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箱养殖淡水鲳鱼的方法与步骤

核心提示淡水鲳抗病力强,具有集群生活的特点,能很好地摄食人工配合饲料,适宜网箱养殖。我们曾进行淡水鲳网箱养殖,淡水鲳在网箱中生长快,特别与罗非鱼混养,生长更佳,当年鱼种(10g/尾)在6月底或7月初进箱,10月份收捕,可达400g/尾。但淡水鲳上下

淡水鲳抗病力强,具有集群生活的特点,能很好地摄食人工配合饲料,适宜网箱养殖。我们曾进行淡水鲳网箱养殖,淡水鲳在网箱中生长快,特别与罗非鱼混养,生长更佳,当年鱼种(10g/尾)在6月底或7月初进箱,10月份收捕,可达400g/尾。但淡水鲳上下颌有锋利的牙齿,尾重50g以上的鱼种,当水温上升到28-3l℃时,就要咬箱,并且破坏速度极快。因此,传统的聚乙烯网箱就不再适用,宜改用金属网箱。

l网葙规格。网箱材料为单层钢丝网片结构,规格为4m×4m×2m,目大3cm,无盖网。网箱设置时箱盖高出水面05m。

2.鱼种放养。鱼种入箱水温要稳定在23℃以上。越冬鱼种5月初或5月底入箱,当年鱼种6月底或7月初入箱。放养密度,越冬鱼种单养,一般为120-150尾/平方米,规格15-25g/尾较好;当年鱼种与罗非鱼混养,一般为80-100尾/平方米,规格10g/尾,另搭配160-200尾/平方米罗非鱼鱼种。

3饲料。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25%-29%。生产中要求抓住6、7、8三个月的最佳生长期,适当提高饲料粗蛋白含量,精投细喂,促进生长。进入9月份后,水温下降,生长缓慢,可以降低饲料粗蛋白含量,节约成本。

4.投喂技术。鱼种进箱暂养2-3天,待其适应网箱新环境后开始投喂,开始投饵以量少次多驯养鱼上浮争食的习惯。投饵次数依据水温而定,一般水温25℃每天授喂4次,低于25℃每天投喂2-3次,每次每箱投喂10-20分钟,间隔时间均等。投饵做到精细均匀。投饵方式采用人工手撒,投量以投到绝大部分鱼吃饱游走为止。以箱内半月鱼的平均重量和半月平均投饲量统计半月平均投饵率。

5.日常管理。按网箱养鱼常规管理进行。主要做到:一是防病、防逃、防盗。鱼种进箱时用3%-5%食盐水消毒15-20分钟。进箱后用漂白粉挂篓,每半月检查、清洗一次网箱,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昼夜坚持专人值班。二是定期检查生长,每隔半月进行一次抽样检查,即随机捞取10-20尾鱼称重。计算生长速度,推算产量。三是做好各项日常记录。

白鲳鱼饲养方法 白鲳鱼怎么养殖

鲅鱼

鲅鱼也叫蓝点马鲛,硬骨鱼纲,鲈形目,鲅科,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中华马鲛”,斑点马鲛,康氏马鲛等,马鲛的俗称还有燕鱼、板鲅、竹鲛、尖头马加、青箭等。牙齿锋利,游泳迅速、性情凶狠,鲅鱼体长而侧扁,体色银亮,背具暗色条纹或黑蓝斑点,口大,吻尖突,牙齿锋利,游泳迅速,性情凶猛,很难人工养殖。

02

大黄鱼

大黄鱼,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又名黄鱼、大王鱼、大鲜、大黄花鱼、 红瓜、金龙、黄金龙、桂花黄鱼、大仲、红口、石首鱼、石头鱼、黄瓜鱼,为传统“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之一,是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大黄鱼,体延长,侧扁,体长约40-50cm。金**。尾柄细长。鳞较小,背鳍起点至侧线间具8-9行鳞。椎骨25-27枚。平时栖息较深海区,4-6月向近海洄游产卵,产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饵,以鱼虾等为食,很难人工养殖。

03

鲳鱼

鲳鱼,别名有镜鱼、鮀鱼、昌侯龟、昌鼠,狗瞌睡鱼,鲳鳊,镜鱼、平鱼,白昌,叉片鱼等。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头较小,吻圆,口小,牙细。成鱼腹鳍消失。尾鳍分叉颇深,下叶较长。体银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以甲壳类等动物为食。鲳鱼是热带和亚热带的食用和观赏兼备的大型鱼类,很难人工养殖。

