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俗名蚂蟥,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中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泡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
目录
1.生活习性
2.形态特征
3.分布范围
4.养殖技术
5.经济价值
1.生活习性
生活在稻田、沟渠、浅水污秽坑塘等处,嗜吸人畜血液,行动非常敏捷,会波浪式游,也能作尺蠖式移行。每到春暖即行活跃,6~10月均为其产卵期,到冬季往往蛰伏在近岸湿泥中,不食不动,生存能力强。
生活习性:水蛭属冷血环节动物,在中国南北方均可生长繁殖,它主要生活在淡水中的水库、沟渠、水田、湖沼中,以有机质丰富的池塘或无污染的小河中最多。生长适温为10-40℃,北方地区低于3℃时在泥土中进入蛰伏冬眠期,次年3-4月份高于8℃左右出蜇活动。水蛭为杂食性动物,以吸食动物的血液或体液为主要生活方式,常以水中浮游生物、昆虫、软体动物为主饵,人工条件下以各种动物内脏、熟蛋黄、配合饲料、植物残渣,淡水螺贝类、杂鱼类、蚯蚓等作饵。
2.形态特征
体长稍扁,乍视之似圆柱形,体长约2~15厘米,宽约2毫米~1.5厘米。背面绿中带黑,有5条**纵线,腹面平坦,灰绿色,无杂色斑,整体环纹显著,体节由5环组成,每环宽度相似。眼10个,呈形排列,口内有3个半圆形的颚片围成一Y形,当吸着动物体时,用此颚片向皮肤钻进,体大型,体长60-120mm,宽13-14mm。背面暗绿色,有5条纵纹,吸取血液,由咽经食道而贮存于整个消化道和盲囊中。身体各节均有排泄孔,开口于腹侧。雌雄生殖孔相距4环,各开口于环与环之间。前吸盘较易见,后吸盘更显著,吸附力也强。
3.分布范围
中国大部地区的湖泊、池塘以及水田中均有生产。
主产于山东微山、东平、南阳湖等湖中,以微山湖产量最大,除供应本省外,并销售东北、河北、山西各地。江苏苏州市郊、吴县等地所产亦外销一部分。此外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陕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处亦产,均自产自销。
4.养殖技术
经验技巧
1.水蛭的选址建池技术:
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处建池。池四周埂高1.8米,水深1米,面积大小应根据饲养量而定。一般每亩水面可放养幼蛭6~10万条。池对角设进水口和排水口。为便于水蛭的栖息和产卵,池底可放些不规则的石块或树枝,水池之中应建高出水平面20厘米的土台5~8个,每个平台1平方米左右。池埂还要设防逃沟,用砖砌成,沟宽12厘米,高8厘米,下雨时用密网栏住或在沟内撒些石灰,可防逃逸。
2.投种放养
蚂蟥苗种的来源可以捕捉、购买或自繁。在开始养殖时,一般以天然捕捉为主,也可以向有关单位购买。中国传统作为药用的蚂蟥有三种:人工养殖以金钱蛭为好。金钱蛭体形大,产量高。金钱蛭即农村中俗称的牛蚂蟥。牧牛时常爬在牛身上吸血,捕捉作种时应注意鉴别。蚂蟥雌雄同体,每条蚂蟥都可产卵繁殖,于3月下旬至4月(长江流域,下同)产卵茧,卵茧产于泥土中,一般产卵茧1~4个,每个茧内幼蚂蟥数为13~35个,多数20个左右,每个蚂蟥一次可繁殖60~80条。幼蚂蟥于6月大量出现,生长迅速,在孵化后一个月内,平均增长20毫米以上,到9、10月间长得与成体难以区分。以早春放为宜。早春放养十月即可长成、加工出售。
3.水蛭的人工繁殖技术
⑴、繁殖池的建造:池面积宜为30平方米左右,宜建成5米5米或6米6米的正方形,池四周靠池壁设1~1.5米的平台,中间为水面,水深50厘米,平台高出水面2厘米,平台面保持湿润。做平台的土应为高含腐殖质的疏松沙质土壤,便于蚂蟥打洞,切忌用黄粘土,齐平台面应设溢水口,防止下雨水淹没砰台造成繁殖失败。一般分为小型养殖池与大型养殖池两种:
