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是中国传统食物。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饺子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
扩展资料:
饺子的发展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如今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又称“偃月形馄饨”。长安地区有民间传说说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发明了饺子。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追忆北宋汴京的繁盛,其卷二曾提到市场上有“水晶角儿”“煎角子”,此外,还有“驼峰角子”。
宋四水潜夫周密辑《武林旧事》卷六提到,临安的市场上有“市罗角儿”“诸色角儿”。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南宋时叫做“燥肉双下角子”。
饺子在宋代的时候,传入蒙古。饺子传到了蒙古,饺子在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匾食”。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扁食也传到了世界各地。出现了俄罗斯饺子、哈萨克斯坦饺子、朝鲜饺子等多个变种。
百度百科-饺子
饺子起源于春秋时期,虽然在古代有很多其它的叫法,比如“扁食”、“角儿”等等,但现在在汉语里统一成为了“饺子”。我们最常吃的就是水饺了,在我国有大年三十吃饺子的习俗。其原因是因为古时候的人们认为,在除夕的交子时分,人吃了饺子会通身添力。
然后,男女老幼齐鸣鞭炮,帮助天神除掉厉鬼,再虔诚地贴上新的灶王爷画像,并在财神爷和灶王爷的画像前供奉上以饺子为主的美食,取意来年平安吉祥财源滚滚之意。饺子音谐交子,所以慢慢传承后,就有了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夜,吃饺子的习俗。
日本人的饺子皮薄,里面的饺子馅用姜汁腌制,更是放了很多葱。并且日本人吃饺子的方式,也让很多中国吃货直呼受不了,因为日本人是把饺子当菜吃!!!?没错,日本人吃饺子是用来当菜的,是一种下饭的食物,所以味道比较重。而中国人吃饺子一直是当作主食填肚子的,这就导致不少中国人去日本旅游时点上一份“烧饺子”,结果被人围观的事情。毕竟谁也没想到饺子还能做菜。
日本人配米饭,一般都喜欢吃煎炸烹制的食物(比如炸猪排,炸天妇罗),日本人见到煎饺,以为这就是饺子的正确吃法,就把煎饺流传了下来。而这个煎饺,地位甚至和炸猪排差不多了,在我们这是以主食存在的饺子,在日本变成了配菜一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