04

沙丁鱼

沙丁鱼在香港被人们称沙甸鱼,又称萨丁鱼、鳁和鰯。小者长二寸,大者尺许,下颚较上颚略长,齿不显,背苍腹白,肉美,多用来制为罐头食品。最初在意大利萨丁尼亚捕获而得名,古希腊文称其“sardonios”意即“来自萨丁尼亚岛”。分布于南北纬度6~20度的等温带海洋区域中,很难人工养殖。

鲳鱼的饲养管理方法

1、饲料的投喂

当水温在20℃以上时,饲料的日投喂量应把握在鱼体重的4%-5%,分上下午投喂;一般用花生肉麸或含粗蛋白30%以上的饲料,浸泡后使用。当水温在15-20℃左右时,每日投饲量占鱼体重的2%-3%,下午投喂即可。水温低于15℃不必投饲。饲料应投喂在防寒棚内固定的位置上,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投放。

2、水质的管理

由于冬季气温低,池塘中的新陈代谢缓慢,所以,池水易变清,往往透明度大于30厘米。此时,池塘中应适当投放些经发酵后的鸡粪或猪粪,使其水质变成“绿、嫩、爽”;透明度在20厘米左右即可。

3、病害的防治

淡水白鲳越冬期间危害较大的主要是水霉病和小瓜虫病,

(1)水霉病

此病由于鱼体机械操作损伤或冻伤后,水霉动孢子入侵伤口,吸取鱼体皮肤内的营养而萌发,并迅速生长;菌丝一端像树根一样吸附在鱼体皮肤组织内,其余大部分暴露在体表外面。水霉菌丝呈白色棉絮状在水中飘动,肉眼可见。鱼体寄生水霉菌后,会表现出烦躁不安,由于菌丝吸取鱼体表皮内的组织营养,加之细菌感染伤口,使表皮组织坏死,病鱼因瘦弱而逐渐死亡。防治方法:①鱼苗投放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可减少此病的发生。②拉网捕捞操作时需小心细致,不使鱼体受伤,寒冬雨雪天有个别鱼冻伤,切勿下塘捕捞,干扰鱼群。③可用01ppm的高锰酸钾溶液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续两次即可。

(2)小瓜虫病,也称白点病

患病鱼体体表有许多小白点,可使鱼体表面分泌大量黏液,并在寄生部位形成孢囊;如果病原体寄生在眼角膜,可导致鱼失明;患病鱼表现为急躁不安,集群围绕池边游动,并不断地和其它物体摩擦或跳出水面,鱼消瘦发黑,鳃丝充血,呼吸困难,不久即大批死亡。小瓜虫病的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适于15-25℃的水温生长、发育。防治方法:①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水泥池、玻璃容器、塑料容器等也要用高锰酸钾或漂白粉消毒。②可用干辣椒加干姜片治疗。每亩水面均1米深可用

4、注意事项

淡水白鲳越冬期间,尽量不要下池干忧鱼群,避免撞伤;严禁使用敌百虫等药物;否则会全池死亡,损失不可挽回。

淡水白鲳鱼养殖技术,淡水白鲳鱼怎么养

鲳鱼的饲养管理方法

 鲳鱼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头较小,吻圆,口小,牙细。成鱼腹鳍消失。尾鳍分叉颇深,下叶较长。体银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以甲壳类等动物为食。鲳鱼是热带和亚热带的食用和观赏兼备的大型鱼类。下面,我为大家分享鲳鱼的饲养管理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红鲳鱼(淡水白鲳)

 场地选择

 选择淡水白鲳越冬的池塘,必须是能保持水深15米以上,最低水温(1月份)能保持12℃以上,面积1000-2000平方米,水源方便,阳光充足,能避北风的场地最好。

 防寒棚

 普通池塘(指无温泉水的塘),淡水白鲳越冬都必需搭置防寒棚。大多数养殖户都用小镀锌管加角铁焊制成半月形状,固定在塘堤上;然后,在架子上覆盖尼龙薄膜。搭置位置一般在池塘的南北向靠近北面,棚面积约占全塘的1/2或2/3。也可利用稻草或杂草夹成100×130厘米为一块的草苫,然后,在塘的北面将草苫覆盖于鱼塘水面。草苫前端离水面70厘米,后端贴近水面。在防寒棚下面投放一些稻草。这样,当寒潮袭击时,鱼苗可群集乱草丛中取暖。有些农户用水浮莲放养在池塘的1/2或1/3处,用竹杆隔离,不要让其全池任意生长。上述措施之一主要是防止雨雪天,冰雹或雪花直接落入鱼塘中,惊动鱼群,使之受伤。当然,有温泉水的池塘就不必搭置防寒棚,淡水白鲳都可安全越冬。