①小型养殖池的建造一般修建宽3米,深1米的池沟,长度不限。也可建若干小池共硬,池埂宽40厘米,每一池内设出、入水口。池中间必须有50—100厘米宽的产卵平台,平台与水面在一个水平面上,平台上面堆放一层20厘米厚的腐殖土壤。作为水蛭产卵繁殖的场所。水位50—60厘米为宜。
②大型养殖池的建造大型养殖池的建造一般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情况而建成不同的规格的池子。如果水源不方便,还可以在池的底部铺上一层塑料薄膜。池底应放入适量的河泥,以增加水的有机质含量。水中栽植一些水草,可以净化水质,增加水中含氧量。池岸上最好再埋上一圈尼龙网纱(高0.5—0.6米),用以阻挡蛙、蛇等天敌进入养殖池。为了防止夏季水温过高、光线太强,可在池的岸上栽培垂柳等树木遮阳。
⑵种蛭的选择:用于作种繁殖和种玛蟥,年龄应在2年以上,体重30克左右,体质健壮,活泼好动,用手触之即迅速缩为一团。这样的蚂蟥怀卵量多,孵化率高,种蚂蟥的投放量按池中平台陆地面积计算,一般每平方米放1.5千克左右。种蚂蟥入池后要保持水质肥厚,要有充足的浮游生物和螺狮供其取食。
⑶繁殖: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蚂蟥产卵茧的时间从5月初开始,持续到6月中旬(随个体差异而不同),5月中旬为其繁殖高峰期。产卵茧期应保持安静,避免在岸边走动震动,否则,正在产卵茧的蚂蟥会受惊而逃走,造成空茧。
⑷孵化管理:蚂蟥产卵茧后即可收取捕捉另池饲养或加工,繁殖池兼作孵化池,卵茧让其在穴道中自然孵化,卵茧产出后约11~15日孵出幼蛭。刚孵出的幼蛭体形很象成体,呈软木**,体背部的两侧各排列着7条紫灰色的细纵纹。随着幼蛭的生长,纵纹间的色泽逐渐变化,形成5条由两种斑纹相间组成的纵纹而变化成成体的色纹。在孵化阶段,应尽量避免在平台上走动,以免踩破卵茧。平台面要保持湿润,可覆盖一层水草,若碰到下雨天气要疏通溢水口,水面不能没过平台,保持差距3厘米左右。把繁殖后的种蚂蟥捞出后,即可投放幼嫩的蚌类和螺狮供幼蚂蟥取食,幼蚂蟥孵出后两,三天内主要靠卵黄维持生活,三天后即可采食。初孵出的幼蛭主要取食蚌、螺狮的血液和汁液,在一个蚌的体内,会钻入数10~100条幼蚂蟥,随着幼体的长大,它们会吞食蚌、螺狮的整个软体部分,幼蚂蟥生长迅速,半个月后,平均增长达15毫米以上,即可转入大池中饲养成成蚂蟥。
4.水蛭饲养技术
蚂蟥生命力强,粗生易长,极易管理。主要管理是投饵和调节水质。
⑴投饵:金钱蛭主要取食螺类、蚯蚓等无脊椎动物及哺乳动物的血液,人工饵养天然饲料以来源广泛的螺蛳为主,辅以蚯蚓、昆虫的幼虫等,人工饲料主要是各种动物血。螺蛳可以一次性投放,即在养殖池内放养一定数量的螺蛳(每亩25千克左右),让其自然繁殖,供蚂蟥自由取食。投放螺蛳不宜过多,以免与蚂蟥争夺空间,动物血每星期喂一次,对蚂蟥的迅速生长有显著的作用。把猪、牛、羊等动物鲜血凝块放入池中,每隔5米左右一块,蚂蟥嗅到腥味后很快就会聚拢来,吸饱后自行散去。要及时清除凝血残渣,以免污染水质。
⑵调节水质:蚂蟥对环境和水质要求不严。水温宜保持15~30℃以下便停止摄食,过高也影响生长,在污秽水中亦能生长。但人工养殖密度高,水质保持清洁为好,要保证一定的溶氧量。7~8月水温高,要注意适当换水。
⑶越冬管理:要保证种蚂蟥安全越冬。入冬后,气温降到10℃以下,蚂蟥停止摄食,钻入土中或树叶下冬眠,早春放养的蚂蟥一般都已长成成体,可加工出售。捕捞时,先将水排完,然后用网捞起,选个体大、生长健壮的留种,每亩应留种15~20千克,集中投入育种池中越冬。可以排水越冬。排水后,可在池面上加盖稻草或木杆以防冻并保持泥土湿润。也可以带冰越冬,要将池水适当加深,以防止完全结冰。
5.经济价值
采制
夏、秋捕捉。捕得后洗净,先用石灰或酒闷死,然后晒干或焙干。日本医蛭通常用线穿于体的中段,挂起晒干;茶色蛭除用线穿起外,并将体的一端拉长,做成狭窄的条状。由于加工后外形不同,药材中以日本医蛭的干燥品称为"水蛭",以宽体金线蛭的干燥品称为宽水蛭,以茶色蛭的干燥品称为长条水蛭。
1.宽水蛭:以夏秋二季为盛产期,湖泊中产者体大,水田里产者体小,捞出后置阳光下晒干,或放在锅内焙干。
2.长条水蛭:采收方法同上,惟捞出后用线穿起,体的一端拉长,挂在阳光处晒干。
