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写的鹳雀楼,它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
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鹳雀楼是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观四檐三层,内分六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8000吨,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
原文: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山西省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
鹳雀楼的位置境域
鹳雀楼占地面积2064平方公里,坐落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黄河东岸。
鹳雀楼的历史沿革
1约557-571年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军镇河外之地蒲州,始建鹳雀楼。
2约704年前后唐朝王之涣游蒲州,登上鹳雀楼,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不朽诗篇。
31222年,金元光元年,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鹳雀楼毁于战火,仅存故基。
4永济市于1997年12月在黄河岸畔复建鹳雀楼。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
鹳雀楼历史意义
鹳雀楼的复建成功后,以唐代彩画艺术风貌展现给大家,鹳雀楼整体的油漆彩画,也是我国唐代彩画艺术,也是我国国内唯一使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且每一层都有一个主题,充分展示了华夏文明和古代名楼的风采。
鹳雀楼是黄河文化的标志和象征。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
以上就是关于等鹳雀楼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全部的内容,包括:等鹳雀楼写的是哪里的景色、鹳雀楼在哪里属于哪个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