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组蒸馒头创业月入2万多元的照片在网上热传,让聊城市茌平县一对儿“90后”小夫妻汪伟、张尹成了名人。他们去年开始了自主创业之路,不到一年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近日,记者来到茌平县贾寨镇政府驻地,听这对年轻夫妻讲述他们的创业故事。
别看张尹身体单薄,但馒头上笼这样的重活她也丝毫不打怵
打工收获爱情,为孩子开始创业
与许多大学生创业不同,汪伟的创业代表着另外一个庞大的群体,虽然学历不高,但也成为了创业“弄潮儿”。
因为不爱学习,1992年出生的汪伟很早就从老家临沂市郯城县走了出去,先是在上海打工,而后又辗转济南。在上海电子厂打工期间,他收获了爱情,认识了来自江苏的妻子张尹。两人有着相同的经历,1995年出生的张尹跟汪伟很有共同语言。
每天和面的事儿,基本都是汪伟来干
如今,两个人有了一儿一女老大是男孩4岁多了,老二去年出生,是个女孩。汪伟说,妻子刚怀上老二时,他们有了创业的想法。俩人打工,一个月仅有几千块钱的收入,养活一个孩子还算可以。“既然也为人父母了,总要为孩子的将来想想。”汪伟着重提到了“责任”两个字。
对于现在一些90后大学毕业后还赖在家里靠啃老过日子。汪伟说,他知道自己没有这个条件,所以也不敢想这个事儿。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一般,尽管上面还有一个姐姐,但他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汪伟总感觉未来家里的老少都要靠自己了。汪伟说,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他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总感觉家里的老少未来都要靠自己。在社会上闯荡这些年,他没有从家里伸手要过钱。父亲心脏不好做搭桥手术时,他还把自己这些年的积蓄一股脑拿了出来。“现在到处都在提倡自己创业,既然打工不行了,那就不妨也试试。”
拜师学手艺,吃苦又肯学
选择创业项目,在别人看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汪伟他们小两口很快就决定了。“蒸馒头虽然干的人多,但作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吃的人更多,而且大家每顿饭都得吃。”汪伟说,之前在济南长清认识了一个蒸馒头的老师傅,当时他在长清的一家干果店卖干果,旁边就是这位师傅的馒头店。
确定创业方向后,2016年春节汪伟就找到师傅说了自己的想法。师傅老家是菏泽,有一手制作菏泽呛面高桩馒头的技术。得到支持后,他开始跟着师傅学习。由于吃苦又肯学,时间不长汪伟就学得有模有样了。
到了下半年,他在师傅的帮助下筹划开了自己的馒头店。由于之前打工攒的钱给父亲做了手术,开馒头店没有启动资金,老家的银行有针对扶持年轻人创业的政策性贷款,他就提交了贷款申请,没想到很方便地贷到了5万块钱。
也是在这个时候,汪伟与聊城结缘。在来开店之前,汪伟跟妻子张尹从未来过聊城,在这里也没有任何朋友。在去年购买蒸馒头的设备时,汪伟了解到德州有他需要的货源,就开车经由聊城沿聊夏路前往德州,中途顺便考察了一些乡镇,一下就看好了茌平县贾寨镇这个地方。
一天五千馒头出锅,月入两万不夸大
经过前期准备,汪伟张尹小夫妻的“菏泽呛面高桩馒头”店在2016年11月份正式开门营业。害怕他们手艺不到家,开业之初师傅还跟着来到了聊城,并一直待到春节后才离开。走之前还叮嘱他们,如果实在不行就换个地方再试试。不过不过在汪伟小两口看来,师傅的担心是多余的,他们很快就在贾寨镇打开了局面,成了当地最受欢迎的馒头店。
汪伟说,他们蒸馒头采用的是传统老方法,不用发酵粉,而用“老面头”,而且菏泽的呛面高桩馒头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馒头吃起来非常有嚼劲,所以很受大家喜爱。如今他们每天从凌晨4点开始工作,要一直忙活到晚上9点。每天上午蒸三大锅、下午蒸四大锅,大约要用掉16袋面粉,蒸出5000多个各类的馒头,包括高桩馒头、圆馒头、花卷、发糕、玉米锅贴、巧克力馒头、黑米馒头等多个品种。
网上说每个月收入超过2万元,汪伟笑着说,网友没有夸大其词。馒头每个在四毛到一块不等,按照当前的销量,月入2万元仅是粗略估计。汪伟说,赚的都是辛苦钱,现在虽然比以前上班的时候辛苦,没有周末休息的时间,但毕竟让全家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馒头店生意越来越红火,汪伟张尹小夫妻的干劲儿也越来越足。最近是秋收的农忙季节,也是馒头店一年中最忙的时间,由于人手不够用,老家的几个朋友也赶来帮忙。汪伟设想未来在其他乡镇开设几家分店。
只要肯吃苦,就一定能挣钱啊。
老碗,陕西方言中的大碗。老碗面,是陕西面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是最形象的陕西民俗文化的生活写照。正所谓:秦人捧老碗,笑颜挑宽面;端碗老面喜地欢天,没放辣椒吹胡瞪眼
面条像裤带。陕西八大怪,其中一怪就是“面条像裤带”。实际上,还有比裤带更宽、更长的面,那就是“裤带面”,一根面就是一碗面。把面条作为一“怪”的目的在于宣示面条在陕西人生活中的地位--从古到今,面条都是陕西百姓的主食,任凭改朝换代走马灯,面条一直是饭桌上的第一主食。
“老碗会”,是对陕西关中各县农村群众端着饭碗,聚在村中某个相对固定的场所,一边吃饭、一边谝闲传(关中人把闲谈叫“谝闲传”’)这一饮食习尚的戏称。
在陕西关中,人们把大碗叫“老碗”。关中农民特别是食量较大的青壮年人,喜欢端老碗吃饭,为的是减少再次盛饭的麻烦。喜欢到“老碗会”上来吃饭的人,端老碗的更多。
过去吃白面不容易,一般端白面的人蹲在低处,好让人看到他吃的是白面,吃杂粮面的多蹲在土堆或大石头上。陕西关中一些地方有一个风俗,新媳妇过门以后要在第二天早上给公婆叔姑擀面条。面条擀得如何,就关系到新媳妇在家里的地位和在村子里面的声誉了。
关中人家日常食品以面、馍为主。吃面,无论是炸酱面、油泼面、臊子面、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都不需要另外的菜肴佐食,一老碗面端在手,便可到户外任何地方进餐,一碗酸汤水饺端在手亦同;若吃蒸馍、稀饭,则一个小菜碟,上边放两三个蒸馍一手端着,另一只手端一碗饭,同样可赴“老碗会”。若像南方人以吃米饭为主,需几菜一汤,那就不方便了。关中人开朗,饭食公开程度也大。同在一个饭场吃饭,有人端的肉面,饺子什么的,也不怕人忌妒;有人端的玉米面搅团或者稀饭、黑馍,也不怕人耻笑。加之关中农村邻里之间感情比城市人亲密,吃饭时一起说说笑笑,也是种乐趣。
人生不过一碗面。面要筋道,人要厚道;大老碗盛上裤带面,人要宽容、豁达;吃面要趁热就吃,做事要说干就干;面要讲究汤和料,做人要有追求和目标;吃面有凳子不坐蹲起来,做人要懂得珍惜和谦让;大家围蹲一起边吃边聊,人生要懂得与人分享;吃完面要喝汤,做事要有规矩和章法。
关中秦味老碗面,秉承老碗面的千年文化与精神,全国加盟店已突破1000家,继续发扬老碗面文化和精神,影响自己,影响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