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黑斑蛙需要喂食药物防病吗?

核心提示养殖黑斑蛙需要喂食药物防病。黑斑蛙生活习性 1、黑斑蛙喜群居,常常几只或几十只栖息在一起。在繁殖季节,黑斑蛙成群聚集在稻田、池塘的静水中抱对、产卵。白天黑斑蛙常躲藏在沼泽、池塘、稻田等水域的杂草、水草中,黄昏后、夜间出来活动、捕食。2、

养殖黑斑蛙需要喂食药物防病。

黑斑蛙生活习性

1、黑斑蛙喜群居,常常几只或几十只栖息在一起。在繁殖季节,黑斑蛙成群聚集在稻田、池塘的静水中抱对、产卵。白天黑斑蛙常躲藏在沼泽、池塘、稻田等水域的杂草、水草中,黄昏后、夜间出来活动、捕食。

2、 一般11月开始冬眠,钻入向阳的坡地或离水域不远耐裂的砂质土壤中,深约10-17厘米,在东北寒冷地区黑斑蛙可钻入沙土中120-170厘米以下,次年3月中旬出蛰。

3、 蝌蚪期为杂食性,植物性、动物性食物都能摄食。蝌蚪孵出后,主要靠吸收卵黄囊营养维持生命,3-4天后开始摄食水中的单细胞藻类和浮游生物等食物。蝌蚪变态成幼蛙后,因为蛙眼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成体黑斑蛙只能捕食活动的食物。食物以节肢动物昆虫纲最多,如鞘翅目、双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鳞翅目等,还吞食少量的螺类、虾类及脊椎动物中的鲤科、鳅科小鱼及小蛙、小石龙子等。捕食时,黑斑蛙先蹲伏不动,发现捕食对象时,微调一下身体的方向,靠近捕食对象时迅猛地扑过去,将食物用舌卷入口中,整个吞咽进腹中。吞咽时眼睛收缩,帮助把食物压入腹中。

黑斑蛙

黑斑蛙诶无尾目、蛙科、蛙属的两栖动物。体长约70-80毫米,雄性略小,头长略大于头宽。吻钝圆而略尖,吻棱不显。眼间距很窄。前肢短,批端钝尖,后肢较短而肥硕,胫关节前达眼部,趾间几乎为全蹼。皮肤光滑,背面有一对背侧褶,两背侧褶间有4-6行不规则的短肤褶。背面为黄绿或深绿或带灰棕色,上面有不规则的数量不等的黑斑,四肢背面有黑色横斑,腹面皮肤光滑呈鱼白色。雄性有一对颈侧外声囊,第一指基部粗肥,上有细小的白疣,有雄性腺。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等地区。

黑斑蛙-形态?

黑斑蛙,蛙科、蛙属的1种。俗称“青蛙”,“田鸡”。体长约7~8厘米,雄者略小。头部略呈三角形,长略大于宽。口阔,吻钝圆,吻棱不显,口内锄骨齿2小

黑斑蛙团,左右不相遇;近吻端有小形鼻孔2个。眼大而凸出,眼间距窄,眼后方有圆形鼓膜,大而明显。体背面有1对较粗的背侧褶,2背侧褶间有4~6行不规则的短肤褶,若断若续,长短不一;背部基色为黄绿色或深绿色,或带灰棕色,具有不规则的黑斑,背中央常有一条宽窄不一的浅色纵脊线,由吻端直到肛口。腹面皮肤光滑,白色无斑。前肢短,指趾端钝尖,指长顺序3、1、2、4,指侧有窄的缘膜,关节下瘤明显;后肢较肥硕,胫跗关节前达眼部,趾间几为全蹼,第5趾外侧缘膜发达,外跖突小,内跖突窄长,有游离的刃状突出。雄蛙具颈侧外声囊;前肢第1指基部有粗肥的灰色婚垫,满布细小白疣。?

黑斑蛙-特征?黑斑蛙体长约70-80毫米,雄性略小,头长略大于头宽。吻钝圆而略尖,吻棱不显。眼间距很窄。前肢短,批端钝尖,后肢较短而肥硕,胫关节前达眼部,趾间几乎为全蹼。皮肤光滑,背面有一对背侧褶,两背侧褶间有4-6行不规则的短肤褶。背面为黄绿或深绿或带灰棕色,上面有不规则的数量不等的黑斑,四肢背面有黑色横斑,腹面皮肤光滑呈鱼白色。雄性有一对颈侧外声囊,第一指基部粗肥,上有细小的白疣,有雄性腺。?

黑斑蛙-习性?黑斑蛙黑斑蛙成蛙常栖息于稻田、池溏、湖泽、河滨、水沟内或水域附近的草丛中。一般11月开始冬眠,钻入向阳的坡地或离水域不远的田地,次年3月中旬出蛰,

4~7月为生殖季节,产卵的高潮在4月间。一般在降雨前后和黄昏时开始鸣叫,引诱雌蛙抱对产卵。卵多产于秧田、早稻田或其他静水域中,偶尔也在缓流水中产卵。每1卵块有卵2~3.5千粒,多浮于水面,卵径1.7~2.0毫米。蝌蚪体笨重,尾肌弱,尾鳍发达,尾末端尖圆,约经2个多月完成变态。黑斑蛙吞食大量昆虫,1昼夜捕虫可达70余只,是消灭田间害虫的有益动物。成体和卵多被用为教学和实验材料。据《本草纲目》记载,亦可作药用。

黑斑蛙-分布?黑斑蛙多栖于池溏、水沟或小河内。在中国,从华北北缘到华南北缘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最习见、数量很多,分布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山东、山西、河北、四川、贵州、福建、广东、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等地,日本、朝鲜、苏联(亚洲部分东部)也有分布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