3.水蛭:采收期同蚂蟥,捞出后用线穿起,穿时常从体的中段穿上,持于阳光处晒干。
注意:真正的药用水蛭是小长而黄,挑之易断者,勿误用泥蛭头园身阔,服之令人眼中生烟,渐至枯损。用水蛭须曝干,用猪油熬黑,令研极细,倘灸不透虽为末,经年得水犹活,人腹尚能复生。凡用须预先熬黑,以少许置水中七天内不活者,方可用之。
古代医书中记载有利用蚂蟥治疗多种疾病,谓其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消积聚。医圣张仲景用其祛邪扶正,
治疗瘀血、水结之症,显示了其独特的疗效。
后世张锡纯赞此药:存瘀血而不伤新血,纯系水之精华生成,于气分丝毫无损,而血瘀默然于无形,真良药也。
公元1500年前,埃及人首创医蛭放血疗法,到上世纪初,欧洲人更迷信医蛭能吮去人体内的病血,不论头痛脑热概用医蛭进行吮血治疗。后来随着医学的发展,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治疗方法才逐渐被放弃了。医蛭在医学上的新用途正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
整形外科医生利用医蛭消除手术后血管闭塞区的瘀血,减少坏死发生,从而提高了组织移植和乳房形成等手术的成功率。医生在再植或移植手指、脚指、耳朵、鼻子时,利用医蛭吸血,可使静脉血管通畅,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这是由于医蛭吸血时其唾液腺分泌抗凝剂水蛭素,以及扩张血管的类组胺物质。1987年,中国科学院水生动物研究所水蛭课题组与湖北医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协作,在中国首先应用医蛭治疗断指再植术后瘀血,成功数例,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好评。
医蛭唾液中含有的多种活性物质正受到各国科学家的广泛重视,已成为资源动物利用的一个热门话题。1984年美国水蛭专家索耶博士在英国威尔士斯西创立了世界第一家水蛭养殖场兼生化药物公司,该公司生产的水蛭素和透明质酸酶已销往欧美各国及日本,并且也出售了数万条活的医用水蛭。
在美国的查尔斯顿建成了另一家医用水蛭养殖场;法国和德国已将合成水蛭素的基因转移到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并利用遗传工程的方法生产廉价的水蛭素。可见水蛭素的需要和生产正在扩大。
水蛭素是由65个氨基酸组成的低分子量(7000)多肽,其中谷氨酰胺和天门冬酰胺的含量较高,而等电点较低(3.8~4.0),在室温下长期稳定。水蛭素是已知最有效的天然抗凝剂,其作用优于肝素,具有抗凝血、溶解血栓的作用,即中医所说的活血化瘀作用。因此,在处理诸如败血休克,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梗塞、心血管病、高血压、眼科以及多种缺少抗凝血酶的疾病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
呵呵 楼主您好 我非店家 近年来水蛭市场前景很不错 这是我查到的一些信息 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 动物类中药材水蛭俗称蚂蟥,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不被药界重视、药市上走势平平的品种。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跃出谷低、登上高峰,为众商所关注,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其地位更加显赫,成为药市亮点品种。有关专家认为,水蛭将成为今年乃至今后几年中药材市场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调查资料显示:由于水蛭资源的严重短缺,价格从1990~2004年持续走高,热销不衰。