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怎么突然就火了?重启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重启?一文解读!

核心提示说到供销社,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尤其是90、00后对于供销社没有什么概念,而60后、70后都经历过供销社年代。以前按需分配,买东西需要各种票,比如粮票、肉票、油票、布票等,不过这一措施在很早之前就取消了,因此供销社也只存在于老一辈的回忆当

说到供销社,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尤其是90、00后对于供销社没有什么概念,而60后、70后都经历过供销社年代。

以前按需分配,买东西需要各种票,比如粮票、肉票、油票、布票等,不过这一措施在很早之前就取消了,因此供销社也只存在于老一辈的回忆当中。

但近日,湖北、宁夏、重庆等地开始恢复重建供销社,大家对于供销社的收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供销社系统怎么突然就火了?重启意味着什么?国家为什么重启供销社?不了解的可以进来看看。

供销社系统怎么突然就火了?

供销社一直存在着,只不过这几年又恢复了重建,而供销社系统突然火了是和一条有关基层社恢复重建的报道有关。

湖北日报发布的《湖北基层供销社恢复重建至1373个基本覆盖全省乡镇》一文中提到湖北省实施“基层社恢复重建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基层社社员达到45.2万人。

此外,宁夏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也在10月透露,截至目前,乡镇供销合作社服务覆盖面达到95%以上,覆盖率由2017年的56%提升至92.7%,全系统基层社总数达到249个。

重庆借助“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供销社”的模式,在去年共建成了6120个农村综合服务社,400个农村综合服务社星级社,行政村覆盖率达76%。

供销社重启意味着什么?

供销社重启意味着农业、农村将得到好的发展,供销社可以提供更低价格的化肥、种子等产品,这可以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减轻农民的种植负担,让农民愿意回归种植,带动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让投身农业的人更有信心创业,让闲置土地回归本身的价值。

此外,供销社能在紧急情况提供平价粮油蔬菜,保障人民生活物资的需求,供销社是稳定物价的利器。

奶、蛋、肉、粮食等农产品将完全进入到国家宏观调控的掌控中,可以减少哄抬物价的事件发生,合理的平抑物价,保证供应。

国家为什么要恢复供销社?

一是为了助推乡村振兴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市场经济中更好发挥合作经济的功能。

二是供销社坚持“为农服务”根本宗旨,以县域流通服务网络为契机,畅通“日用品下行、农产品上行”的双向流通渠道。

三是国家高度重视供销社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供销社重建和恢复有哪些好处?

此次的重建和恢复可以为农民们减少伪劣农药、伪劣化肥、伪劣种子等农资的购买,公益性销售农资,增加农民的收入,降低农民的种植成本。

具体好处如下:

1、维持粮食供应及猪价

供销社重建和恢复可以防止资本的控制,维持相对稳定的粮食和猪肉供应。

2、减去大量的中间环节

供销社重建和恢复可以让农民生产的农产品直销供销社,供销社再以合格的价格卖给消费者,为农民创造更多效益,减少大量的中间环节。

3、减少不法商贩售卖伪劣产品

供销社重建和恢复可减少不法商贩售卖假农药、假种子等农资,保证农资产品的质量,减少农民的损失。

供销社是什么部门?

供销社的全称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是全国供销总社下属的组织机构,可以分为村供销社-区供销社-县供销社。

而全国供销总社是一个和国资委、财政部平级的单位,隶属于国务院直管。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官网的介绍信息显示,至今,供销合作社在我国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

其实供销社系统一直都存在,在乡村、县域市场,供销社体系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下我国的供销社承担着农副产品、日用货品、农资销售的同时,也承担着旧货废品回收的任务,部分供销社积极主动地结合线上线下,推动当地农产品销售,开展对农民的电商培训。

供销社的功能已经发生了转变,但服务农村、农业、农民的基本定位一直没有改变。

以上就是关于供销社的一些介绍了,供销社的重建和恢复对于农民和乡村来说是一个好消息,能够帮助农民降低种植成本,增加收入等,对于稳定物价,降低人为抬价、扰乱正常价格秩序等风险,可以更好的保障人们生活物资的需求,其职能广泛,主要服务于乡村,对农民来说是一件好事。

你们怎么看?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都由国家说了算。一盒火柴两分钱,一斤盐一角三分,一辆自行车100多,一块普通手表几十元……那时看似物价低廉,但均需凭票购买,衣食住行离不开布票、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定价机制弊端日益突出,商品的价格不仅无法反映市场真实的供需状况,甚至严重制约了经济活力。全社会无论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均长期受困于短缺现象,所需的商品经常难以买到。价格体系本是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的“晴雨表”、“调节器”,那时却完全失去了作用,改革迫在眉睫。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40年的价格改革经过艰辛探索、大胆实践,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光辉岁月,开创性地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较为平稳地完成了价格形成机制的转换。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