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是奸臣吗?

核心提示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枫亭人。宋大中祥符五年,蔡襄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家。蔡襄的父母亲虽是农民,却是比较有文化,在教孩子读书识字同时给蔡襄灌输儒家思想。蔡襄的家在卧牛山下,门前有一株高大的松树,母亲常常指着挺拔的松树启发蔡襄,要他学习青松的高风

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枫亭人。宋大中祥符五年,蔡襄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家。蔡襄的父母亲虽是农民,却是比较有文化,在教孩子读书识字同时给蔡襄灌输儒家思想。蔡襄的家在卧牛山下,门前有一株高大的松树,母亲常常指着挺拔的松树启发蔡襄,要他学习青松的高风亮节,从小用功读书,长大后报国为民。蔡襄童年时曾经到惠安随外祖父卢仁读书。卢仁青年时代专攻经史,能写一手好文章,参加过几次进士考试不中,就在家乡以教书为生。卢仁教学方法灵活,善于启发,极大激发了蔡襄独立思考的能力。

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19),蔡襄十八岁,参加开封府乡试,得第一名。第二年,蔡襄登进士甲科,名动京师,出任漳州军事判官。之后蔡襄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枢密院直学士、龙图阁直学士和端明殿学士等官职,还在福州、泉州、开封和杭州等地出任过郡守。

蔡襄与范仲淹、欧阳修一起推行“庆历新政”,主张政治改革,启用革新人物。宋仁宗时,吕夷简当宰相,独断专行。宋仁宗对他言听计从,文武百官更是争相依附吕夷简。吏部员外郎范仲淹向皇帝进言,指出吕夷简以权谋私、任人唯亲。范仲淹就被贬到饶州。集贤校理余靖和馆阁校勘尹洙先后为范仲淹辩护同时被贬。

馆阁校勘欧阳修写信给高若纳,谴责他不但不为范仲淹辩护,反而迎合吕夷简。高若纳非常生气,欧阳修也被贬。一时间,朝廷奸臣群起攻击忠正贤臣为“朋党”。范仲淹离开京师时,竟然无亲友敢相送。当时任馆阁校勘的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赞扬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刚直不阿抨击高若讷趋炎附势。这首诗当时传抄天下。

蔡襄出任谏官时,不畏权贵,曾经上疏弹劾吕夷简八大罪状,请求罢黜吕夷简。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蔡襄还向皇帝推荐范仲淹、余靖、欧阳修、韩琦等人才。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虫灾,民不聊生,蔡襄上疏直接批评仁宗过失,劝告皇帝应该在自己的位置上承担责任。“庆历新政”期间,蔡襄根据当时形势,在政治改革、官吏选择、治兵用兵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建议。

蔡襄出身农家,重视以民为本。在地方当官时,蔡襄同情民间疾苦,注意为人民办实事。福州又称“榕城”,就是因为当年蔡襄发动人民在福州广泛种植榕树。在两度任福州郡守期间,蔡襄依靠人民群众,修了许多塘、渠、浦、河,使城内河渠网络成为系统,对灌溉农田、水路运输、净化环境、增加水产收入等方面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庆历四年(1044),福州一带旱情严重,蔡襄一方面奏请减免福州人民税收,一方面发动群众修“古五塘”,用来灌溉农田。五塘在东湖,位于福州城的东北部,周围约有23里,是晋代严高任太守筑建新城时,与西湖同时开凿的。随着时间推移,东湖慢慢堵塞,数十里溪水无处可流,下雨就出水灾,无雨就出旱灾。蔡襄重新在东湖恢复古五塘,使大片农田受益,这件事情一直为后人纪念。

蔡襄发动疏导了原有的福州城内河道,自清水堰起至利涉桥、清泰桥,经开元寺至东康门桥。这一城内河渠网络系统一直保持了900余年,促进了福州城历史的繁荣和发展。

蔡襄下令各县在道路两旁植树造林,从大义渡夹道到泉州、漳州,总共七百多里,用来保护道路。当时民间流传一首歌谣:“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为了取缔巫医害民,蔡襄选拔了一批青年学习医术,来为百姓治病。

