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海岸线长325公里,蜿蜓曲折,形成了79个大小岛屿,岛岸线长196公里。沿海有可供海水养殖的滩土20多万亩。境内有大小河流31条,总长7397公里。有水库和山塘3047个,总库容21亿多立方米,还有河涌、池塘等。
——潮汕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水温较高,有利于海洋及淡水水域中水生生物的生长,水产资源丰富,已知海区有鱼类471种,暇蟹类17种,贝类30多种,藻类近20种,淡水水域中有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40多种。
甲鱼、桑田膏蟹、篾蟹、扇贝、大蚝、大澳珠蚶、赤砂蚶、薄壳、花蛤、红内、乌鱼、乌耳鳗、卢鳗、草鱼、松鱼、鳞鱼、鲶鱼、斑鱼、鲤姑、龙箭、土虱、土溜、鲨鱼、金龙鱼、黄雀鱼、巴浪鱼、鹿仔鱼、鞋底鱼、银鱼、龙虾、虾婆、虾姑、响螺、鲤鱼、澎菜。
--------------------------------------------------------------------------------
桑田膏蟹
甲壳类海产品。学名锯绿青蟹,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网,蝤蛑科。
桑田膏蟹(又称桑田赤蟹)产于潮阳市的河溪镇桑田乡。
青蟹全身有甲壳,眼有柄,足5对,前面1对长成钳状,叫“螯”,后4对为步足,第4对步足的前节和指节扁平,呈桨状。腹部分节,俗称“脐”,以圆脐或尖脐分雌雄。桑田人善于捕捞和养殖膏蟹。蟹池筑于榕江出海口附近,水温盐度适中,潮流畅通,水质优良,饵料丰富,适宜膏蟹的生长。将从海中捕到的青蟹,进行挑选分级,把已交配后卵巢渐趋发育成熟、体重约200克以上的雌蟹作苗种,投入蟹池养殖,经20天左右精心饲养管理,便长成膏蟹,这时蟹膏(卵巢)已扩大充满甲壳边缘,蟹背呈赤褐色,每只体重在500克左右,便可收获上市。
桑田膏蟹以膏红肉肥、味香清甜、富含蛋白质驰名。
--------------------------------------------------------------------------------
篾 蟹
淡水和咸淡水产蟹类。即溪蟹,旧称石蟹。甲壳网,十足目,溪蟹科。栖息溪流旁或溪中石块下。近似种类繁多,中国已发现的约有50多种。
潮汕常见品种为细齿溪蟹和锯齿溪蟹,个体较小,头胸甲背面稍隆起,额部后方有一对隆块,其前面有皱纹或颗粒,腿窝后方下凹,隆线清晰,前侧缘有小锯齿。潮阳市的海门港、澄海市的莱芜湾、饶平县的黄冈河口等咸淡水区常有发现。尤于暴雨过后为多,渔民在近海时有捕获。
篾蟹经盐渍,加入酱油、辣椒、蒜头和味精调味,便可食用,为潮汕人喜爱的佐膳佳品。但篾蟹是人类肺吸虫的中间宿主,为保障身体健康,食用时最好是煮熟再吃。
--------------------------------------------------------------------------------
扇 贝
海产双壳贝类。属瓣鳃网,扇贝科。因双壳表面有放射肋成扇状而得名。汕头沿海分布的常见品种为华贵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壳近圆形,左壳较凸,右壳较平,壳色有红、橙、紫等多色。壳表面有等粗的放射肋,肋上有小节;铰合线处有略呈三角形耳,前耳比后耳大。内韧带发达,足丝孔明显,具细栉齿。壳内面有与壳面相对应的肋和沟,铰合线平直。生长于低潮线附近至300米水深的海底,以足丝附着于水流通畅的岩石或珊瑚礁及石砾沙质海域。汕头底层拖网作业有捕获,但数量少。扇贝是国内外主要高档养殖品种,现国内作为养殖对象的种类有: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日本日月贝和从国外引进的海湾扇贝、虾夷扇贝等。
