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想:为什么我总是不想写点东西呢?
为什么不想写呢?
可能想得太多,做的太少。虽然学中文,但我的文笔烂的一批,甚至比某些理工科的男生写出来的还要烂。内心总是有这种想法,每当脑子里有点想法,想要写下来的时候,总想要一蹴而就,渐渐的害怕了,觉得写出来的文字难以卒读,就不敢下笔了。
但是,当我真正坐下来,打开电脑文档,便会有一种惬意,舒适的感觉,有想要将想法从指间流露出来,出现在文档上的冲动,沉浸在那种感觉里面,从心底生出一种感觉:能像这样坐着,写点东西有点小奢侈。
不想写,也可能是太浮躁了。碎片化阅读时代,我也没能免俗。手机方便了我逛知乎,刷微信公众号文章,逛b站视频,渐渐地碎片化、娱乐化代替了我思考,我的思想变得肤浅,我的文字变得枯燥乏味,脑子里也没有精彩的内容,我已经成了一个不会思考的垃圾大学生。我总是去批评我的弟弟妹妹刷抖音浪费时间,但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很久之前,我也是一个喜欢阅读,喜欢写作的人。小学时,去伯母家,堂弟堂妹们都在玩闹,看电视,而我,更喜欢翻箱倒柜找感兴趣的书看。后来,发现伯母家的书我都看完了(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或是说,不适合我读了(都是堂弟堂妹的书)。从那以后,妈妈送我们去伯母家,我出门时都会随手捎上一本书,等到伯母家之后再细品。
随着读书年纪越来越大,对于知识的好奇与渴望,我爱上了阅读。我至今还能记得当年读的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沈石溪的《老鹿王哈克》,不记得作家名字的《格列佛游记》。小时候的我数学成绩不好,不喜欢写作业,总是在补习班把想看的书看完,然后发现时间不早了,匆匆抄上练习册答案就算完成作业,那时候没少被老师叫家长。庆幸的是我妈妈不会反对我定期刊,向她要钱买书都不会反对。
学校每个学期都会发那种每个月订购的书刊,很多小朋友喜欢订《我们爱科学》《探索与发现》,当时我特别喜欢看《儿童文学》,新的儿童文学一发到手马上翻开读里面的新故事,老师都会等到放学后才发到我们手上,一般放学后我可以留在班上读一会儿,又或者回家路上边走边读,或许我的近视眼就是那时候开始的。
对于课外书,我向来是来者不拒,但有一种书,真的难以卒读。
只要是老师推荐阅读的名著,都会有“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教育部《语文新课标标准》推荐篇目”的字印在封面,简称“青少年版”或“新课标版”纸上谈兵书店特别喜欢卖,而且销量还挺高的,小时候去到纸上谈兵书店就会发现这类树又多了。只要是老师推荐阅读的名著,都会有“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教育部《语文新课标标准》推荐篇目”的字样印在封面。
这些书存在的价值是?考试?翻开这些新课标版的书,里面除了删减版的正文内容,还有编写这套书的人写的“阅读指南”、“评点"、“ 精读”、“新题预测”。
对于当时不爱学习的我来说,这些书就像是作业一样,看完了还要做题,阅读的兴趣顿时便下降到最低点。等到书荒的时候才给里面的名著内容面子翻开看看。
把考试重点都给你标出来,批注也写好了,这些书看似很有营养,实际上一点营养都没了。为了应试而出的书,深受家长的喜爱,但是作为读者的孩子们能接受吗?小朋友喜欢新鲜,喜欢自己去探索,对于一本书的好奇和兴趣或许才是让小朋友爱上文学的最佳方式。把不适合青少年看的片段都给删减,把对考试有用的留着,没用的片段删减以至于翻到最后发现整本书都是考点,特别索然无味,毫无美感。
当现在读大学的我想起来那些标着“新课标”的名著时,我竟然连名字都记不起来,更别提里面印象深刻的剧情。在书架上寻找,才发现那些书大多都是我没有读完的”干货“,现在早已覆盖着灰尘,书页早已泛黄,但是这些书干干净净,连折页都没有,要知道,我那时候喜欢的书大多是被我翻得破破烂烂的,每天塞在书包里面背着上学,背着去补习班,放在桌子上塞在课桌里,没读完还要把封面长一点的部分卡着方便下一次回来看。就这样,对于文学的兴趣让我那时候的作文总被老师表扬,想想还有点骄傲。