为了纠正当时儒生沉溺雕琢文章的积弊,蔡襄聘请宿儒周希孟、郑穆、陈烈等人,教授“明理尽性”的道学。还亲自到学舍执经讲授。嘉祐三年(1058年),蔡襄到泉州做太守。蔡襄在泉州主持建造洛阳桥(又名万安桥),并亲自撰书《万安桥记》。洛阳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蔡襄主持洛阳桥修建以后,南北交通就贯通了。洛阳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洛阳桥对泉州的兴起和发展作用也是非常大的。洛阳桥建成以后,朝廷就接受户部尚书李常的建议泉州增设市舶司,就相当于现在的海关。泉州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东方第一大港。

嘉祐五年(1060年),蔡襄回到开封,出任翰林院学士,主管财政。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又到杭州做地方官。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病死在仙游县家中,享年五十六岁。南宋初,追谥蔡襄为“忠惠”。蔡襄作品有《端明集》,又称《蔡忠惠集》,传世。1999年,福建人民出版社校勘出版《蔡襄全集》。

书法史上论到宋代书法,有“苏、黄、米、蔡”四家的说法。四人中,前三人分别指苏东坡、黄庭坚和米芾。从书法风格上看四人自成一格,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苏东坡、黄庭坚和米芾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蔡襄是宋代书法发展上不可缺少的关键人物。蔡襄以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为晋唐法度与宋人的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桥梁,承前启后。

蔡襄的书法在书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晋尚韵,晋代的书法崇尚气韵。唐尚法,唐代的书法讲究法度。宋尚意,宋代的书法崇尚意趣。那么蔡襄的书法在继承前人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又具有宋人书法的特点。就是说既重视传统又有创新。蔡襄在书法上是博采众家之长。书法的创新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他的书法有气韵,讲究法度。他是从唐代到宋代的一个过渡。

蔡襄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展开蔡襄书法作品,突然感觉有一阵春风吹面,让人充满温暖。蔡襄写字如行云流水,收放合度,得心应手,极尽自然。蔡襄的字“容德兼备”。在书法中蔡襄写出了自己的性情与气节。蔡襄书法在他在世时就受人推崇备至,极负盛名。苏东坡认为蔡襄的字“心手相应,变态无穷”,有翔龙舞凤之势,是宋朝第一。

欧阳修认为蔡襄书法独步当世,又谦让不肯当书法盟主。宋仁宗尤其喜爱蔡襄书法,曾下诏命令蔡襄书写御制元舅陇西王碑文和迩英阁御撰碑文。由于他颇自惜,不随便为人书写,所以传世作品比较少。蔡襄书法墨迹多为尺牍诗翰。蔡襄传世的墨迹有《谢赐御书诗》,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福州鼓山灵源洞楷书“忘归石、”“国师岩”等。

蔡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前人在评论蔡襄书法时,都认为它“形似晋唐”。他的行书《澄心堂纸尺犊》可以看作是蔡襄传世墨迹中最典型、最遵循晋唐风格的代表作品。信札上署有“癸卯”年,蔡襄当时五十二岁,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风格的代表作。

楷书进入宋代以后,蔡襄应是宋代楷书的第一人。《昼锦堂记》宽博大度,是蔡襄大字楷书的代表作品。这副作品是蔡襄为韩琦书写的。为了表示对韩琦的敬重,蔡襄在创作过程中别出心裁,每字单独写上几十遍,选择其最佳的字进行拼合,所以《昼锦堂记》又称“百衲碑”。把一幅完整的作品拆开来写,无论字间的呼应,还是章法的连贯都会受到破坏,所以《昼锦堂记》是得失参半的。单个字是完美的,整体的排布上却存有顾盼失神的缺点。

古人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蔡襄的一生可以用“立德、立功、立言”来概括,书法可以说是属于“立言”。蔡襄作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世人推崇更多的往往是他的书法造诣,却经常忽略了蔡襄的其它方面。蔡襄所著《荔枝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艺栽培学专著。《荔枝谱》详细记载了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地的荔枝品种,主要对福建的三十二个品种进行比较鉴别,对荔枝的栽培做了具体论述。

