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南美白对虾引种育种中心”;
“国家级水产良种场”、“海南省南美白对虾病害监测站”、“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国家农业部);
“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基地” (国家农综办);
“海南省热带海水养殖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 (国家外国专家局);
“国家星火计划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星火计划办公室)
“海南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省海洋与渔业厅);
“海南省热带海水养殖技术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海水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省科学普及基地” 、“海南省星火科技专家大院 水产分院” (海南省科技厅);
海南海壹水产种苗有限公司电话是多少?
海南的海洋水产资源具有海洋渔场广、品种多、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是我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理想之地。全省海洋渔场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可供养殖的沿海滩涂面积 257万公顷。海洋水产在 800种以上,鱼类就有600多种,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类 40多种。 许多珍贵的海特产品种已在浅海养殖,可供人工养殖的浅海滩涂约 25万多公顷,养殖的经济价值较高的鱼、 虾、 贝、澡类等20多种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的机构设置
海南海壹水产种苗有限公司****:公司电话0898-31610988,公司邮箱447958171@qqcom,该公司在爱企查共有6条****,其中有电话号码3条。
公司介绍:
海南海壹水产种苗有限公司是2006-01-04在海南省成立的责任有限公司,注册地址位于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湖心村。
海南海壹水产种苗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昌翰,注册资本3,4845013万(元),目前处于开业状态。
通过爱企查查看海南海壹水产种苗有限公司更多经营信息和资讯。
认为面对海南省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发展环境和市场现状该做如何应对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自组建以来,始终坚持做好优化、健全本所的内部组织及机构建设工作。目前已设立办公室、科研管理科、捕捞资源加工研究室、海水养殖研究室、淡水养殖研究室、热带水产良种场、热带海水养殖技术重点实验室7个内设机构。在热带水产良种场中设立对虾繁育组、池塘育苗与养殖组、水产科技110服务站、办公室、市场营销部等开发和运营管理机构。
办公室主要负责行政事务、人事文字档案管理,党务、群工、老干部工作,财务计划和管理、基建基本建设项目计划和管理,工资和国有资产管理,统计;协调各科、室、场工作,督办有关工作等。
科研管理科主要负责科研计划及组织实施,仪器设备登记管理,科普、科技信息和网络,科技刊物,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管理,国内外科技交流合作,组织渔业规划编制行业标准制订;承担农业部“渔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职能等。
捕捞资源加工研究室主要负责海洋、淡水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价,渔业资源增殖、人工渔礁,海洋捕捞和远洋渔业,渔具渔法、助渔助航和通讯设备研究与应用,水产品综合加工、安全管理等技术研究,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等。
海水养殖研究室主要负责海水养殖新模式、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研究开发,海水养殖环境容量、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海水养殖病害疾病监测和防治等。
淡水养殖研究室主要负责淡水养殖新模式、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研究开发,淡水养殖环境容量研究,淡水养殖病害疾病监测和防治等。
海水水产良种场主要承担“国家级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国家级海水良种场”、“国家对虾育苗星火产业带”办公室和“水产科技110服务站”等职能,水产良种引进、保种和育种技术研究开发,协助制订省级水产种苗管理条例、有关品种种质标准,转化科研成果,技术示范、推广、咨询,渔用物资供应等;为本所有关科研项目实施提供条件。
热带海水养殖技术重点实验室主要承担“海南省热带海水养殖技术重点实验室”、“ 海南省热带海水养殖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渔业环境污染事故调查站”等职能,热带海水养殖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水产养殖病害检测防控,渔业环境监测保护,水产生物制剂和疫苗研制等;为相关科研项目提供测试条件。
海南省“十一五”海洋渔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查
海南省是全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有约20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据不完全统计,海南岛近海拥有鱼类资源600多种,西、南、中沙海域鱼类1000多种。“十一五”期间,海南通过调整渔业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海洋渔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不少渔民因此走上“致富路”。
--渔民:从单打独斗走向合作发展
长期以来,海南省渔业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比重偏低,水产品加工与外向型渔业成为是海南渔业发展中的“短腿”,与渔业发达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带动,渔业生产各环节没能实现有效链接,产业链条一直未能形成。
“十一五”开局之后,海南省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放在了突出位置,渔业养殖业实现了由传统养殖向纵深发展,通过加大投入,实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引入一大批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渔民”模式,带动了千家万户渔民参与合作养殖,贝类底播养殖、深海网箱养殖等优势水产品养殖异军突起,经济效益凸显。
海南省渔业大县临高县坐落在海南岛西北一角,有11处港湾,坐拥金牌、新盈、调楼、黄龙等天然优良港口,渔业资源丰富。长期以来,传统的渔业产业结构使得这里的渔民习惯于单打独斗,既未致富,又浪费了大量的渔业资源。临高县有关部门根据现状迅速调整产业结构,引入渔业龙头企业,鼓励渔民参股开办合作社,将原来分散的力量整合,渔民增收成效明显。
据临高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陈卓尔介绍,由于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投入,引导和带动更多的渔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积极参与经营深水网箱养鱼,促使传统渔业走向现代渔业,实现了渔民增收增效。据测算,通过合作社的形式运营深水网箱,深水网箱养殖合作社组织的成员收入比在湾内传统网箱养殖的农户收入高出20%左右。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0年,海南渔民人均纯收入从7006元提高到9530元,年均增长8%;渔民人均纯收入从13848元提高到20991元,年均增长11%。
