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格街凶杀案-爱伦坡

核心提示越是复杂和有价值的事实真相,越是浅显易见的。 《惊吓馆事件》中提到了《莫格街凶杀案》,于是找到这本书将这个案子看完。新世界出版社的版本,包含莫格街凶杀案、莉姬亚、失窃的信函、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莫蕾拉5个独立的短篇悬疑故事。这是豆瓣上给

越是复杂和有价值的事实真相,越是浅显易见的。

《惊吓馆事件》中提到了《莫格街凶杀案》,于是找到这本书将这个案子看完。新世界出版社的版本,包含莫格街凶杀案、莉姬亚、失窃的信函、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莫蕾拉5个独立的短篇悬疑故事。这是豆瓣上给的简介,看完电子书后严重怀疑编辑审核时一定脑抽了,明明还有第六章《梅茨格斯坦》,却和《莫蕾拉》并在一起。

爱伦坡毕竟是开创了推理小说的大佬,这也造成了他的小说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分类指向性。书中只有《莫格街凶杀案》和《失窃的信函》算是推理小说。另外几则故事则更偏向于惊悚小说。

《莫格街凶杀案》一般被公认为全世界最早出现的推理小说,也开启了密室杀人的道路,故事中的法国侦探杜宾和助手的组合也成为往后部分推理小说中的主角的重要参考。仅就在推理界的地位,也值得好好看完这个故事。案子本身并不惊喜,毕竟动物犯罪的真相在后来的小说创作中也出现了无数次。只是在看到各个国家的证人在提供证词时,推测凶手的国籍的行为,和公务员考试中行测的逻辑分析题不能说毫无关系,简直是一模一样。证词多到我懒得仔细论证其中的矛盾,直接联想到了《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所有人证人都是凶手的设定,会不会证人们各自阐述毫无关联的证词是因为所有人都是凶手。

《莫蕾拉》和《莉姬亚》让我觉得内核有些相似,欧美风的人鬼情缘。和一个人产生了羁绊,就要做好为她流泪的准备。莫蕾拉和女儿长得几乎一模一样;莉姬亚的死而复生,以及附身到崔凡恩身上。都让我想到了《暗黑馆事件》中“达莉亚 ”的不死之身和母女间的样貌几近一模一样,引得蒲登玄遥在情感上也是神经质爆棚。绫辻行人在创作时也免不了受到先辈的影响。苯基乙胺的浓度高峰一般可持续六个月到四年,这就是一次恋爱的时间。因此人本身并不是长情的生物,至死不渝的爱情违背天性,所以,当我们想放弃爱情时,这就可以成为借口。但是也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如果那个人是你,还是宁愿让心炸成了烟花,用一生去打扫灰炉。

《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可能也是最早把人砌在墙里的设定。对比现在市面上的惊悚小说,已看起来不新鲜了。故事中能够引起我注意的也仅仅只有两点:一、福杜纳托多次侮辱蒙特瑞索,引起蒙特瑞索的报复,最终被害。纵使不能兼济天下,也万万不要折辱他人,你永远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睚眦必报的人。尤其是蒙特瑞索家族族徽上“有仇必报”的铭文和尸骨累累的累累,可以想象得罪了蒙特瑞索家族的人多半都突然消失在了世上。可以想象这是多么让人恐怖的一个家族。现实中我们应该不会这么倒霉遇到如此阴狠的人,但是这也不是我们可以看轻他人的理由,比如软弱温和的唐三藏,明明是看上去谁都可以欺负的老实人,可是我们不知道谁在他背后撑腰。当老实人真正发怒时,可能连跪下道歉的机会都没有。二、福杜纳托被引诱的原因在于自己对葡萄酒的自信和痴迷。在正常生活中,这事实上也不是什么大事,每个人总有一点兴趣爱好,只是记住不要让人利用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使得兴趣爱好成了伤害自己的起因。

哥特推理大师爱伦·坡的社会思考

职业:作家

国籍:美国人

为什么出名:被认为是美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以其神秘和恐怖的故事而闻名,坡是美国最早的短篇小说实践者之一,被普遍认为是侦探小说流派的发明者。他还被认为对新兴的科幻小说类型做出了贡献,是第一位试图通过独自写作谋生的美国著名作家,导致了经济困难的生活和职业生涯。

出生于1809年1月19日出生地: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美国星号:摩羯座

去世:1849年10月7日(40岁)

