导致的鲟鱼发病。另外,鱼池的内表面一定要光滑,因为鲟鱼喜欢沿着池壁游动,身体又没有鳞片保护,所以很容易被池壁擦防。
因为鲟鱼是标准的河道性鱼类,它们对溶氧和水质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保证水中溶氧量的同时,还要注意水的酸碱度,过酸过碱的水质对鲟鱼的生长都不好。所以,我们要将水的pH值控制在75~85之间。
利用流水水池养殖鲟鱼的时候,放养密度以500尾/亩为最佳,饲喂时实行定时、定量的投喂原则,最好选择颗粒饲料,因为这些配合饲料中含有鲟鱼生长发育不同阶段所需的各种养分,我们可以将饲料直接投入到水池中,通常每天喂食4~5次,日投饵率在1%~3%之间。
鲟鱼性情相对温顺,动作缓慢,对外界的影响反应迟钝,除了沿着池壁和在池底游动外,它基本不在水的中上层活动,因此在饲养的过程中,饲料转化率相对较高。
特别提示:鲟鱼是一种极爱干净的鱼种。因此我们投喂饲料以后,一定要及时清除池中的残饵,以防水质变坏,影响鲟鱼的生长。
为了使养殖鲟鱼的水质清新,我们还可以在池子里混养一些鲢鱼。这鲢鱼非但不与鲟鱼争食,而且它吃的是影响水质的浮游生物。
这种人为控制的鲟鱼环境,更能充分地发挥它们的生长优势。人工养殖的生长速度远远高于自然条件下的生长速度,周年水温在20℃左右的情况下,鲟鱼一周年就可以长到1千克左右,四年可以长到10千克,一年收入增加两倍还多。
鲟鱼养殖技术及条件
1、养殖准备。在养殖鲟鱼之前就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因为鲟鱼它是一种温水鱼,所以它对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养殖场地的,面积不能低于五亩,最好是六到九亩为宜,其次就是池水要较深,并且水质要干净无污染,养殖场附近的交通比较便利,在养殖场内要设有专门的饲料台,还有就是要准备好增氧剂或者是供氧设备。
2、池塘条件。因为鲟鱼成年后的体型非常大,所以养殖鲟鱼的池塘面积要求也需要比较大,池塘中需要有较深的水,保证充足的水源,水质干净清澈没有污染。池塘应该尽量远离居民区、工厂以及交通要道等嘈杂吵闹的地方。
3、清塘消毒。在放苗前15天的时候,将池塘的水进20cm左右,用生石灰兑水然后将其全池泼洒,对池塘进行全面的消毒,消灭水中的有毒物质。然后将池塘浸泡三天左右将池水排出去,然后再用水量池底浸泡,在进出水口用目筛绢对其进行过滤。
4、苗种放养。放养鱼苗的时候要选择没有病害、健康的鲟鱼苗种,最好是在20cm以上,养殖密度一般是在500尾每亩。在放养的时候要考虑水温是否适宜,还要考虑鲟鱼成年后的上市时间,如果苗种需要运输的话在运输前2天左右就应该停止对苗种的投喂。放苗前2天应先试水,用相同规格的鱼苗10条左右放入网箱中,观察鲟鱼的活动情况,如无异常,即可放苗。正常放苗时,不要先把运抵的苗种袋解开,应全袋放入池塘中,慢慢使袋内水温和池塘水温接近后,再打开袋口将苗种放入池塘中。有条件的养殖场,最好连鱼带水倒入一个大桶中保持连续充气,然后在桶中放入食盐,使盐度达到2%,浸浴鱼体10分钟后放苗入池。
5、喂饲料。鲟鱼为温和的肉食鱼类,以水生昆虫、底栖动物以及小鱼虾为食,幼鱼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为食。在人工饲养环境中,经驯化的鲟鱼苗种及成鱼均可摄人工配合饲料。饲料粗蛋白含量在40~45%,粒径在06毫米至1毫米之间,日投饵率为6~8%。饲料以鱼粉、肉骨粉、血粉、羽毛粉、蚕蛹、各类油饼、米糠、麸皮等等组织。还可以投喂蚯蚓、蛆虫、小昆虫、动物内脏等等。当体重达到5克左右时的幼苗,饲料粒径为1~15毫米,体重达到10~30克时的幼苗,饲料粒径为3~35毫米。50~100克时大苗,饲料粒径为5~10毫米。
6、日常管理。要经常观察池塘中鲟鱼的生长情况,每天至少早中晚三次,特别注意在夜间与清晨的巡查,注意各个鱼体的活动情况,防止它们出现缺氧的情况。
鲟鱼怎么养
鲟鱼养殖,是以无污染的江河、湖泊、水库或深井水等为水源,通过机械提水或利用水位、地形的自然落差,保持养鱼池水体的适宜流速和流量的开放式流水养殖方式。
鲟鱼在养殖时要求池塘的水深在2-25米,淤泥的厚度不可超过8厘米,水质要污染且排灌方便。
放养之前要先消毒,注意密度。若是体长在32-36厘米,重130-170克的,每亩在150-250尾。
平时投喂时要根据天气,水温,水质来灵活掌握量,每天2-4次。此外,还要注意防治病害。
中华鲟怎样养殖
鲟鱼养法:池塘条件、养殖准备、鱼苗放养、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病害防治。
1、池塘条件