初中生的我,对于《小**》这本意林旗下的杂志特别感兴趣。封面华美,插图漂亮,慢慢的都是文字,感觉一点都不浪费我剩下的5块钱。当时不仅对里面的内容感兴趣,还对封面和插画感兴趣,有时还会拿出白纸模仿着画封面的漫画女生。偶尔也会写一些文字,看多了同一种风格的文字下笔便很有感觉。
还没出《小**》新期刊的时候也会再把之买的《小**》再看一遍。每个月一本两本,慢慢的积累了好多本在书架上,后来,堂妹也喜欢读书,来我家总翻阅我的书柜,我便把我的《小**》和《儿童文学》给她带走一部分,留一部分比较新的自己看。
上了高中以后,学业繁忙,不再写东西了。只是按照老师出的题目写作文。有时写着东西,总是写着写着,思绪慢慢偏离轨道,但为了不偏题,又要强行拉回来,写着已经失去想法的内容,那种感觉总是不快乐的。慢慢地失去了写作的兴趣,我想,如果写作是为了写作而写,那么快乐就不能为了快乐而快乐。
所以,如果未来从事写作行业,我应该会很不快乐。你的boss催着你写没有灵魂的主题,你的读者等着你写他们想看的内容,而我为了完成这些kpi而写得越来越烂,心力交瘁,一如我曾经做学院公众号。
或许,我更适合自由的写作,为了自己开心才写,自由的,有感而发的那种业余写作。
余华先生说过:“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只有忠于内心,才能写出好的文字呀!当下的我,阅历尚浅,连业余也称不上,苟且称作自己的随笔或生活感悟。
想想未来的场景: 当一名老师,下班后回到家里,收拾好自己和房子,窝在小角落打开知乎,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提问去添加一个回答,写写自己的有感而发;有些想法想要说出来却又没有对象,或是不适合对别人说的,在手机记事本或是电脑文档记下来,然后安心的忘记。
在闲暇的周末时光,翻开想看的书,搜寻感兴趣的**,若是看完之后有感而发,一腔热血无处喷发,让思绪在空白的屏幕上留下印记。
有时候,也回去豆瓣寻找线下的读书会,写作论坛,感受业余写作爱好者的文字,看着站起来分享文字的作家,从他的文字中品味喜怒哀乐,在他的文字中感受他的人生经历,找到自我。
(既然这个是憧憬,那么接下来就请允许我继续编下去叭!)
就这样简单自由的写下去,偶尔会有一些自媒体或者其他平台的编辑私信要求授权,好滴,小满足,我的文章有人想要转发,不错嘛。
有一天,平台联系我签约,然后我发现:噢!原来我已经写了十几万字了,粉丝也达到了10万+。天哪,没想到文笔那么烂的小朋友也可以写出有那么多读者的文字,赶紧的,先截图发一下家庭群:“你们看看,都不知道是不是骗人的,说要和我签约,你们说我要不要相信呢,签约听说钱挺多的。”然后就会被姐姐妹妹吐槽一下,妈妈爸爸发竖起大拇指的表情包。
不过,签约的事情还要再三考虑一下。满足于作为一名老师,朝七晚六上班的工作。签约的话,就要为了deadline秃头写作,赚的钱很辛苦,也不快乐。为什么要做不快乐的事情呢。
马云说过:我最大的错误,就是创办了阿里巴巴。我原本只是想做一个小企业,但是没想到,一下子就做得那么大了。很多人觉得马云在吹牛,但是细细想想还是能理解的,我们很多人都觉得赚得越多,人就越幸福,但是,当你赚得越多,你要肩负的就越多。签约固然是很好,但是属于我自己的时间就少了,还要为之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没了自由,我写作还有什么快乐呢?
大多数时候,我都不会回过头看我创作的文字,写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天才,写完之后发现很智障。但是,还是会有种感觉:当下敲的每一个字都让人心生欢喜。
我现在那么努力的学习工作,不是为了出名,成为畅销书作家,而是过上平稳安静的生活,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惊喜。赚钱够花,再垫垫脚能让我满足一些奢侈的愿望足矣。不走极端,才能过得更长远,走得更长远,才会过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