蔡襄对品茶、鉴茶很有研究,是一位爱茶如命的茶博士。蔡襄写字时必须以茶为伴。蔡襄对福建茶业有过重要贡献,可以称得上是茶学家。蔡襄的《茶录》以记述茶事为基础,分上下两篇。《茶录》最早记述制作小龙团参入香料的情况,提出了品评茶叶色、香、味的内容,介绍了品饮茶叶的方法。《茶录》是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是论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被译成英文、法文,传播国外。

香花桥街道的历史沿革

一、龙桥地名

龙桥位于莆田城西西门外,古称龙桥铺。是个历史文化名村,人文之盛,始于唐代。莆田市城厢区内的龙桥社区。2002年莆田市区划调整后,龙桥由村委会转为社区居委会。有珍贵的涉台文物史迹:宋光禄大夫太师金墩黄府陵墓(即闽省长黄小晶先祖太师黄府陵)位于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诗山又称鸡峰山因华严寺在此山别称寺山南麓。黄府陵列为莆田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宋光禄大夫太师金墩黄府贤士涉台文物包括:清康熙台湾知府黄辰明(莆田黄石金墩大保房)、清康熙巡台御史黄叔璥(黄石沙堤房)、清雍正台湾知府黄立本(晋江潘湖湖口房)、清翰林黄彦鸿(福州候官金墩房)等四位名副其实的涉台人物。留存了以瑞龙庵、黄公度墓、黄府陵为代表的文化遗产,

地名以龙山为主山:东至四步岭古峰山,西至常太松峰山,南至凤凰山,北至九华陈岩山。唐中期,先民择居此风水宝地垦田、种果,开发了龙洋、西山洋、古峰洋、陂头洋四片土地。

相传龙桥地名古称龙洋。陈太建十四年,即隋开皇二年(582)在金仙庵(寺)的西庑龙山北岩建玉涧院,后为华严寺名刹。唐末,陈峤、许龟图、黄彦修读书之龙桥“北岩精舍”,唐太子詹事林披与华岩寺高僧神皎结为方外友,游憩于龙桥的名山胜水;在寺旁创建“龙环秀亭”,曾是兴化军初试进士放榜的地方。寺中天王殿前有一龙洞(龙洞关蛟龙)至龙山石顶庵井出口,龙洞长1.5公里,高1.8米,宽1.5米(今洞尚在)。

寺后岩石摩崖上有唐代徐寅诗刻及金鸡(石鸡)传说:

“名参十二属,花人羽毛深。守信催朝日,能鸣送晓阴。

峨冠装瑞璧,利爪削黄金。徒有稻梁感,何由报德音。”

莆田黄石金墩人宋进士平海军节度判官副都统黄府(1130-1210)诗刻(宋石烟灵):

龙洋一春能几日,

龙山无雨亦多风。

浪涌海边东甲筑堤遮浪,

风吹石顶西头盖寺御风。

唐中宗神龙三年(705),华岩僧千灵建“斩龙坑”,溪水直流龙洋、西山洋、古峰洋至古峰潭出口,在溪中间建木桥。(斩龙坑今尚在,六十年代建斩龙坑水库)。僧千灵关蛟龙,建“斩龙坑”降伏蛟龙,被唐中宗赐号为“伏魔大师”。唐景龙四年(707)兵乱,华岩寺荒废,蛟龙出洞作乱,同年八月初一日,暴雨倾盆,山洪暴发,泗华溪波涛汹涌至古峰潭下游……,民间相传“吴兴斩蛟龙”。

宋元丰八年(1078),白塘绅士李泮得子(取名李富),李泮夫妇十分高兴,认为晚年得子是观音所赐,为报答观音菩萨赐子大恩,献地建梅峰寺,同年捐建龙山(今天马山)“宝泉寺”供奉观音菩萨,将龙桥“斩龙坑”长十米、宽3米的木桥重建一墩二孔,桥墩为元宝形石板桥,桥名“龙桥”,故取地名为“龙桥”。

二、龙桥沿革

据地兴录资料及新旧莆田县志记载:早在唐代至明代龙桥铺辖:安福、龙洋、寺山后街、北磨、西山、石顶、土地后、下宫、高井、老叶树、孔里、下郑、洋西、古峰、西头、霞阪、上林;清时期属兴化东厢乌石街,辖:画屏巷、龙井巷、洋沟乾巷、东岩巷、欧巷、龙桥村、北磨村。民国时期属常太里枫叶塘区龙桥乡,辖10保:安福、龙桥、龙桥街、北磨、泗华、洋西、老叶树、孔里、上林、西头、霞阪。