扇贝的闭壳肌发达,干制的闭壳肌称“干贝”,珍贵的海产品,经济价值高。其壳可作为贝雕工艺品。
--------------------------------------------------------------------------------
大 蚝
贝壳类海产品。又称水生,学名牡蛎,属板鳃网,牡蛎棵。种类繁多,中国已发现的约20种。
潮汕沿海养殖的品种有近江牡蛎、长牡蛎和褶牡蛎等3种。是高蛋白、多营养素的活海鲜,有
“海底牛奶”之雅称。养殖大蚝通常是:于每年立夏至小满和立秋季节前后,在海滩上均匀有序投
放一列列石头作为附着器,涨潮时蚝苗随水而来,附着于石头上而孳生;潮落潮涨,露而复浸,其
间须经常巡视,整理蚝石,清除敌害,至秋冬季节进行收获。
--------------------------------------------------------------------------------
大澳珠蚶
贝壳类海产品,学名泥蚶,属瓣鳃网、蚶科。肉供食用,味美可口。壳可作药用,有“消血块、化疾积”功效,也可烧制贝灰,或作陶瓷工业原料。潮汕泥蚶佳品除赤砂蚶外,便是大澳珠蚶。大澳人的祖先来自盛产泥蚶之乡的福建莆田,世代养蚶,经验丰富。所养泥蚶,粒小而圆,壳色红赤,肉味鲜美,自清代上海辟为商埠以来,大澳人岁岁运蚶赴沪出卖,食客、餐馆争购,被誉为珠粒,乃易名珠蚶。大澳珠蚶形美质优,在潮汕吃法比较讲究,用新瓦片置于小炭炉上烧焙,然后将蚶放于瓦片上,蚶受热略开口,取而吃之,饮酒嚼蚶津津有味。
大澳珠蚶每年春初产卵,随波漂到岸边,附着于烂泥滩中,大澳人适时在咸淡水交融的岸边刮泥,将蚶苗连泥铲起然后洗出蚶苗,放于小场护养,“冬至”前后,移放入中场,翌年冬季选取粒大的上市,小的移放大场,次年便成大蚶,其深匿、脱逸者成为巨蚶,内生蚶珠,为贵重药材。
--------------------------------------------------------------------------------
赤 砂 蚶
贝壳类水产品,学名泥蚶,属瓣鳃纲蚶科。两壳大小相等,坚厚呈卵圆形,壳面有瓦龙状放射肋,被褐色薄皮,壳内面白色。蚶肉含多量蛋白质和维生素B12,蚶血鲜红,肉的边沿有一金丝似的色线。
因产于潮阳市的河清镇岗背村的赤砂埔而得名。赤砂埔位于濠江中游西岸,其表层覆盖着赤色微砂,滩涂下面有白砂层,白砂层下有甘泉向上渗透,既有咸潮,又有淡水,所产泥蚶肉质鲜甜、嫩脆无咸味、为潮汕泥蚶之佳品,畅销毗邻省市及港澳、东南亚等地。
--------------------------------------------------------------------------------
薄 壳
薄壳,学名寻氏肌蛤。贝类海产品,因壳薄故名。
它生活于盐度较高的外湾或岛屿的滩涂中,喜群聚,常成片粘连在一起,用足丝(俗称锭)附着于泥沙中。成熟时雌性呈橙**,雄性呈乳白色。有野生和人工放养两种。潮汕首创养殖薄壳。其肉味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实,薄壳的全身都是宝。
薄壳米味道鲜美,是颇具潮汕特色的食品佐料,有较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
剔去肉的薄壳壳,既可烧成贝灰,用作建筑材料;也可磨粉加工成动物饲料添加剂,是高级的辅助饲料。
加工薄壳米用过的汤水,经过滤可制成蚝油。泥锭泥水则是富含钙质和高盐度的有机肥料。
据悉,由于薄壳米加工技术性高劳动强度大,目前优秀技术工已越来越难找。希望这一古老而奇特的加工技术得以改良和发扬,让薄壳米这一独特的潮汕美味香飘海内外!
