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人才要先行。一条“24岁就当上村支书”的短视频火了。两天时间,视频播放量超过6000万次,点赞量近200万。视频中的女孩叫张某芳,是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三家村的村支部书记。其实不只是张某芳,选择投身乡村建设的年轻人,还有很多。比如95后吉列子日不但是一名村支书,还是村里走出的第一名大学生。全国两会,当选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吉列子日说,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回到家乡,为村庄注入新鲜血液。
两个年轻人都是95后,都分别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展现出新作为。
他们努力地改变着乡村面貌,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实,最近几年像他们那样扎根新农村建设的还有很多,有的担任村干部,有的则是回乡下创业,人们将他们称之为“新农人”。无疑,“新农人”是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承载着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历史重任,寄托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乡村振兴便会有希望。
党的二十大作出了我国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决定。要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必须以乡村振兴为依托,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现代化农业强国。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乡村振兴离不开“新农人”的支撑,“新农人”头脑灵活,思维超前,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新农人”知识面广,有专业特长,尤其一些农业学毕业的大学生,他们不但对乡村怀有深厚的感情,更有报效桑梓的热情。
注意学用一致,把这部分大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定会给乡村振兴带来青春活力。如此,乡村振兴便会指日可待。
“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他们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有生力量。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宏伟目标,必须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利用好科技兴农这把金钥匙。科技兴则农业兴。粮食作物丰产丰收,需要科技支撑;发展乡村旅游,需要科技支撑;建立现代科技示范园也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乡村是“新农人”放飞自我,实现人生理想的最佳地方。我们常说,好男儿志在四方。越是条件艰苦,越能锻炼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乡村要振兴必须找准结合点。“新农人”与乡亲们长期打交道,乡村产业发展优势在哪里,如何整合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这些“新农人”常常能有准确的把握。依托“新农人”的智慧所建立的乡村产业,常常能有事半功倍的好效果,防止走弯路,避免资源浪费。
“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也是一种历史必然趋势,是“国之大者”的现实需要,代表了乡村振兴未来的发展方向。
粮食安全被称为“国之大者”,14亿人的吃饭问题绝非小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很重。仓廪实,天下安。民以食为天。我们要牢牢端稳中国饭碗,就必须向土地要粮食,向种子要粮食,向科技要粮食。传统的农耕方式已经很难适应这种需要,必须尽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新农人” 充实到农村,培养出更多的“田秀才”和“土专家”,
让他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下枝头上,写在科技园里。用知识填充农业现代化。只有这样,实现农业现代化才会有保障,乡村振兴才会未来可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相信,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大批“新农人”的涌入,必将能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给广袤的农村带来一派生机。我们期待更多有志青年来到乡下,把爱农之心化为兴农之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目标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