解放后,一九五0年十月废除保甲组织,属城厢镇人民政府,辖七街四乡,龙桥乡改为安龙乡。一九五四年七月属莆田县第一区(城区),一九五七年十二月撤区建社,为安龙乡龙桥高级农业合作社。一九六一年六月,莆田县调整行政区划,形成县、区、公社、大队四级管理体制,龙桥铺(安龙乡)成立莆田县泗华人民公社,公社驻龙桥街,辖:龙桥、安福、北磨、下郑、洋西、畅林、拱辰、筱塘、延寿九个大队。

一九六三年,泗华人民公社归并城郊人民公社。一九八四年六月城厢镇城郊公社合并成立城厢区,成立龙桥街道办事处、龙桥社区居民委员会。龙桥地名自唐代至今已有1226年的历史。

三、龙桥集镇

自古“城西驿道古龙桥,风水宝地多且娇”。龙桥的商业集镇是城里、涵江、沿海和平原各地群众通往仙游、钟山、游洋、兴山、山门、常太里、广业山区和永泰等地的通道。每天往来的民众,多是山区的肩挑者,一般达到千人以上。从山区运出的货物有柴草、蔑货、木炭、毛竹、木材、草纸、草菇、中药材,还有仙游、永泰的春冬笋、秋白米果、板栗等。同时,山区群众亦从这里购回所需的生产和生活用品。

明清、民国至解放后,集镇从龙桥桥头至洋甲尾,全长3350米。街道宽5-6米,分龙桥直街、后街、横街、下街。从事商业的多是龙桥铺人,如:龙桥、下郑、上林、西头等。其中,龙桥西山朱氏占一半。以后,也逐渐有外地人前来从事商业,长乐人开设打铁店,仙游人开设烟丝店,常太人在染布坊作工,溪白人开设中药铺等。据不完全统计,集镇共有十五个行业,开设店铺和街道摆摊设点以及小贩共有350多家。有糕饼、水产、酱园、百货、纱布、粮油、食杂、蔬菜、山货、香烛、文具、饮食服务业、笋行及炭牙等。风味小吃方面有“芬妹正宗龙桥豆丸”、阿肥松、点心秀的“烩虫代烫米粉”,来寿煌的“干炒红土花生”及下郑的糖橄榄。

龙桥古镇因有畅通的水路“古峰码头”,沟船溪船可直达城涵黄笏等地,故形成了一个商贸云集之地。龙桥古镇今已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是莆田市行政中心。

四、龙桥天马山(俗名雉鸡尾)

龙桥境内的龙山(天马山松岭)上“松峰”为莆田城区主山,因主峰气势磋峨,其坪突出一峰,势如奔马,状如天马行空,故曰天马。天马有泉,岩曰宝泉。

白塘坤士李泮晚年得子(取名李富),为报答观音菩萨赐子大恩,捐地建梅峰寺。宋元丰八年(1078)建龙桥天马山“宝泉寺”供奉观音菩萨。明代荒废。清光绪末年,美国、英国教士借为避暑地,屋舍栉比。“宝泉寺”旧址仅存,游人罕至。民国己丑秋,龙桥居民采樵,见摩崖有“宝泉寺”宇,惊传异事,由张琴、朱妙哉、朱潜为主董事,董事杨玉洲、郑季平、黄鸣渚、郑建基、郑金藻、徐天授、黄松岩、刘元祥、黄祖燕、黄天梅、郑宪烈、黄维芳、周天佑、孙兆銮等鸠金重建。

梅峰寺恩上人主持,迎郡庙观音法像进殿,龙桥居士数百人登峰瞻礼,叹为肴有焉。“宝泉寺”后山有张琴诗刻,诗曰:“十里松峰锁翠岚,三间茅舍结精蓝。山如马首空中勒,泉似禅心咽后甘。到此尘埃都不染,何妨耶佛与同参。半年虚负山民号,来去弥陀坐一庵。”按:张琴诗刻旁尚有一幅朱妙哉诗刻,字迹模糊莫辨。己丑为一九四九年。张琴为清光绪三十年末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民国任国会议员;朱焕星,号妙哉,清末县令,民国龙岩首任县长,解放后返故里,莆田首届政协委员;朱元潜,号和字,民国任福建省民政厅处长,国会议员,民国末光泽县县长,解放后还故里,创办龙桥小学(今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热心公益事业。