--------------------------------------------------------------------------------
花 蛤
贝壳类海产品,又称花蚶,学名菲律宾蛤仔。
生活于近岸潮间带的泥沙底中,在温度5--35℃、比重1.01-1.028的海水中均能适应。每年10月至翌年7月为播苗季节,每亩播壳长0.5-0.7厘米的花蛤苗1500-2000公斤,养殖18个月左右,壳长可达4厘米以上,可行收获。一般亩产3吨,高达8吨。
肉味鲜美,营养丰富。
--------------------------------------------------------------------------------
斑 鱼
淡水产鱼类,学名乌鳢,鳢科。
体略呈圆筒形,头尖稍平扁,口大,牙尖利,背鳍和臀鳍均较长,腹鳍短小,胸鳍短圆,尾鳍圆形,体背侧灰棕色或深褐色并间有黑色斑纹,腹部淡白色。栖息于淡水水域的底层,性凶猛,肉食性,主食鱼虾。
对环境的适应力强,口腔内有辅助呼吸器,能直接呼吸空气,耐低氧。产卵期在5-7月。亲鱼将水草搅成环型的巢、产卵于其中,并加以守护,直至孵出再仔鱼仍形影不离。
生长快,肉味鲜美,少骨刺,营养丰富,为人们视作滋补佳品,经济价值较高。潮汕的山塘、水库、河涌、池塘均有分布。鲜活斑鱼可供出口。
--------------------------------------------------------------------------------
鲤 姑
淡水产鱼类,学名鲤鱼,鲤科。
体略侧扁,腹圆,背鳍前方背部稍隆起,嘴边有须2对,体青**,尾鳍下叶红色,鳞大。栖息于淡水中的
底层,杂食性,生长迅速,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耐寒耐高温、耐低氧。1龄性腺成熟,每年清明节前后产卵繁殖。
是山塘、水库、河涌、池塘养殖和稻田养鱼的主要品种。产量高,潮汕年产量约3000吨。一般体重达150克
便可食用。肉嫩、骨刺少,营养价值高。
--------------------------------------------------------------------------------
金 龙 鱼
海洋鱼类,俗称红瓜,学名大黄鱼,石首鱼科,黄鱼属。是中国四大海产之一。体长侧扁,略呈椭圆形,体背侧灰**,鳞中心灰褐色,侧线下方各鳞多具发达的发光腺体,呈金**,故有黄花鱼之称。成鱼一般体长40—50厘米。属温水性近海中下层鱼类,厌强光,喜浊水,爱群栖,食性广。对音响非常敏感,能利用体内的鳔伸缩振动发出声音。渔民常借此寻找鱼群。南澳、汕头港外、广澳、海门、惠来对开近海均有产,每年9—11月为旺汛。
金龙鱼经济价值高,肉质细嫩,含蛋白质17.6%、脂肪0.8%,味鲜美。其鳔称为金龙胶仔,富含蛋白质、脂肪、骨胶质、钙、磷、铁等成分,是高级的海珍和滋补品。潮汕民间常用金龙胶仔炖猪肚,作为产妇补品。
--------------------------------------------------------------------------------
黄 雀 鱼
海洋鱼类,又称薄雀,学名黄鲫。鲱形目,鳀科,黄鲫属。体扁薄,背圆鳞,易脱落。背部青绿色,体侧
银白色,腹鳍白色,尖端**,其他各鳍呈金**。一般体长14—16厘米,最长达20厘米。为暖水性近海鱼类,
鱼群有明显昼沉夜浮的特性,上中下各水层均为栖息活动范围,以浮游生物为食。潮汕沿海均有产,是扫莲、
掺莲、小围网等浅海和近海作业的主要捕捞对象。有专门捕黄雀的黄雀莲作业。渔期为每年2—3月。
黄雀鱼体小肉薄,骨刺多,但味美,加工成“鱼饭”或用油煎均极可口。还可腌咸后晒干远销外地。
--------------------------------------------------------------------------------
巴 浪 鱼
海洋鱼类,鲈形目,体呈纺锤形,稍侧扁,被小圆鳞,侧线直线部位被棱鳞。背部蓝灰色,腹部银白色,成鱼一般体长20厘米,为暖水性海洋中上层鱼类。喜结群洄游于近海,有明显的产卵集群和索饵集群的习性,又有昼夜在水层中作垂直移动的特性。趋光性强,是灯光围网和机船拖网作业的主要捕捞对象。
成鱼于每年春汛中、后期(3—5月)分批产卵,孵化成活的幼鱼,于暑海(5—8月)成群洄游于海湾、岛屿、岩礁周围索饵觅食,为浅海作业的捕捞对象。
