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在高薪诱惑下经常跳槽的知名学者,是大学校长们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为那些在高薪的诱惑下,在不同的大学之间跳来跳去的“名教授”们所起的雅号。
详情介绍
在高薪诱惑下经常跳槽的知名学者,是大学校长们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为那些在高薪的诱惑下,在不同的大学之间跳来跳去的“名教授”们所起的雅号。
- 中文名
- 高薪跳蚤
- 外文名
- High paying flea
高薪跳蚤产生背景及影响
【产生背景】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有能力者为先。知名学者自然成为炙手可热的需求。 【影响】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
高薪跳蚤实例
周怀北教授是武汉大学通过全球公开招聘而任命的国际软件学院院长,武大给他开的年薪是一百万,但周教授婉拒了,仅领取每月一万元的津贴。周教授的理由很简单:科研、教学团队精神很重要,高额年薪对开展工作不方便,我拿了超过别人10倍的工资,但干不出高出别人10倍左右的成绩,又怎么调动其他同事的积极性?周教授提出的学术精神很重要,但这恰恰是国内许多大学所缺乏的。大学没有学术精神,而教授间的薪金鸿沟却被划得越来越大,那么,教授们产生“老板”式追求就在所难免了。
当高校们意识到上述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问题时,却不愿意思考“高薪跳蚤”正是自己孕育出来的怪胎,甚至有些高校还试图继续孕育这种怪胎。 中国企业一向被认为缺乏创造力,但老板们挖墙脚的功夫则是无师自通。这种情况在大学表现得同样明显。“美国加州圣塔巴巴拉大学8年引进人才中,有5位获得诺贝尔奖,国内众校长纷纷向该校杨祖佑校长取经”(《新闻晚报》7月17日),也是此次中外校长论坛中的一景。当国内高校校长在分析复制圣塔巴巴拉成功经验的可行性时,却遭到了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校长安东尼奥·诺沃阿的嘲讽与不屑:“一心制造诺贝尔奖人才是件可笑的事。”能不可笑吗?一所大学不殚精竭虑培养卓越人才,而挖空心思试图通过高薪挖墙脚这种缺德的方式来充实自己的门面,难道不是一种不思进取、不劳而获行为吗?这样的学校是否适合教书育人,也是值得怀疑的。即便是圣塔巴巴拉,他们的诺贝尔奖得主也是引进之后培养出来的。而对于国内当前这种浮躁的功利思想与学术环境,就算今天引进了人才,没准明天就跑了,一个忙于跳槽的教授,显然也没打算去追求什么诺贝尔奖了。历史作证,铁打的营盘与流水的兵,永远都是糟糕透顶的营盘和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