--基础建设:规模与效益并举
渔民增收是海南海洋渔业做大做强的一个“缩影”。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赵中社表示,海南省虽然是海洋面积“大省”,但在渔业经济总量上却是“小省”,无论从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经济效益上与我国东部沿海一些发达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海南海洋渔业在发展过程中坚持规模与效益并举,渔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有所突破。“十一五”期间农业部规划的一批省级中心渔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陵水新村中心渔港已于2008年11月全面竣工;琼海潭门、东方八所等中心渔港主体建设均取得明显进展;2008年批复立项的儋州白马井中心渔港也已动工建设,未来将形成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港区。
科技兴渔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海南省共投入渔业科技推广示范经费5000万元,实施捕捞、养殖及加工等渔业新技术项目120多个,有力推动了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作用。养殖方面,组织技术攻关,繁育优质对虾、罗非鱼、石斑鱼等苗种,提高良种良苗覆盖率;捕捞方面,积极推广先进渔具、渔法,同时推广应用现代通讯技术,建设渔业生产安全通讯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捕捞业科技含量;加工运销方面,推广保活、保鲜等加工新技术,应用先进的冷冻、冷藏、运输设备。
捕捞结构逐渐向外海发展。“十一五”期间,海南省捕捞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加强了外海捕捞生产,提高渔船装备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实施“大船工程”,大量更新改造大中型渔船,使得目前具备外海生产能力的大中型渔船发展到近6000艘,外海捕捞产量从2005年的18万吨提高到2010年的23万吨,占海洋捕捞产量的份额从17%提高到21%,外海与近海捕捞产量比例从2005年0.19:1上升到2009年的0.26:1。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海南省渔业经济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到235亿元和145亿元,分别较2005年增长43%和48%,2006年至2010年平均增长9%和10%,已成为海南省农业经济和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
--方向:保持良性增长可持续发展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赵中社说,海南省海洋渔业将继续推进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做文章,未来将努力保持良性增长态势,促进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从陆到海,从浅到深,从水面到水底,从第一产业为主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渔业格局。
第一,发展壮大外海、远洋渔业,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作业方式。淘汰破旧渔船,清理“三无”和“三证不齐”渔船,压缩近海捕捞业,恢复近海海洋生态。鼓励渔民造大船、闯深海,开发西中南沙等外海捕捞;继续进行“民间远洋”的探索,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争取到2015年,外海和远洋捕捞产量比2010年增加27万吨,达到50万吨。
赵中社说,未来海南将依法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压缩近海捕捞,鼓励渔民转产转业。重点引导渔民从事养殖、水产品加工、运销、渔家乐餐饮、休闲渔业等行业,把严重损害资源的近海定置网和底拖网作业改为刺钓等作业类型,缩减机动渔船数量,推动渔船渔具升级换代;选择适当的近海区域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渔业资源,重新选择捕捞区域,严惩私自捕捞,妥善安置沿岸渔民,适时调整捕捞作业结构,保证近海捕捞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资金、技术、海域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
第二,全面提升水产养殖业,扎实推进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建设。突出抓好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示范场建设,建成一批起点较高、集中连片、减排环保、优质高效的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区);大力开展耕海牧渔,按照发展“蓝色农业”的理念,积极发展外海养殖,全面推进现代渔业建设。
据介绍,海南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改造低位池塘3万亩,全面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在海口、琼海、文昌、万宁等主要海水养殖区,利用低位池塘开展鱼虾蟹混养或轮养,建立以石斑鱼池塘养殖为主的产业带。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化养殖模式,继续推进东风螺工厂化养殖和深水抗风浪网箱养鱼,在文昌、琼海、万宁、儋州、临高开展东风螺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减少养殖污水排放;在临高、儋州、昌江发展近海深水抗风浪网箱养鱼,减少近岸海洋环境压力。同时,大力发展水产苗种产业,建设我国最大的水产经济动物苗种南繁产业化基地。拟扩建国家级和省级水产原、良种场5个,发挥国家级和省级水产苗种场的核心作用,带动县市级种苗种场的发展。
第三,不断提高精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重,实现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的转变。计划在海口、三亚、临高新盈、儋州白马井、东方八所、文昌清澜、陵水新村等地建立冷冻加工基地;在海口和三亚建设水产品精加工产业园区。建立完善的水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争取5年内海南省加工水产品的出口率达到40%,“十二五”期间,将重点扶持3-5个年产值超2亿元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对符合条件的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工艺创新和新品种开发,并给予重点扶持。
海南还计划整合现有交易市场,力争在海口建设5万平方米以上的“海南热带农渔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形成立足海南、面向全国的展示平台、采购交易平台、物流配送平台、信息发布平台、检验认证平台,成为宣传推介海南农渔产品的窗口。重点扶持3-5个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龙头企业,鼓励带动渔(农)户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合作等形式扩大规模。
第四,积极探索和发展休闲渔业。在滨海、海岛规划建设海洋休闲渔业区和集观光、游钓、度假于一体的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积极稳妥开发建设西沙休闲渔业基地;开发海钓旅游项目,打造世界一流的海钓基地;大力发展“渔家乐”“鱼趣”“鱼文化”“美食鱼”等休闲渔业项目,实现一产和三产的有机融合。
据介绍,休闲渔业的市场定位以本地区消费者为主,兼顾外地游客,在产品结构上采取“中低档大众消费为主,兼顾高档”的设计模式,满足大众休闲需求,同时在产品开发上实施多元化经营,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预计到2015年海南省休闲渔业产值将达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