全年均可捕到,春汛旺发为3—5月,秋汛旺发为8—10月。是潮汕海洋捕捞的大宗产品,年捕捞量2万吨。巴浪鱼富含蛋白质,味道鲜美,将新鲜巴浪鱼洗净装如小竹筐,蒸成熟鱼,俗称“鱼饭”,是潮汕城乡百姓喜爱的佐膳佳品。
--------------------------------------------------------------------------------
鹿 仔 鱼
海洋鱼类,是学名绒纹单角鲀、丝鳍单角鲀、叉尾单角鲀、黄鳍马面鲀、绿鳍马面鲀等各种鱼的总称。为鳞鲀科、单角鲀亚科,单角鲀属和马面鲀属。暖水性海洋中下层鱼类。
体呈长椭圆形,侧扁,全身被小鳞,第一背鳍成锥状粗棘,腹鳍退化成一短棘。5—60米水深海区均有分布,渔场广,汛期长,潮汕沿海几乎全年均可捕到,拖网作业以每年2—4月和9—10月为旺渔期;浅海作业则以6—8月为旺季。
常获品种有白皮鹿(绒纹单角鲀)、乌皮鹿(丝鳍单角鲀)、猪哥鹿(黄鳍马面鲀)。此外,还有鹿婆(独角鲀)、三脚鹿(三刺鲀)等。而以白皮鹿和猪哥鹿为大宗。
鹿仔鱼是高蛋白质低脂肪海洋经济鱼类,新鲜烹食,味道鲜美,骨较软,肉中干骨刺,也有晒干制成干品或淡干品远销外地。
--------------------------------------------------------------------------------
鞋 底 鱼
南海常见的经济鱼类,也称龙舌鱼,学名龙舌鱼,学名舌鳎。鲽形目,鳎科,舌鳎属。体侧扁,呈舌状,两眼
在左侧,口小,下位。背鳍、臀鳍与尾鳍相连,无胸鳍。体两侧均被小鳞。子鱼两眼对称,营浮游生活,变态后右
眼移至左侧,成鱼转为底栖生活,主食褐虾、端足类和多毛类等。
广泛分布于热带和温带海域,种类繁多。潮汕沿海均有产,是底拖网及刺网作业常见的捕捞品种。经济价值较
高的宽体舌鳎,体长一般在24—31厘米,肉质细嫩,肉间无骨刺,含蛋白质 18.8%、脂肪13.3%,肉味鲜美,是出口创汇的海鲜之一。
--------------------------------------------------------------------------------
银 鱼
小型鱼类,海淡水均有产。鲱目、银鱼科、银鱼属。生活于淡水及沿岸近海上层水域,有从海洋溯河回游的习性。体细长,无鳞,半透明。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头扁平,眼大口大,吻长而尖,呈三角形,上下颌等长,骨软。熟品洁白如银,故有银鱼之称。以小型甲壳类为食料。
潮汕沿海的内湾有产,但量极少,价昂。以澄海的韩江出海口处出产的赤尾银鱼为闻名。是定置网、地拉网等作业的捕捞对象。不须开膛理鱼,洗净即可烹调,全身均可食用。银鱼晒干,味香,是送礼佳品,旅外侨胞视为家乡特产,常带出国。
--------------------------------------------------------------------------------
龙 虾
甲壳类海产品,是海产名贵虾类中最大的一种。
最大达3—4公斤。属暖水性海洋虾类,喜栖息于5—10米深的浅海岩礁间,善在海底爬行,不善游泳,行动迟缓,白昼潜伏,夜间活动寻食,是礁盘刺网作业的捕捞品种之一。
有一定资源,产量不高。南澳、饶平、潮阳、惠来等地沿海时有捕获。常见品种为中国龙虾和波纹龙虾。体大肉多,含蛋白质16.4%、脂肪1.8%,还有与肌肉收缩有关的肌球蛋白、肌动球蛋白及甲胺。味道鲜美,历来是宴席的佳肴。
--------------------------------------------------------------------------------
虾 婆
甲壳类海产品,又称琵琶虾,学名多毛扇虾。甲壳网,十足目。头胸部平扁宽圆,侧缘有锯齿,腹部比较
短小、分节,尾成薄瓣状,形似琵琶而得名。运动器官不发达,只能缓慢地在海底爬行,利用腹部的曲伸动作,
能作短距离的游动。
通常生活于50—150米深的海底,仅分布于暖海区。
潮汕渔民利用机拖作业常有获,但资源少,产量低。肉质细嫩,味道不亚于龙虾,是宴席佳品,也是出口的海鲜之一。
--------------------------------------------------------------------------------
虾 姑
甲壳类海产品,又称螳螂虾,学名虾姑。节肢动物门、甲壳网、口足目,虾姑科。背腹略扁平,胸部有8对附肢,前5对为颚肢,齐向口边,用于抓捕食物,故称口足类。