池塘的规模最好在4亩左右,池塘底质最好是沙质,可在池塘设置独立的进水口跟排水口,在进水口跟排水口挡上铁丝网,这样可以防止鲟鱼逃跑。池塘附近最好有干净水源,养殖最好活水养殖,流动水养殖。
2、养殖准备
放养前要先泼洒石灰溶液,浸泡一周左右,再换清水浸泡几天。养殖前将这些水放掉,重新灌水至15米左右。在新水灌满池塘以后,也不能马上放养。得等到消毒水的药效消失了以后,这样对鲟鱼来说比较安全。
3、鱼苗放养
放养前鱼苗要消毒,可用盐水或是石灰水浸泡几分钟,彻底杀菌后,清洗干净放养。放养前用几尾鱼先试水,无不良反应后再将苗种放入。幼苗培育放养密度为600尾/m2;苗种放养密度250-300尾/m2,放养规格15-20g/尾。
4、饲料投喂
一般是放养第3天就会给鲟鱼投喂饲料,前期可以按照鲟鱼体重的5%到7%来给鲟鱼喂饲料,后期按鲟鱼体重的4%到5%喂饲料。
鲟鱼是食肉鱼类,主要吃水底生物,鱼虾之类的,池塘是有的,因此可以投放小鱼虾、昆虫幼虫、养殖的饲料虫,蛆虫、蚯蚓之类,也可以喂食人为配制饲料。
5、水质管理
鲟鱼对水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水质要比较干净而且清洁,每天最好把污水排出去一次,让池塘的透明度保存在可以看到水下30厘米。鱼苗阶段最好是每个星期都要清理一次池塘,鲟鱼阶段需要每半个月换一次水。
6、病害防治
鲟鱼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车轮虫病、肿嘴病、斜管虫病等,车轮虫病可用5%的食盐水或者是15%-25%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1小时左右,然后流水饲养疗效不错。肿嘴病防治要及时捞出病鱼,清除残饵,换注新水,定期对饲料台进行消毒,保证饲料的质量。
斜管虫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将病鱼转入流水池中饲养,死亡率可降低到4%以下。
中华鲟该怎么养?
一、鲟鱼网箱养殖
1水体要求
选择水质清新、无污染的水库、湖泊和河流,要求水体面积较大,应在100亩以上,水深好在5米以上,底质为泥沙或沙泥均可。水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水温能保持在4~28℃之间,水中溶氧达到5毫克/升以上。
网箱应设置在避风向阳、水面宽阔、水深4米以上、水流畅通、溶氧量高、水质适宜的区域。同时应注意避开水上交通要道,但要临近陆上交通便利的地方。
2网箱规格与制作
鲟鱼养殖网箱多为双层网箱,制作材料为聚乙烯或聚氯乙烯网片,大网箱规格为 3米×4米×25米,小网箱规格为3米×2米×2米,网目依鱼种的大小而定。为避免饲料流失,在网底缝上密眼筛绢布作食台。网箱可用浮式,也可用沉式,一般静水水体用浮式网箱,流动水体用沉式网箱。浮式网箱用浮桶支撑,用绳索固定于岸边,可随水位波动而升降;沉式网箱用竹排固定,并用支脚固定在水底。一般每4个网箱为一组,每组网箱间隔2米以上。
3幼鱼放养
利用网箱养殖鲟鱼,只能养殖成鲟,而不能用于育种。放养鱼种规格应在20厘米以上,体重在20~50克。要求幼鱼体质健壮,摄食能力强。网箱放养密度。
4饲养管理
(1)投饵管理 利用网箱养殖鲟鱼成鱼,一般都使用全价人工配合颗粒饵料。饵料粒径视鱼体大小而异,一般在2~6毫米。根据水温变化、天气变化、水中溶氧变化、鱼的活动情况及鱼的增长状况,随时调整日投喂次数和投喂量。在投喂饵料时,应坚持少量多次原则,并保证每次投喂时间在15~20分钟,以提高饵料利用率,确保每尾鱼都能吃到饵料。
(2)日常管理 坚持每1~2天清刷网箱1次,及时排除箱内残饵、排泄物,保持网箱清洁卫生,保证箱内外水体交换。经常检查内外箱网衣及框架是否有破损,如有破损,应及时修理,以防逃鱼。定期对箱内鱼体进行消毒,每10~15天用2~3毫克/升漂白粉泼洒消毒,以防感染疾病。
二、鲟鱼庭院养殖
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场地,开挖长50米、宽4米、深05米的长方形水泥池,上覆盖简易钢架塑料大棚,在池的中间搭建一跳板式人行过道,配备充气泵并连接充气石,将充气石均匀布入池水中,打一口深20米左右的手压井,好同时设置一小水塔,用小水泵取水,水温一般可保持在16℃左右,可以起到夏天降温、冬天保温的作用。具体养殖方法与静水养殖方法相同。
三、鲟鱼池塘养殖
1养殖池塘条件
(1)面积和水深一般适宜的池塘面积为5~15亩,水深为25~3米。
(2)土质和底质 池塘土质以黑壤土好,因其黏度和通气性比较适中,有利于保水和有机物分解。塘底要求平坦,底质少淤泥,淤泥层控制在10厘米以下,以利于水质调控。