龙桥历史文化丰厚,文物古迹丰富。天马山古松蓊郁,怪石峥嵘,自然优美的景观,今城厢区龙桥社区居委会已开辟为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避暑的———天马山庄。(未完待续)(朱光华)

五、龙桥“嗣何陂”

自唐太宗贞观元年(627)起,莆田境内的水利建设不断发展,自古莆田有四大陂(木兰陂、泗华陂、太平陂、南安陂)。

嗣何陂位于城厢区龙桥与下郑两村交界的下郑溪下游,俗称“泗华陂”或“使华阪”,实正名为嗣何陂。

据查考莆田新旧县志及水利志,“泗华陂”陂南为龙桥村,陂北为下郑村,陂长253.12米,高5米,顶宽1.20米,中央设溢流堰,以利排洪。建南北二渠,南渠经龙桥陂头洋、西山洋、古峰洋出古峰潭流入绶溪(延寿溪)。建筑年代无记载。

据碑志铭可知,嗣何陂建于唐朝僖宗乾符甲午六年(874年)年间。(今碑石三块尚在龙桥陂头“假日酒家”旁)

但历史以来,多书写下郑溪为延寿溪,泗华陂写为延寿陂,“泗华陂”、“使华陂”均为误传,正名为“嗣何陂”。

嗣何陂坝上,水面广阔,水质清澈,为人们提供休闲、垂钓、登山、游泳、水上游览、欣赏溪光山色的理想场所,夏季,吸引了市区众多居民蜂拥而至。

六、英烈故居

在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中,龙桥西山自然村两位亲兄弟朱天福、朱天贵先后战死沙场,极具悲壮色彩,突现莆田人英勇刚烈的优秀品质。

朱天福为明王朝守节义,朱天贵为清王朝解放台湾统一中国捐躯,他们都是爱国主义者,以社稷为重而名垂青史;朱天福被江西省地方史志树碑,朱天贵被《清史稿》立传。

朱天福,明末崇祯间(1628-1644),官至江西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正二品武官),在抗清战斗中拒不投降,就义于江西省南昌市。

朱天贵,原是台湾郑氏政权的左都督,守海坛镇,后在福建总督姚启圣的策反下,率部三百余艘船和二万余人归降,授平阳总兵,随后随施琅将军征台,在攻下台湾门户澎湖一战中,朱天贵身先士卒,战功卓著,但不幸中炮身亡。康熙赠其太子太保谧忠壮(金**圣旨今尚存)及题“忠勇茂眷”匾予以表彰(今尚存在龙桥朱氏祠堂),并下旨建祠纪念。今祠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具名列榜首。

七、龙桥村——御赐金墩黄府 的“龙环凤巢”亭与状元黄公度“弥勒献肚”墓 龙桥镜内有一小山麓,俗称龙山,东向东岩山,西(背)靠天马山松岭,北靠“华严寺名刹”遗址,古寺遗址旁有“龙环凤巢亭”,曾是兴化军进士放榜的地方及龙桥“北岩精舍”,南向溪光山色的嗣何陂。其中诗山南麓有珍贵的宋代涉台文物史迹:宋光禄大夫太师金墩黄府陵墓(即闽省长黄小晶先祖太师黄府陵)位于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诗山又称鸡峰山因华严寺在此山别称寺山南麓。[2]宋光禄大夫太师金墩黄府贤士涉台文物包括:清康熙台湾知府黄辰明(莆田黄石金墩大保房)、清康熙巡台御史黄叔璥(黄石沙堤房)、清雍正台湾知府黄立本(晋江潘湖湖口房)、清翰林黄彦鸿(福州候官金墩房)等四位名副其实的涉台人物。留存了以瑞龙庵、黄公度墓、黄府陵为代表的文化遗产。