从1990年的20~30元(千克价,全国平均价,下同),到2000年的150~160元,再到今年5月的185~200元(有些药市已突破200元大关,直逼250元高位),14年间价格上涨了10倍左右。从水蛭14年走过的轨迹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资源(产量)的短缺与价格的涨跌成反比,这应该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普遍规律。我国水蛭市场供给量从1990年至今连续14年下降,而此间市场需求却连年增长,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导致水蛭价格呈逐年上升之势。
一、用途拓宽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水蛭的涎液中有一种抗血凝物质,称为水蛭素,此外还含有肝素、抗血栓素等,对治疗中风、闭经、心绞痛、无名肿痛、颈淋巴结核等疾病有明显疗效;水蛭素能使移植手术后静脉血管保持畅通。水蛭的药用价值在国内外医学领域受到高度重视,据有关媒体报道,欧洲每年饲养100多万条医蛭用于外科手术治疗,现已有多家养殖水蛭的专门公司;从1988年至今,日本、俄罗斯等国每年都从我国大量进口水蛭,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近几年来,我国已批准以水蛭为主要原料研制开发并用于临床和配制生产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药物约有几十种,其中仅中药、特药、新药就有十几种,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黑龙江、吉林、广东、香港等地中药制药厂大量使用水蛭生产的“欣复康溶栓胶囊”、“速溶治栓汤”、“活血通脉胶囊”、“逐瘀活血胶囊”、“韩氏瘫速康”等,用于临床,效果显著。据悉,近3年以水蛭为主要原料生产用于治疗心脑血管、抗癌的几种中西新药获批准陆续上市。
二、资源枯竭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野生水蛭资源主要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河南等地,而产量较高的当属江苏、安徽、浙江、湖北、山东5省。早年,我国药用水蛭及出口水蛭多以野生资源为主,但从20世纪90年代始,野生资源开始呈逐年下滑之势。为弥补供不应求,国家有关部门曾把水蛭人工养殖做为一个扶贫项目推广,但由于人工养殖时间短、规模小、技术差、产量低,产不足需,而市场需求却连年增长,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调查显示,我国野生水蛭逐年递减原因如下:
1.资源有限。我国野生水蛭虽然各地都有,但最适宜生长区域应在北纬32°~38°之间,除主产区有一定规模产量外,其它地区产量寥寥无几,很难向市场提供大宗商品蛭。
2.过度捕捉。由于水蛭价格连年上涨,捕捞水蛭的收益较种田、打鱼高出几倍、几十倍,在利益的驱动下,无论是主产区,还是次产区的渔民、农民以及下岗职工,大捕大捞,不但捕捉成蛭,就连幼蛭也不放过,使野生资源大伤元气,产量几近枯竭。
3.环境恶化。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因为水蛭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生存的水域越来越窄小,导致产量大幅下滑。其主要原因是主产区内的一些化工厂、造纸厂等大量排放的污水不但水质浑浊,还有酸碱、重金属等有害成分,导致水蛭大量死亡,甚至濒临灭绝;农民种田所施的化肥、农药不时地流向水蛭的产区,造成水蛭产量逐年下降;水蛭生存的湿地、沼泽、水塘、浅湖等地方大部分被开发为耕地或用于养殖海鲜产品,导致水蛭无生存之地。此外,主产区遭受多种自然灾害,也是水蛭资源枯竭的原因。
