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南诏经幢

核心提示南诏经幢,公元八世纪,南诏崛起,统一了洱海地区,其势力向东发展。唐天宝五年(746年)至七年(748年)间,南诏王皮罗阁率军东征,途中死于波州(今祥云境),其子阁罗凤即位,占领马龙,进兵安宁,消灭了爨氏,进入滇池地区,迁徙20万户“白蛮”于

最佳答案:

南诏经幢,公元八世纪,南诏崛起,统一了洱海地区,其势力向东发展。唐天宝五年(746年)至七年(748年)间,南诏王皮罗阁率军东征,途中死于波州(今祥云境),其子阁罗凤即位,占领马龙,进兵安宁,消灭了爨氏,进入滇池地区,迁徙20万户“白蛮”于永昌(今保山和大理地区),嗣后又进占姚州,统一了云南。此前,唐王朝一直扶持南诏,其目的是要南诏为其抵御吐蕃的威胁。但统一后的南诏,认为羽翼丰满,想独霸一方,为此与唐产生了矛盾,酿成了争夺云南的“天宝战争”。天宝十年(751年)和十三年(754年),杨国忠先后派鲜于仲通和李密进攻南诏,虽然收复了安宁等地,但南诏在吐蕃的帮助下,奋起抵抗,两歼唐军于苍洱之间。三军统帅鲜于仲通侥幸逃脱,李密坠海死。南诏的两次胜利,大大巩固了其封建政权,形成了割据一方的局面。

详情介绍

南诏经幢,公元八世纪,南诏崛起,统一了洱海地区,其势力向东发展。唐天宝五年(746年)至七年(748年)间,南诏王皮罗阁率军东征,途中死于波州(今祥云境),其子阁罗凤即位,占领马龙,进兵安宁,消灭了爨氏,进入滇池地区,迁徙20万户“白蛮”于永昌(今保山和大理地区),嗣后又进占姚州,统一了云南。此前,唐王朝一直扶持南诏,其目的是要南诏为其抵御吐蕃的威胁。但统一后的南诏,认为羽翼丰满,想独霸一方,为此与唐产生了矛盾,酿成了争夺云南的“天宝战争”。天宝十年(751年)和十三年(754年),杨国忠先后派鲜于仲通和李密进攻南诏,虽然收复了安宁等地,但南诏在吐蕃的帮助下,奋起抵抗,两歼唐军于苍洱之间。三军统帅鲜于仲通侥幸逃脱,李密坠海死。南诏的两次胜利,大大巩固了其封建政权,形成了割据一方的局面。

中文名
南诏经幢
创建者
阁罗凤
意义
云南城市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发生时间
公元八世纪

南诏经幢历史背景

唐宝应二年(763年),阁罗凤“次昆川,审形势,言山河可以作藩屏,川陆可以养人民”,认为滇池区域很适合建立重镇,加大发展。于是在唐永泰元年(765年),命长子凤伽异正式建立城市,命名为拓东城,寓南诏将“开拓东境”之意。在拓东城置拓东节度使,为南诏六节度之一,以大军将领之,故又名拓东节度城。拓东节度辖拓东城、官桥渡(官渡高桥)、安宁镇(今安宁市)、龙和城(今禄丰县)、晋宁川(晋宁县)、新封川(路南县)、龙封驿(今玉溪市)、求州(今武定县)、升麻川(今寻甸县)、曲轭川(今马龙县)、量水川(今江川县)、石城川(今曲靖市)、龙和遇川(曲靖县南越州)、螺山(今昆明大普吉)、 鹿弄川(今陆良县)。“其军事体制颇为严密,设四府,递相统辖,四府主将下有城镇长、村邑管事、部落头目。还修筑了拓东龟城(昆阳)、蒙氏城(安宁)等。大理国又筑伽宗城(呈贡)。居民有乌白些、门些、莫徙、阶荼、焚五种民族。”

南诏经幢结构

拓东城周长约六华里,是一个狭长形的土城,东、南、北三面,河上有木桥,可通滇池西岸,类似南诏太和城。城内有王宫、官署、馆驿、寺庙、鄯阐台。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巅请中原内地工匠尉迟恭韬在拓东城西一里外滇池水滨建觉照、慧光二寺和东西寺塔。东寺塔在今昆明书林街,方形,为十三级密檐式砖塔;西寺塔在今昆明东寺街,也是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砖塔。二塔均为典型的唐代建筑。

南诏兴筑拓东城后,大量移民填充滇池地区,扩大其势力。据《蛮书》载:“南诏既袭破铁桥及昆池等诸城,凡虏获万户,尽分来昆川左右及西爨故地。”

拓东城是南诏历代统治者极为重视的“都城”,其地位仅次于南诏都城羊苴咩城,故又称“别都”、“上都”、“东京”(太和城称西京)。自凤伽异开始,历代国王都亲自巡驻拓东城。其中凤伽异、寻觉劝、劝龙盛、劝丰佑、隆舜五人均死于拓东城后才返葬滇西。

拓东城原址今已不可寻。不过据考证,它的大致位置在昆明市区南部,地跨盘江两岸,北迄长春路,南至金碧路一带,东起五里多、拓东路,西到得胜桥一带。

南诏经幢意义

拓东城兴建后,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从滇池东岸晋城一带向滇池北岸平缓开阔、具有发展前景的盘龙江三角洲转移。拓东城开昆明城市发展的先河,在云南城市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