 饲养管理

 淡水白鲳越冬期间(即11月下旬到次年2月下旬),饲养管理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到春片的成活率和整体经济效益。所以,管理应注意:

 1饲料投喂。当水温在20℃以上时,饲料的日投喂量应把握在鱼体重的4%-5%,分上下午投喂;一般用花生肉麸或含粗蛋白30%以上的饲料,浸泡后使用。当水温在15-20℃左右时,每日投饲量占鱼体重的2%-3%,下午投喂即可。水温低于15℃不必投饲。饲料应投喂在防寒棚内固定的位置上,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投放。

 2水质管理。由于冬季气温低,池塘中的新陈代谢缓慢,所以,池水易变清,往往透明度大于30厘米。此时,池塘中应适当投放些经发酵后的鸡粪或猪粪,使其水质变成“绿、嫩、爽”;透明度在20厘米左右即可。

 3病害防治。淡水白鲳越冬期间危害较大的主要是水霉病和小瓜虫病,

 (1)水霉病。此病由于鱼体机械操作损伤或冻伤后,水霉动孢子入侵伤口,吸取鱼体皮肤内的营养而萌发,并迅速生长;菌丝一端像树根一样吸附在鱼体皮肤组织内,其余大部分暴露在体表外面。水霉菌丝呈白色棉絮状在水中飘动,肉眼可见。鱼体寄生水霉菌后,会表现出烦躁不安,由于菌丝吸取鱼体表皮内的组织营养,加之细菌感染伤口,使表皮组织坏死,病鱼因瘦弱而逐渐死亡。防治方法:①鱼苗投放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可减少此病的`发生。②拉网捕捞操作时需小心细致,不使鱼体受伤,寒冬雨雪天有个别鱼冻伤,切勿下塘捕捞,干扰鱼群。③可用01ppm的高锰酸钾溶液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续两次即可。

 (2)小瓜虫病,也称白点病。患病鱼体体表有许多小白点,可使鱼体表面分泌大量黏液,并在寄生部位形成孢囊;如果病原体寄生在眼角膜,可导致鱼失明;患病鱼表现为急躁不安,集群围绕池边游动,并不断地和其它物体摩擦或跳出水面,鱼消瘦发黑,鳃丝充血,呼吸困难,不久即大批死亡。小瓜虫病的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适于15-25℃的水温生长、发育。防治方法:①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水泥池、玻璃容器、塑料容器等也要用高锰酸钾或漂白粉消毒。②可用干辣椒加干姜片治疗。每亩水面均1米深可用100克干姜片,加500-1000克清水,煮沸后熬10分钟,再停火20-30分钟;然后,又煮沸熬10分钟,再停火半小时后;加入250克干辣椒和2000克清水,再煮沸熬10分种;最后,连渣带汁兑水10公斤全池均匀泼洒,每天一次,连续两天即可治愈。

 4其它事项。淡水白鲳越冬期间,尽量不要下池干忧鱼群,避免撞伤;严禁使用敌百虫等药物;否则会全池死亡,损失不可挽回。

 开春管理

 当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淡水白鲳食欲开始增大;此时应投喂精饲料加适当的青饲料。一般精饲料以花生麸或黄豆粉或含粗蛋白30%以上的配合饲料为主,日投饲量约占鱼体重的4%左右;青饲料以牧草或油脉菜投喂,日投喂量占鱼体重的20%左右;通常是上午投喂青料,下午投喂精料。另外,池塘中适量注入新水,使池水保持“绿、嫩、爽”,这样有利于白鲳鱼苗的生长发育和春片销售、运输。

金鲳鱼

 养殖条件

 试验池3口,位于紫泥镇甘文生态养殖示范区内,大小相同,每口池塘面积12亩,长方形,南北走向,池塘开阔向阳,池深2m,坡比l:25,沙泥底质,池底淤泥6cm-10cm。水源为九龙江中港水,排灌方便,可利用潮汐变化进排水,水质清新无污染,pH为70-82,盐度范围在5‰-12‰之间,氨氮含量低于05mg/L,亚硝酸盐含量低于01mg/L。

