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耕岩,典故名,典出《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列传〉。汉名士郑子真(名朴)隐居不仕﹐耕于岩石之下。后因以耕岩指隐居或指隐居之处。
详情介绍
耕岩,典故名,典出《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列传〉。汉名士郑子真(名朴)隐居不仕﹐耕于岩石之下。后因以耕岩指隐居或指隐居之处。
- 中文名
- 耕岩
- 拼音
- gēng yán
- 解释
- 指隐居或指隐居之处。
- 同义词
- 岩耕、谷口耕
耕岩典源
《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列传〉
其后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亻出而终。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财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杨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廷在位贤者称君平德。杜陵李强素善雄,久之为益州牧,喜谓雄曰:“吾真得严君平矣。”雄曰:“君备礼以待之,彼人可见而不可得诎也。”强心以为不然。及至蜀,致礼与相见,卒不敢言以为从事,乃叹曰:“杨子云诚知人!”君平年九十余,遂以其业终,蜀人爱敬,至今称焉。及雄著书言当世士,称此二人。其论曰:“或问: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盍势诸名卿可几?曰:君子德名为几。梁、齐、楚、赵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恶虖成其名!谷口郑子真不诎其志,耕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岂其卿?岂其卿?楚两龚之洁,其清矣乎!蜀严湛冥,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何以加诸?举兹以旃,不亦宝乎!”
耕岩释义
耕岩典源译文
其后,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子,都能修身自重,不该穿的不穿,不该吃的不吃。汉成帝在位时,大舅大将军王凤以礼招聘子真,子真不应召,以不屈服而终。君子在成都街市上占卜算卦,他认为:“占卜虽然是低贱的职业,但是可以使众人得到好处。有卜问邪恶不正之事的,就依照蓍草和龟甲向他言明利害。给做儿子的占卜,就依孝道解说;给做弟弟的占卜,晓以顺服之理;给做臣子的占卜,以忠君的思想为依据。这样因势利导,引导不同的人们都走向善的方面.遵从我的话的人,已有一大半了。”他每天只接待几个人,收入百钱能够维持生活了就收摊,在家教授《老子》。并大量阅读各种书籍,无不通晓,依照老子、庄周的理论,著书十余万字。杨雄年轻时曾从其游学,后来在京师做官而名声显著,多次对朝廷贤德的官吏称赞严君平的品行。杜陵人李彊一向和杨雄很好,后来做官为益州牧,高兴地对杨雄说:“这下我真要得到严昼王了0”握雄说:“你要以礼待之,他这个人可见而不可屈为人所用。”李彊内心不以为然。待其到蜀地上任后,和君平以礼相见,却始终不敢提出召其为属吏的事,于是叹道: “杨子云确实了解人啊!”严君平活到九十余岁,到死都以占卜算卦为业,蜀地的人都热爱和尊敬他,至今仍赞不绝口。后来杨雄著书言及当世之士,特别称赞这两个人。他评论说:“有人间:君子怕终身于世而无名可称,何不以名卿之势成就其名?我以为:君子自蓄其德,则名声可立。梁、齐、楚、赵等诸侯王并非不富贵,可是用什么来成就他们的名声呢?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耕作于岩石之下,名声却响于整个京城,难道是因为其身为公卿吗?难道是因为其身为公卿吗?楚地两龚白洁其身,有清明之名!蜀郡严君子深沉无欲,不为苟合取容之事,不操苟且求利之业,长久幽居而不改变自己的节操,即使是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又怎能与之相比呢?举此人而用之,不也是国家的宝贝吗?”
耕岩释义
“谷口郑子真 ,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 汉名士郑子真(名朴)隐居不仕﹐耕于岩石之下。后因以"耕岩"指隐居或指隐居之处。
耕岩同源典故
子真谷口 寻谷口 岩石卧 岩耕 生涯如谷口 耕岩 耕谷口 谷口 谷口子真 谷口樵归 谷口真 谷口终身隐 谷口耕 谷口躬耕 谷口郑夫子 躬耕谷口 郑子真 郑生谷 郑谷
耕岩示例
唐 杜甫 《寄张十二山人》诗:“耕岩非谷口 ,结草即河滨。”
唐 杜甫 《夔府书怀四十韵》:“钓濑疏坟籍,耕岩进弈棋。”
宋 辛弃疾 《沁园春·答余叔良》词:“相君高节崔嵬,是此处耕岩与钓溪。”
南朝 宋 颜延之 《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诗:“空食疲廊肆,反税事岩耕。”
唐 宋之问 《陆浑山庄》诗:“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
宋 朱熹 《六月十五日诣水公庵雨作》诗:“归路绿泱漭,因之想岩耕。”
耕岩人物简介
郑子真,名朴,谷口人。耕读不仕,修道静默,世服其清高。汉成帝时(前32—前7年),元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把持朝政凡十一年,时人惮其权,慑其威、恨其行。朝臣多侧目而无敢违抗者。王凤欲引子真为己所用,重礼聘之,而子真不为利所诱,不为威所屈。故扬雄盛称其德日:“谷口郑子真耕于岩石之下,名震京师,冯翊人刻石祀之,至今不绝。”《旧志》据皇甫谧《高士传》、《续志》,更引《汉书·颜师古注》、《三辅决录》、《长安志·云阳宫记》证之无误。约从南宋时起,因褒城小谷口而附会出郑朴题记、故里等讹传,致旧《辞源》亦错注郑子真为汉中褒城人,实误。郑子真隐处,《旧志》记为烟霞洞,明末赵崡已有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