(3)水质要求 池塘应靠近水源充足的地方,水质清新无污染,以保障养殖过程中进水需要。水源溶氧应在5毫克/升以上。
(4)配套设施 必须具备完善的进排水设施,配备水泵及增氧机,设立5~10个饵料台,以及养殖过程中必需的其他设施、设备、工具等。
2池塘的修整和消毒饲养前需对鱼池进行清整,然后再使用药物清塘,一般采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
3鱼池注水和施基肥
清塘后,在鱼种下塘前一周左右放水进池,注水时必须在进水口用密网过滤,严防野杂鱼随水混进池中。在鱼种下塘前3~4天,每亩可施入粪尿200~250千克,或畜禽粪400~500千克,将肥料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发酵后,对水搅匀后全池泼洒。化肥每亩可用氮肥和磷肥各5~75千克,对水溶解后,全池遍洒。
4幼鱼放养
选择优质鲟鱼种,按不同规格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混养时,应选择滤食性鱼类(如鲢、鳙),不可搭配与鲟鱼争饵的种类。放养时先取几尾鱼“试水”,即先放几尾鱼,1~2小时后如无不良反应再将鱼种用2%~3%食盐水浸泡10分钟左右后放入。
5饲养管理
(1)投饵管理 鲟鱼养殖饲料应以配合饲料为主,其营养标准为:蛋白质40%左右,其中动物蛋白占15%以上,脂肪9%左右,碳水化合物30%左右,以及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将配合饲料制成适合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鲟鱼口径的颗粒投喂。日投饵4~6次,具体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质、鲟鱼放养密度、个体大小、活动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白天少投,占1/3,晚上多投,占2/3。投饵时,应严格按照“四定”原则,并随时注意检查鱼苗吃食情况,及时清除残饵,保持食台周围的清洁卫生。
(2)水质管理 鲟鱼不同于常规鱼类,对水质的反应比较敏感,因水质恶化导致常规鱼类浮头缺氧现象容易观察,而鲟鱼属底栖鱼类,一般都在池底活动,即使在溶氧不足时,也不会出现明显的浮头现象。在溶氧不足时,会直接肚皮上翻,出现昏迷,直至死亡。一旦出现缺氧现象,容易造成损失。因此,必须加强水质监测,特别是对水中溶氧和pH值的监测。
(3)水温管理 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给鲟鱼养殖带来一定的难度。鲟鱼适宜生存温度为0~33℃,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5~26℃。如何延长鲟鱼适宜生长的时间,让鲟鱼安全越冬、度夏,便成为鲟鱼养殖水温管理的主要内容。
①越冬。有条件的养殖者,在冬季来临、水温降到12℃以下时,应将鲟鱼移入室内水池越冬。一般在北方地区,可选择一长形土池(1~3亩),在其上建简易塑料大棚,将鲟鱼从大池中拉网起捕移至大棚内越冬。
这种简易大棚在北方地区可使温度保持在2~3℃以上。在南方地区,因冬季水温仍可保持在8~10℃以上,可在原池就地越冬。无论哪种越冬形式,都应加深池水,增强水温缓冲能力。越冬期间,可视水温及鱼活动情况,适量投饲,增强鲟鱼体质,以便安全越冬。越冬期仍应加强水质管理。
②度夏。安全度夏方法一是选择面积较大的池塘,加大水深。二是在池塘四周种植长藤瓜果,并搭棚遮阳。三是搭盖遮阳网,减少阳光照射,可有效降低池塘水温。四是有条件的地区,可引注水库、湖泊底层水,并加大冲注力度。五是选择合适的放养时间,投放大规格鱼种,缩短养殖周期,在南方地区,可在盛夏高温期过后,投放大规格鱼种,精心喂养,在第二年高温期到来前起鱼上市,可错开高温期。
(4)防病治病 要做到每半月用消毒药物全池泼洒1次,每20天投喂药饵1次。其次注意观察鱼的活动摄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
四、鲟鱼大水面养殖
1水域条件
大水面养殖鲟鱼的水域应具备3个条件:一是水质条件。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各项理化指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水中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pH值为65~8,水温在2~28℃。二是生物条件。水体中杂食性鱼类种群数量低,特别是底栖杂食性鱼类、凶猛性鱼类的数量必须很少。但水体中初级生产力要高,底栖生物量比较丰富,以保证鲟鱼有充足的食物。三是环境条件。水域面积不宜太大,应在1000亩左右,平均水深在3米以上,底质平坦,周围社会环境较好,严禁无序捕捞以及偷、电、炸、药鱼等违法行为发生。