 池塘改造及清塘消毒

 利用冬闲干塘曝晒后翻耕平整,加固、加高池岸,对进、排水闸门渗漏水、塌陷处进行维修,清除过多淤泥。池深达25m,各池有独立进排水系统,进水口安装40目—50目筛绢网,防止野杂鱼进入。每池安装4台075kW水车式增氧机。池内建面积1亩—15亩暂养池。改造后每亩用100kg生石灰化水后干池泼洒消毒。

 苗种投放和管理

 1投苗前15天,进水80cm,每亩用10kg—15kg茶籽饼温水浸泡24小时后全池泼洒,以杀灭野杂鱼卵。每亩投施100kg~150kg发酵有机肥,待池水呈黄绿色或茶褐色,即可准备投放鱼苗。

 2到5月中旬,水温达到20℃时,每亩放养体长25cm—3cm淡化的金鲳鱼苗2500尾,鱼苗购自厦门,先投放于暂养池培育。每亩混养200尾体长为5cm—6cm鯵鱼苗、4000尾体长为15cm淡化斑节对虾苗,直接投放大塘。放苗时池水茶褐色,含有丰富天然饵料生物,透明度为30cm,盐度为80‰。

 3苗种标粗金鲳鱼鱼苗在暂养池中24小时充气增氧,投苗2天后开始投喂浮游动物或刚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1周后用绞碎鱼糜,添加30%粉状鳗鱼配合饲料,拌均捏成小团状,投放于料罾,每口暂养池放置6个—8个料罾,每天投喂2次—3次,日投喂量为每万尾鱼苗1000g—1500g,逐渐驯化为用金鲳鱼0#全价配合饲料投喂。经过20天培育,卵形鲳鯵长至4cm-5cm,可打通暂养池,让鱼种进入大塘。

 养殖管理

 1投饵管理。金鲳鱼使用粗蛋白含量43%的金鲳鱼专用膨化颗粒饲料投喂,混养的鲻鱼、斑节对虾不另行投饵。按鱼规格大小选择不同型号的饲料,前期用0#料、1#料,中后期用2#料、3#料。根据气侯、水质情况灵活调整投饵量,一般低温阴雨天少投料,晴天气温高多投料;水温20℃左右每天投喂2次,日投饵量为鱼体重8%—10%;6月—9月水温为25℃—35℃时,金鲳鱼摄食旺盛,生长快,每天投喂3次—4次,日投饵量增至鱼体重15%以上;高温闷热天气要适度控制投饵量,避免金鲳鱼暴食。投喂配合饲料要营养全面,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美国纳欣(国际)生物营养有限公司产品“银黄维红VC”或潍坊东方海洋(加拿大SASKAATCHEWAN大学)生物科技研发中心产品“激活肽”,调节金鲳鱼肠道微生态环境,加强肠道的吸收功能,增进饲料转化率,提高机体抗病、抗应激能力消化吸收,促进鱼类生长。

 2水质调控。保持水位,养殖前期鱼塘逐渐加水,每天加水5cm-10cm,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cm-40cm,一直到池塘水深15m后才开始逐渐换水,每2天—3天换水20cm-30cm。高温期水位保持2m以上,酌情增加换水量和换水次数。养殖中后期,随着投饵量的增加,池水积累大量残渣、排泄物,增加池塘有机耗氧量,应加开启增氧机,每15天施放1次潍坊东方海洋产品“东方菌王”(氨氮/亚硝酸盐降解剂),用量为150-200/亩·米,高效降解池水中有机残渣、鱼虾排泄物,降低氨氮、亚硝酸盐含量;稳定PH值,通过营养,场所竞争及分泌类似抗生素的物质,抑制真菌和病原微生物的生长,保持水中有益菌群和浮游生物的生态平衡;每15天—20天全池泼洒东方海洋产品“底改先锋”,立即以数倍繁殖成优势种群,其改良水质和底质的功效明显高于常规菌群;增氧成分同时释放氧气,增加池底溶解氧,防止因缺氧造成的浮头和泛塘现象。