远观龙山像一尊满面笑容、赤脚打坐、右手持念珠、左握布袋的弥勒佛,又称“欢喜佛”。北宋进士黄静的坟墓葬在龙山,南宋莆田黄石金墩始祖宋进士平海军节度使副都统光禄大夫太师黄府(1130-1210年)暨配浙江台州临海塘南(今属温岭东海)太子起居舍人兼侍讲陈士楚(1108-1172)长女陈广谊(1135-1226)诰封正一品夫人御赐祭葬陵墓在华严寺名刹后殿东侧有御赐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石狗石望柱驮龟碑亭别称“龙环凤巢”亭各一对,“金墩黄府公钦赐祭葬坊”一座(今龙桥村诗山自然村西南墓葬尚存)黄府陵列为莆田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另一遗迹“欢喜佛”的肚中间,古称“弥勒献肚”为宋黄公度状元墓(今为莆田市人民政府三号办公楼地址)也称“弥勒献肚”墓。 山下(今市人民政府广场)对面有一小寺是千年的“欢喜庵”寺院。在唐天复年间(904年),霞陂(延寿村)徐寅的胞妹徐静在此出家修行,在太祖开平五年(907年),后梁皇帝朱全忠(朱温)赐“才女显能,不让须眉”及亲笔赐“双喜庵”三字,赋联一对:“钟声徐出落世间,帘影静垂新月里”,今尚存。

“龙山”今开发为自然风景优美的龙桥(延寿)公园,龙山石顶村改造为龙桥“别墅山庄”新型自然村,南边为龙桥(延寿)山庄。今日的龙桥“弥勒献肚”更显得窈窕多姿。

龙桥是从1999年开始旧村改造,荔城大道、东圳路、东园路开通;如今,龙桥是莆田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这里一座座、一排排高楼林立,崭新的荔城北路东圳路大街道建筑物此起彼落,在短短的八年间,龙桥起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素称“古龙桥”是历史文化名村,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现代有十大杰出青年-陈力(原故居城厢区下花村人)。文明灿烂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给人们留下众多精神财富和古迹。这里有“华严寺”、“龙环凤巢亭”、“北岩精舍”、龙洞、石鸡的遗址及千年的“欢喜庵”;今有天马山“宝泉寺”及天马旅游避暑山庄、龙桥(延寿)山庄、龙桥(延寿)天然公园及嗣何陂的生态美景。

今日的城厢区龙桥是莆田市行政、文化中心,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承东启西,南北已贯通;还有房地产开发;集体个体鞋业、服装、电子、彩印业等;龙桥居委会创办的股份民营企业龙桥自来水厂是国家三级卫生防护带,水中的偏硅酸含量可超“国标”的优质天然饮用矿泉水,龙桥自来水厂的水对人体心血管和消化系统具有明显的保健作用。

“若问古今北磨华严寺,请君乐游金墩黄府陵”。

据古文化福泉山遗址发掘和考古发现,青浦区香花桥街道成村落于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据《禹贡》 、 《尔雅》等古籍记载,香花桥街道地域在上古时为九州的古扬州之域。西周时,按《史记·吴太伯世家》所记,约公元前12世纪,该镇域属吴。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春秋初,县境属吴国领地。

周敬王六年(前514年),置长水县,县境属之。

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用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今县境属其封地。

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年),春申君黄歇治理松江(吴淞江),导流入海,开港灌田。

秦(公元前221—前206年)秦始皇县统一全国后,属会稽郡由拳县。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汉时,县境初属荆国,后属吴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吴国孙权建造青龙战舰于县境东北之青龙镇。

大同元年(535年)析信义县置昆山县,县境属昆山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信义郡并入苏州,昆山县改入常熟县。至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复置昆山县,县境仍属昆山县。

长庆年间(821—824年)复建青龙寺塔。为本县最早的寺和塔。

天宝五年(746年)置青龙镇(今旧青浦镇)。

宋淳化二年(991年)青龙镇正式设官。

庆历元年(1041年)开顾会浦由青龙镇达吴淞江。

景定年间(1260—1264年)在金泽镇北栅建万安桥,为本县现存最早的拱形石桥。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上海县,县境东部属青浦县。