结婚生活1836-05-16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26岁)嫁给他13岁的表妹弗吉尼亚·克莱姆埃德加·爱伦·坡生活中的事件1831-03-06埃德加·爱伦·坡从西点军校退学1841-04-14发表第一篇侦探小说,埃德加·爱伦·坡的《停尸房里的谋杀》(1841年4月)1845-01-29埃德加·爱伦·坡的诗《乌鸦》首次出版(纽约)1849-10-03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一个阴沟里被发现神志不清,当时情况很神秘;这是他死前最后一次在公共场合露面。在Facebook上分享在Twitter上分享著名作家艾米·波勒贝蒂·弗里丹比尔·詹姆斯杰克·柯比雪莉·杰克逊威廉·萨菲尔

十九世纪美国哥特小说的流行

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主人公,作案手法诡谲的密室凶杀案,直触人心阴暗面的扭曲想象……无论是鲁迅的《狂人日记》,还是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亦或是如今吸引大批读者的悬疑作家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爱伦坡哥特风格小说的影响。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这位被劳伦斯在《美国古典文学研究》中评价为“ 一位深入人类灵魂洞窟的地道冒险家 ”的创作奇才,将美国短篇哥特小说推向巅峰状态,为西方文学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哥特”一词原指古欧洲的一个蛮族,因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学界讽尖形拱棱状建筑时被引用,从而成为“野蛮、怪诞”的代名词,文学意义的哥特式类同建筑意义哥特式,都含有直指黑暗与诡异的色彩。起源于十七世纪英国的早期哥特风格文学为哥特文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模版,即在怪诞惊悚的场景设计中,恶棍英雄式人物演绎一系列复仇事件,这为后期美国哥特作品的本土化与再创作提供了灵感土壤。1764年,美国作家贺拉斯·瓦尔蒲尔出版小说《奥特朗托城堡》,并在第二版书名旁增加副标题“一个哥特故事”确定哥特文学的命名,哥特小说作为世界边缘性文学种类之一,在美国城市高速发展时期,迅速得到读者的热情响应,并同样达到一个极速发展。

充满惊悚意味的哥特小说为何会拥有如此高的影响力?英国著名美学家博克在讨论美时,为“恐怖”与“美”的关系做出影射,他认为 人类最强烈的感情是恐惧,将恐惧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可达到壮美之美。 由此可观,哥特小说在十九世纪美国的流行甚至如今中国推理剧或悬疑文学的大热,都可归其原因有二, 一是美学涵义中恐惧情绪对人类美感体验的震撼作用,二是时代涵义中城市发展所酝酿的人文焦虑与道德反思。 因此,美国著名哥特作家爱伦坡的哥特风格小说,除了刺激的情节之外,更有美学与社会含义融入其中。

爱伦·坡与哥特小说创作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诗人、短篇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亦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其作品尤以风格诡异、精神错乱的惊悚小说与悬念迭起、逻辑缜密的推理小说为名,被认为是推理小说的创始人与科幻小说的催生者。由于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多沉郁迷离,充满哥特小说的怪诞风格,又能够突破哥特小说“恶棍英雄主义”的狭隘,因此可以认为,爱伦坡开创了哥特文学在美国发展的新阶段。

主人公形象平凡化、人称视角多元化、剧情结构严谨化、关注方向社会化是爱伦坡对传统哥特文学的四大突破。 前两点多见于爱伦坡惊悚小说,即在爱伦坡哥特惊悚小说中,行使复仇行动的主人公已不再是英雄人物,而是平凡之人,如《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泄密的心》等短篇惊悚小说的主人公均是无特定英雄背景的普通复仇者,增加了作品真实感;人称视角多元化突出表现在爱伦坡叙事时第一人称内外视角的转换,即一篇小说兼有内视角的现在进行时叙述与外视角描写下的回忆性内容叙述。剧情结构与社会关注更多在爱伦坡的推理小说里体现,如《金甲虫》密码解码破案、《莫格街凶杀案》密室破案、《被窃的信件》的“障眼法”模式,以及推理小说常见的报纸报道情况情节等,无一不体现爱伦坡对社会状况的反思与个人书写逻辑的重视。

爱伦坡对传统哥特文学的四点突破强化了哥特小说创作的深度与广度,除此之外,文学研究者们甚至认为爱伦坡哥特风格创作还涉足心理学、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等现代主义领域,这使坡之后的哥特作家深受其影响,哥特小说不再局囿于单纯封闭的恐怖氛围制造,心理探究、逻辑推理、社会反思等逐渐成为哥特倾向文学作品的重要关注点。