 3日常管理。日常管理要做到早、中、晚最少巡塘三次,观察金鲳鱼摄食情况,发现金鲳鱼摄食量异常或死鱼时要查找原因,及时对症处理。经常检查进排水口过滤网,清除杂物,发现破损及时更换,注意观察水质变化,发现池水恶化要及时加注新水,养殖前期每天开机增氧2次,中午开机1小时—2小时,黎明前开机3小时—5小时;中后期适当增加开机时间,阴雨天、高温闷热天气要及时开机增氧,防止金鲳鱼缺氧浮头。金鲳鱼有聚集抢水习性,加水时进水口附近区域用围网围起来,防止金鲳鱼过密聚集在进水口周围造成缺氧窒息死亡。

 4病害防治。当前,金鲳鱼养殖中常见的病害是有以下几种:

 (1)神经坏死病毒。养殖户送样鱼10尾,此金鲳鱼苗自4月16日自海南采购,经过10多小时运输后直接上排,第二天出现小量黑身鱼苗在水面打转,第三天黑身鱼苗增加,检查网箱底部出现60尾的死亡,此后死亡鱼苗每天递增,浮于水面的鱼苗也有增加趋势。处理方法:1、尽量缩短运输时间与降低运输密度,并在运输过程中施放VC类抗应激剂;2、运输结束后,鱼苗上排前适量添加刺激性低的消毒剂,减少体表创伤感染;3、内服恩诺沙星与VC三聚磷酸酯,每天两次,连续五天,能效减少鱼苗损失。

 (2)肠炎。网箱养殖,进苗20天,是质量较好的头苗,生长速度快,从23日起发现有十几尾鱼浮于水面,体色正常,游泳速度较慢,整箱鱼吃料速度下降,检查箱底出现30尾左右死鱼。处理方法:1、平时控制投料量,以达到八成饱为指标;2、投料前,对饲料进行泡水软化处理,避免直接大量投喂干燥膨化饲料;3、肠炎出现后,使用诺菌素与多维进行药饵投喂,每天两次,连续四天;如果病情严重,则再加入肠炎灵(商品名,主要成分盐酸黄连素)处理。病情一般在三天内能够控制,死亡停止。

 (3)金鲳鱼疖疮。金鲳鱼食料正常,体色完好,生长正常。在背部、尾鳍部、下腹部出现明显疖疮,疖疮红肿有脓汁,严重影响鱼美观,卖相难看。处理办法:1、在饲料里定期添加金鲳宝贝与Vc三聚磷酸酯,可有效避免皮肤溃烂出现;2、疖疮出现后,用多种维生素混合氟苯尼考,连续内服一星期后,可消除此疖疮。

;

不能人工养殖的纯野生鱼有哪些?

1由于淡水白鲳食性杂,生长速度快,病害少,喜群聚生活,对某些有机磷类(如敌百虫、孔雀石绿等)药物特别敏感,所以从鱼病防治角度考虑应专池培育。

2另外,淡水白鲳无论鱼苗还是成鱼都较喜欢“沉底”,越捕时“钻”网底或池斗底,如有其它鱼类混养,要想分开各类鱼苗,往往淡水白鲳因其鳞细密,而容易受伤,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有利于鱼苗的生长发育,鱼苗阶段专塘培育实属利多弊少。

3 培育淡水白鲳鱼苗的池塘,一般面积1-2亩,水深80-100 厘米。

4要求:池塘在鱼苗下池前5-6天消毒好(毒塘方法和培育其它鱼苗一样,可用生石灰、茶麸、强氯精等),池水稳定、不渗漏。

5由于淡水白鲳鱼花阶段个体较小,且耐低氧能力比其它鱼类强,因此,投放密度可适当大些,掌握在每亩水面落20-30 万尾健壮的鱼花。

6 淡水白鲳鱼苗落池后第二天开始投喂饲料。

7由于鱼花嫩小,以吃池塘中浮游动物为主,但要投喂一定的高蛋白且细粒浆状饲料,如蛋黄或豆浆。

8一般情况下,蛋黄(鸡、鸭都行)来源方便,且效果较好。

9方法是:按每万尾鱼花开始每天1只(3-4天后2只)蛋计算,先将蛋煮熟,然后去掉壳和蛋白,剩下的熟蛋黄,用密的过滤纱拌水(2-3公斤)捏成浆,分上下午全池均匀喷洒于池塘中。