由于水蛭资源连年下降,濒于灭绝,导致产量逐年下滑,社会存量连年缩减。有资料显示:1990~2003年主产区水蛭产量估算分别为1990年的200~220吨、1995年160~170吨、1998年130~150吨、1999~2000年60~70吨、2001年40~50吨、2002~2003年30~40吨。其中仅一个主产区的微山湖以产量高、质量优而闻名全国,其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60%~80%。1997年的年产量约100吨,但到2001年产量则下降至不足50吨。资源短缺的状况可见一斑。
三、需求猛增
1989年之前,国内外医药界对水蛭的医药用途及其价值认识不足,国内只在中药界少量使用,尚无出口。因此,国内需求量不超过20吨,而年产量却多达200吨以上,市场供大于求,用户无危机感。1989年后,国内外医药界对水蛭药用价值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药用范围拓宽,并从水蛭中提取水蛭素、肝素、抗血栓素,用于生产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中西药、新药、特药等,因此所需水蛭量逐年上升;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心脑血管病人增多,需求日益突出。近些年,水蛭的用途已由单一的中医药、西医药行业,拓宽至美容和保健行业方面,其用量也在逐年增加。国家有关部门权威资料说明,水蛭已成为中西药工业不可缺少的原料,国内中成药市场需求从1990年至今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其中北京、上海、石家庄、西安、宛西、长治、敦化、忻州、新乡、哈尔滨等十多家中药制药集团(厂)2001~2003年每年需求量就高达250吨以上;国内生产美容、保健品需求量在50吨左右;中药饮片需求也在几十吨;中药提炼厂提炼水蛭素年需求已超过200吨;港、澳、台市场每年也频频向内地要货,且数量较大,内地早已无大货可供。国内市场2001~2003年水蛭的需求量总计已达450~500吨左右。同时国际市场中的欧美、东南亚及日本、韩国、俄罗斯等许多国家每年也大量从我国进口水蛭,年需100吨左右。以水蛭市场年总需求量600~700吨计,产量以2001~2003年的50吨计,缺口应在550~650吨左右。缺口之大已列中药材之前列。
水蛭资源的缺口已严重制约我国制药工业的迅速发展和新药、特药的科研开发,一些中成药制药企业因原料短缺,不得不停产或半停产,导致效益下降;我国水蛭出口因无货可供,极大地影响出口创汇。据悉,此种状况已引起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水蛭资源并扩大人工养殖规模。此举将解决资源灭绝和市场短缺的矛盾。
四、后市预测
据水蛭主产区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等地的几位收购商介绍,今年虽无大的自然灾害,但由于水蛭生存的自然环境继续恶化,产量基本与上年持平,有些产区略高于上年,但增幅较小。资深人士估算,今年春季水蛭总产约在25~35吨左右,加上人工养殖,总产也不过40吨上下。调查显示,目前药市库存已基本消化殆尽,好货、大货、批量难求,只有零星交易。虽然春产水蛭开始上市,但收购量极少。药商们介绍说,很多大型制药厂派人住在水蛭产区,并出高价收购,有多少收多少,农民就地出售,送到药市上的很少。他们一致认为今年水蛭市场价格将居高不下,又是一个“高价年”。
综上所述,水蛭市场供应量短缺已成定居,而且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上升,短缺更加严重,其态势短期难以改变。“物以稀为贵”,水蛭价格在目前的高价位上将持续上涨,而且上升空间较大。专家预测,秋季产新如无较大增产,水蛭价格将攀升至200~250元左右,有望突破250元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