眼有柄,背面有8条隆起线。生活于暖水近海沙泥底或岩礁间。白天潜伏,夜间爬行觅食。南海种类最多,已发现的有60多种,最大体长33厘米。潮汕沿海均有产。
为拖虾网、拖网以及刺网作业兼捕品种,产品不多。肉和成熟卵巢味美,可鲜炒和油炸。新鲜虾姑洗净,用盐和酱油腌渍,加上辣椒、蒜头等调味品,是潮汕有名的小食之一。
--------------------------------------------------------------------------------
响 螺
贝壳类海产品,学名长辛螺,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有螺层,各层肩角突起,前端管长而稍为弯曲,螺顶尖长,壳面为茶褐色。喜栖息于盐度较高的海底,每年7-8月产卵。
潮汕沿海机拖网作业时有捕获,但资源少,所获不多。其营养丰富,为宴席上较贵重的海味。可供出口。渔民常用其壳作吹号,声音宏亮,故有响螺之称。
--------------------------------------------------------------------------------
澎 菜
藻类海产品。学名紫菜,属原红藻网,红毛藻科。是广温性海藻。中国沿海从南到北都有分布,大多生长于向北、东或东北面风浪较大的外海岩礁上。藻体呈薄膜状,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味道鲜美。中国人很早就食用紫菜。按《本草纲目》记载,有“主治热气烦”,“凡瘿结积块之疾,宜常食紫菜……”。在防治高血压、甲状腺肿大、慢性咽喉炎、肺结核等都有一定疗效,经济价值很高。
澎菜是野生于南澎列岛和勒门列岛的紫菜,包括临海悬崖石壁和海中礁石上的圆紫菜、皱紫菜。因两列岛位于东海和南海的交界处,寒暖流交融,温度适宜,潮流畅通,水质优良,无污染,所产紫菜,呈褐黑色或褐绿色,菜片薄嫩而酥脆,味道鲜甜可口,被誉为澎菜。在生活史上分丝状体和叶状体两个阶段:4月初水温逐渐升高以后,叶状体边缘成熟的果孢子囊放散出果孢子,叶状体也逐渐腐烂。果孢子具有溶解碳酸钙的能力,遇有石灰质岩礁,便钻进去生长成丝状体,度过夏天。10月初,水温逐渐下降,丝状体产生壳孢子,放散出来附着于岩礁上,约40天时间生长成叶状体,便可多次采割。每年冬季,南澳渔民吊爬到临海面的岩礁上进行采割,洗净后做成直径约25厘米、厚0.6厘米左右的片状物,晒干而成商品紫菜。
抚松县盛产什么药材
学名是白凤菜,是从台湾引进的。
白凤菜作为蔬策栽培的白凤菜抗逆懂、病虫害少,是一种理想的无公害特色蔬柴.、作为蔬菜食用时,因为其有密实的短茸毛,为保证口感佳,在炒食时需适当加放食用油。白风菜可清炒、凉拌,或与肉丝一起炒食来增加美味。
中国台湾(台北、基隆、淡水、宜兰、新竹、台中、台东及花莲等)特产。白凤菜对生长土壤要求不严,但喜日照条件良好且高温环境,其生长适温一般在20-30℃。
扩展资料:
白凤菜基部渐狭或急狭成长叶柄,叶柄基部有1对耳状假托叶,上部 或中部以上常有1—2个小齿,边缘有波状小尖齿,侧脉3—4对,弧状弯,主脉和细脉干时不明显,两面被贴生短毛;上部叶小,无柄,长圆形,羽状浅裂或披针形而具小齿,基部有假托叶,最上部叶极退化;
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20毫米。头状花序2—5,通常3个在上端排成疏伞房状,直径15—18毫米;花序梗细,长5--7厘米,被短柔毛,有1—3个苞片。总苞筒状,基部蛇螺形,长11毫米,宽12—15毫米,基部有数个线形小苞片;
总苞片1层,12—14枚,披针形,宽1—1.5毫米,顶端尖或渐尖,边缘干膜质,背面被疏短毛;小花伸出总苞,花冠**,长14—15毫米,管部细,长10—11毫米,上部扩大,裂片卵状披针形;花药基部钝;花柱分枝顶端有披针形附器,被乳头状微毛。
瘦果圆柱形,长4--4.5毫米,两端的截形具10条肋,被微毛。冠毛多数,白色,绢毛状,长约10毫米。花果期5—7月。
百度百科—白凤菜
抚松县盛产的药材有人参、貂皮、鹿茸角,吉林省抚松县是人参主要产地之一,被誉为最著名的“人参之乡”。抚松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中山区,境内群山起伏,森林茂密,平均海拔300—700米,属中温带湿润寒冷区,年平均气温4.2℃,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