10另外,培育池应适当堆沤些易腐烂的金刚菊(大草)或臭草等,使池水的透明度保持20-25 厘米,达到良好的水质标准。

11 淡水白鲳鱼花经6-7天的蛋黄投喂后,生长发育至4-5朝(约全长2厘米)。

12此时可停喂蛋黄,开始投喂细粉状,且含蛋白较高的混合饲料。

13目前,混合饲料大多数都由黄豆、花生麸、麦皮等组成,比例分别为40%、30%、30%。

14日投喂量从开始时每万尾鱼苗喂05公斤至后来5公斤。

15逐渐增加,灵活掌握。

16投喂方法:先称取已粉碎好的混合饲料,然后用水冲成浆状,分上下午全池均匀泼洒。

17 淡水白鲳虽比家鱼少发生病害,但一旦染病,来势猛,死亡率高。

18为了鱼苗健康和减少损失,很有必要做好预防工作。

19第一,鱼苗培育阶段(尤其幼苗6-7朝以前)谨防鱼苗严重浮头,如闷热天气的清早或暴风雨来临之前,应勤巡塘,及时捞出塘中的草渣。

20一旦发现塘鱼有异常现象,马上注入新水或采取其它增氧措施。

21第二,淡水白鲳鱼容易发生寄生虫类(如小瓜虫、指环虫、车轮虫等)引起的鱼病。

22症状一般较明显:开始时,鱼群成团,驱逐不散;然后(约过半天)就有较弱的鱼苗尾鳍被咬,开始逐渐死亡。

23此时还不治疗,感染了病的鱼死亡率达80%以上,甚至全池覆没。

24 淡水白鲳鱼花经20-25 天的饲养培育后,身上磷片已长齐,侧线完整体表已有颜色出现。

25体长体重都增长了4-5倍。

26如不及时分池或销售,密度过大,饲料不足,成活率将受严重影响。

野生鲳鱼和养殖的区别

第一种:带鱼

带鱼这种海鱼,应该是所有人都吃过的,平日生活中,在餐桌上是很容易见到的。我们这边还有过年炸带鱼的习俗。

带鱼肉质鲜嫩细腻,乱刺基本上挺少的,可以放心给孩子吃。不管是煎炸还是红烧都很美味,是我最喜欢的鱼之一,更何况价格也是非常便宜的。

但是我们在市场上根本见不到鲜活的带鱼,全是冷冻的,这是为啥?因为带鱼是一种深海鱼,被捕捞上来之后就会迅速死亡。也根本没办法养殖,因为养殖成本太高,而且难度太大,成活率非常低。

第二种:鲅鱼

鲅鱼的肉质肥厚细嫩,刺也很少,在烟台等地区,用鲅鱼做饺子是一大特色。之前一直不理解这种做法,但是尝过之后才知道,原来鲅鱼饺子如此鲜美,大家可以试一试。

我们在市场上买到的鲅鱼,其实都是捕捞上来的,没有人工养殖的。因为人工养殖成本过高,存活率低,养殖的条件也十分苛刻,因此没有人愿意去养。

第三种:银鲳鱼

银鲳鱼看上去造型是比较独特的,肉质也十分鲜美紧实,刺也比较少,很适合各位家长们买回去给孩子吃。

这也是目前无法人工养殖的一种鱼,至少现在市面上没有。所以我们如果在海鲜市场碰到这种鱼,完全可以放心吃。

第四种:秋刀鱼

秋刀鱼在日本的受欢迎程度远超我们想象,现在在中国也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人喜欢上了它的口感。

      野生鲳鱼和养殖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重量不同、价格不同、体表颜色不同、体内脂肪含量不同四个方面,通过对比就可以区分开来。

      1、重量不同

      养殖的鲳鱼成品一般在1-2斤之间,而野生鲳鱼超过一斤的几乎找不到了,市场上是买不到的。

      2、价格不同

      野生鲳鱼要比养殖的鲳鱼贵很多,它们之间的价格差距是比较大的。

      3、体表颜色不同

      野生鲳鱼颜色偏色浅,鳞片薄,呈灰白色,光泽明亮,苗条细窄,脊背和肚皮侧线不明显,体色参差不齐,而养殖的鲳鱼生活在有一定底泥沉积的静水中,偏深偏黑,鳞片偏厚。

      4、体内脂肪含量不同

      现在的鱼饲料都是高脂肪高蛋白组成,且喂食充足,因此,人工养殖的鲳鱼体内脂肪含量很高,不但腹腔和鱼肠堆满脂肪,连鱼皮下都可能是厚厚一层脂肪,甚至鱼腩都是脂肪为主。而野生鲳鱼由于食物匮乏,往往体内脂肪含量很低,鱼肠和腹腔脂肪比较少,鱼肉上的脂肪更少。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