2放养前准备
首先建好拦鱼设施,认真检查各注排水道,以免发生逃鱼现象。其次,尽可能清除水体中敌害生物包括凶猛性鱼类和减少底栖杂食性鱼类的数量,维持水中饵料生物的平衡。三是对放养鱼体进行药物消毒,用2%~3%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
3放养规格及放养量
由于大型水域中生物种群复杂,敌害生物较多,水体环境条件可变因素多,所以用于进行大水面养殖的鲟鱼苗种规格应尽量大,一般要求不低于50克,以保证所放幼鱼具备一定的抗病害能力和自然摄食能力。放养量应根据水域的实际生产能力,科学合理地设计,一般每亩放养1~5尾。
4养殖管理
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防逃、防盗,在放养水域的进出水口都要设有拦鱼设施,定期检查维修,航道外的拦鱼设施要安装能够让船通过的升降装置,并派专人看管,泄洪及台风前后,要及时检查、加固,要建立必要的管理机构,维护好渔业秩序,严禁违法捕鱼。
(1)水温
中华鲟是一种适应于水温范围相当广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的生存水温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3—25℃,最佳生长水温为20~22℃。亲鲟适宜催产水温为17~245℃。鱼卵最佳孵化水温为17—21℃。入冬之后,当水温下降至9~6℃时,中华鲟摄食量很少,生长停滞,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立春前后,水温逐渐回升至10~13℃,开始少量摄食,生长缓慢。清明之后,水温回升至15℃以上,摄食开始活跃,生长加快。当水温达到33~38℃时,中华鲟反而不能正常活动。
(2)含氧量
中华鲟对溶氧量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水中的溶氧量在5毫克研以上。如果当水中溶氧量下降至4毫克/l时,中华鲟的食欲就下降;当溶氧量继续降至3毫克研或降至3毫克/升以下时,中华鲟摄食量迅速减少,甚至停止摄食,严重者发生活动迟缓、昏迷、甚至窒息死亡。值得指出的是,水的溶氧量变幅大的肥水,不应作为培育中华鲟仔、幼鱼的水源。
(3)pH
中华鲟适宜于在pH为70~80的弱碱性水中生活。当pH下降时,就意味着水中二氧化碳的增多,酸性增大,溶氧量降低,这对于要求较高溶氧量的中华鲟不利;当pH过高时,会使水中氨氮毒害作用加大,对于养殖中华鲟也不利。
(4)盐度
中华鲟为广盐性鱼类,耐盐度范围较广,在自然条件下,往来于咸水与淡水水域之中,在淡水中繁殖,在海水里生长。
(5)光照强度
在垂直游泳阶段,鱼苗有极强的趋光性。转为底栖后,趋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强度对仔、幼鲟的培育没有明显影响,但要尽量避免夏天强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温的急剧上升,养殖水池上方要设置遮阳设施。
(6)底质
仔、幼鲟对底质的要求较高,要求池底很光滑,无污染;成鲟对底质的要求不很严格,泥沙底质即可。
(7)透明度
透明度反映了水中浮游生物、泥及其他悬浮物质的数量。在仔、幼鲟培育阶段,透明度应控制在40~60厘米为好,要及时清除排泄物和加强日常管理;在成鲟饲养阶段,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即可满足其要求。
(8)氨氮
氨氮主要是由养殖池中的有机物质分解而来。中华鲟长期生活在氨氮较高的水中,会出现活力减退、生长不良、引起烂鳃等病症,甚至导致大批死亡。对于仔、幼鲟,氨氮最好不超过02毫克/L。
(9)水流
中华鲟仔、幼鱼,没有明显的溯水上游的习性,较喜欢集中在流水口。面积为3~10米2的养殖池,水流量以10~20升/分为宜。
(10)流速
中华鲟产卵时的平均流速都在10-20 m/s范围内,且流态都十分的复杂,一般都是在河道转弯处且有深潭的地方进行产卵,流场都有漩涡,且有着较大的卵石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