泰定元年至三年(1324—1326年)邑人任仁发浚淀山湖,浚治吴淞旧江大盈浦,并置赵浦、潘家族等石闸。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华亭县分出修竹、华亭两乡,上海县分出新江、北亭、海隅三乡,建置青浦县。县治设青龙镇。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连岁入犯沿海。四月,倭寇数百人,由上海陆道劫掠唐行镇(今青浦镇)和珠街阁(今朱家角镇)、沈巷、葑澳塘等地,并夺漕船载所掳获入海。三十五年五月,把总刘堂等大败倭寇于泖湖(河)、淀山,至此,县境倭寇之患遂平。

万历元年(1573年)复建青浦县。知县石继芳以旧县治青龙镇地处偏僻,迁治于唐行镇。翌年开始筑城墙,万历五年筑成。

万历六年(1578年)复将上海县新江、华亭县集贤(原名华亭)两乡未划尽之地域归入青浦县。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由卓钿修、王圻主纂的《青浦县志》8卷刊成。

康熙八年(1669年)魏球、诸嗣郢修纂《青浦县志》10卷刊成。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帝南巡,途经青龙镇,为青龙寺题“精严寿相”匾额,并赐寺名“吉云禅寺”。

雍正二年(1724年)分出县境东北之北亭、新江两乡,建置福泉县。乾隆八年(1743年)废撤。北亭、新江两乡仍归青浦县辖治。

乾隆十年(1745年)在今青浦镇城隍庙东建园林,

道光十五年(1835年)12月23日 江苏巡抚林则徐到青浦勘察水利。27日,勘察金山海塘后,复来青浦,曾登泖塔。

咸丰三年(1853年)9月5日(农历八月初三) 周立春与嘉定南翔镇徐耀的“罗汉党”联合,举行起义,占领嘉定县城。后又相继攻下上海、南汇、川沙、宝山等县城。

光绪十三年(1887年)基督教传入本县在今青浦镇建堂,定名为易容显光堂。

同治元年(1862年)5月12日 清兵及洋枪队联合进犯青浦城陷。

武昌起义消息传到本县,同盟会员许其荣约集同志会成员密谋响应。当夜10时,许其荣、沈葆均两人赴县署向知县蒋清瑞晓以大义,责令交出县印。翌晨,五城门悬白旗,宣告青浦光复。并成立临时民政部,以青浦军政部名义发布告示安民。纪年用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

中华民国(1931一1937年),属江苏省青浦县域第一、五、六区,设有5个乡,20个保。

抗战时期,( 1937一1945年),汪伪政权改设特别公署后,香花乡、七汇乡、堰西乡、杜村乡归第三区,青范乡归第一区。

中华民国(1945一1947年),七汇、香花两乡合并为汇花乡,其余3乡均并于别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浦区香花桥街道经历了12次较大的建制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底),全县建9个区,下设62个乡镇。袁家、杨元、七汇村为城厢区城北乡;香

花、李库、庞径、横径村为城厢区普光乡;奚阳、曹径、金星村为重固区章捻乡;渔民村为重固区封浦乡。属江苏省松江专署青浦县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一1956年),青浦县重划区乡。袁家、杨元村为青东区城北乡;香花、李库、七汇村为重固区普光乡;庞径、奚阳、曹径、金星村为重固区堰西乡;横径村为白鹤区杜村乡;渔民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8一1961年),为人民公社,香花桥地区属城厢、重固、白鹤三个公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8年)始,改隶为上海市青浦县管辖。(松江县同时划归上海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1963年,香花公社将原有的17个大队并成10个大队,水产队另外;南窑并人庞径、

径联并人曹径、西元、宋阳、果园并为杨元、王宅并人香花、朝阳并人曹径、星联并人金星、铁店并人七汇;袁家、李库、奚阳、横径基本按原有区域延续;水产大队从重固划人香花公社。

1980年,香花人民公社易名为香花桥人民公社。

1993年11月,“撤乡建镇”,香花桥乡易名为香花桥街道,并且实行镇管村体制。撤渔民村建立居委会,为香花桥居委会,集镇和渔民村非农人口为居委会居民。

1995年11月,杨元、袁家、七汇等3个村和香花桥建筑安装有限公司划人青浦工业园区。后1999年9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香花桥街道仍属上海市青浦区管辖。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