惊悚小说:心理疾病与灾难危机

“如果在我的作品中恐怖一直是主题,那我坚持认为那种恐怖不是日耳曼式的,而是心灵式的。” 爱伦坡曾对自己的惊悚类小说作出“心灵恐怖”的定义。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尚未诞生的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爱伦坡的惊悚小说就已经具有前瞻性地以第一人称暴露了压抑与抵抗影响下的精神分裂者状态。《泄密的心》、《黑猫》、《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等短篇哥特小说中,爱伦坡以“我”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行倾诉,让读者拥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封闭地感受到精神分裂者的妄想情境——对他人眼神的恐惧,被迫害妄想所引起的攻击行为等,看似合乎逻辑却暗藏心理扭曲的诡计。

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就是鲁迅对此类心理疾病诡计叙述法的沿袭——借“狂人”之语,徘徊于吃人与被人吃、窥视与被窥视、他者对自己的特殊行为等妄想中营造恐怖氛围,从而影射社会状态。鲁迅晚年的谈话与书信也曾提到爱伦坡对其创作的影响,对比《狂人日记》与《黑猫》、《泄密的心》的主人公心理状态,不难看出他们具有完全相同的妄想型精神分裂人格特征,而且《狂人日记》更具有明确的社会指向性,把心理内部的恐惧感上升至社会批判。

与内部心理疾病相对的是外部灾难危机,爱伦坡《陷阱与钟摆》、《大漩涡历险记》、《红死魔的面具》等短篇哥特惊悚小说营造的是外部灾难带来的焦虑,如《陷阱与钟摆》的异教徒迫害恐惧、《大漩涡历险记》的自然环境恐惧、《红死魔的面具》的疾病瘟疫恐惧,均运用怪诞夸张的笔法,以某一项灾难为切入点,设立层层悬念兼以象征手法渲染恐怖氛围,放大人类生存的不安,触发绝望感,再由此让读者对生存状况及异化的自我进行反思。被《时代》杂志誉为二十世纪最杰出作家之一的英国女作家安吉拉·卡特曾撰哥特小说《埃德加·爱伦·坡的私室》,即用类似外部悲剧事件的描写解读了爱伦坡的“惊悚人生”。

推理小说:社会观察与逻辑强调

十九世纪上半叶是美国的城市大发展时期,也是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动荡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剧、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各国移民迁入美国、南北方政治和经济矛盾日益加剧,诸如此类的社会碰撞使人们的思想与精神状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时尚与物质的追求与高犯罪率共同构成了当时美国的城市状态,爱伦坡的推理小说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孕育而生。《莫格街凶杀案》、《玛丽罗杰奇案》、《金甲虫》、《失窃的信》四篇被公认为是爱伦坡哥特推理小说的典型代表,悬念、言情、凶杀等哥特小说情节在思维缜密的推理叙述里更彰显其魅力。

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把侦探小说的发展归因为十九世纪初市民对都市生活的不安与威胁,从而“在侦探小说中寻找避难所”;德国哲学家阿多诺同样为推理小说这类具有商业属性的文学进行生产解读,他认为推理小说的出现是对充满逻辑规律的社会工业化在文学方面的体现。因此,城市化与工业化影响下诞生的爱伦坡推理小说,相当程度地反映了当时代的社会现状,《玛丽罗杰奇案》等作品的来源甚至也来自于当时报纸所刊登的凶杀案报道。

爱伦坡开启了真正意义的推理小说,他颠覆以往追捕凶手的冒险小说,把逻辑推理带入推理小说创作之中。 密室作案、密码破译、心理分析等主要剧情推进手段均着重强调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使唯美主义偏重“美”的叙述转换到偏重“思维”的探索。 近观如今流行于世的侦探推理作品,大多可溯寻爱伦坡哥特推理风格的影子,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里可以通过他人外貌推理职业的福尔摩斯与爱伦坡笔下通过他人表情作推理的杜宾相似,以及爱伦坡笔下侦探杜宾的助手负责充当情节叙述者与《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华生医生相似,由此,现今常见的各类推理手段在爱伦坡哥特小说中找到原型亦不足为奇了。

“作品的神秘、荒诞和疯狂只是外部的,而其内部一切都是理智的和严肃的。” 爱伦坡在他的哥特小说中创造了极具吸引力的悬念、营造出诡谲暗黑的惊悚氛围,但其内质却充满一个时代的焦虑与时代背景下对自我的关注,所以才能够历久弥新并开启一个哥特创作的新时代。因此,阅读爱伦坡,除了关注满足猎奇心理的表层笔法之外,我们应该更深一步地探究哥特风格文学背后所暗含的社会指向、美学思考与真正的理智严肃态度。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