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的危害与传播途径?

核心提示甲肝是一种常见的危害儿童健康的疾病。甲肝有哪些危害呢?甲肝有什么传播方法?接下来我和你一起了解甲肝的内容吧。 甲肝的危害 1、容易集体爆发 甲肝时常引起集体单位的暴发流行。一旦感染甲肝后必须隔离治疗,少则21天,完全康复需半年。患病给人

甲肝是一种常见的危害儿童健康的疾病。甲肝有哪些危害呢?甲肝有什么传播方法?接下来我和你一起了解甲肝的内容吧。

甲肝的危害

1、容易集体爆发

甲肝时常引起集体单位的暴发流行。一旦感染甲肝后必须隔离治疗,少则21天,完全康复需半年。患病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危险,还会造成经济损失和精神负担。

2、导致肝细胞损伤

甲型肝炎致病机制是肝炎病毒在肝脏复制,造成肝细胞损害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发热、厌油、厌食、腹痛、腹泻、黄疸等。

3、甲肝对妊娠的影响

临床经过同一般甲肝。可发生于妊娠各期。早期者易致流产,晚期易致早产,产后较易出现 *** 大出血。甲肝越是妊娠后期,影响越严重。分娩时易导致大出血,产后易继发其他感染。演变为重症肝炎不但危及孕妇生命,胎儿也常突然死亡。因此,妊娠时患了肝炎必须住院治疗。

甲肝的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

这是引起甲肝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多发生于暴雨和雨季之后,患者的粪便、唾液、呕吐物等排泄物因雨水的冲刷污染来周围环境,尤其是水源。在卫生条件比较差的农村,由于无自来水设施,人们多引用井水、河水或沟塘水,当身体抵抗力减弱又饮用被污染的水后,极易引起感染,并出现暴发流行。

2、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这是甲肝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此种传播途径经常发生在卫生条件差,居住拥挤的地方,主要通过患者粪便污染的手、用具、餐具、玩具、衣服等,直接或间接经口传播,如在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和军队中的发病。

3、经食品传播

主要是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引起,特别是未经蒸煮就生吃的瓜果与蔬菜,或煮的半生半熟的贝壳类海产品如牡蛎、蚬子、哈蜊和毛蚶等。

4、苍蝇和蟑螂也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媒介。

预防甲肝的方法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病从口入”关。食品要高温加热,一般情况下,加热100℃一分钟就可使甲肝病毒失去活性。

2、对一些自身易携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壳、螃蟹,尤其是能富集甲肝病毒的毛蚶等海、水产品,食用时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饮食习惯。

3、接种甲肝疫苗,可以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甲肝的发生和暴发流行。

4、对密切接触者,包括当传染源已明确***如食物或水***的所有已暴露者,已流行甲肝的学校、医院、家庭或其他单位中的成员,可及时给予丙种球蛋白注射。注射时间越早越好,最迟不宜超过接触感染后7~10天,免疫效果可以维持35天。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

5、食源性感染应检查厨师的抗HAV-IgM,确诊后应隔离治疗。

6、发现甲肝病人应及时报告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取有效措施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早期报告对控制疫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常听到有人说:“现在淡水水产品都是人工养殖的,养殖的水塘污染严重,还用鱼饲料和渔药,不安全因素太多了;海产品生长在天然的海水里,肯定要比淡水产品安全。”这种说法对吗?我们不妨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来评判。科学评价水产品的食用风险性有三个标准:是否有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生物毒素危害。化学性危害化学危害主要指农药残留、渔药残留、金属和其他无机和有机化学物质对水产品造成的危害。有些养殖的水塘污染严重,还用鱼饲料和渔药,不安全因素太多了。相比之下,海产品生长在天然的海水里,是不是比淡水产品更安全呢?实际上,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者“否”。用科学的风险评估的方法来评价水产品的安全性,主要看三个方面: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生物毒素危害。

哪些水产品的化学性危害最严重

化学性危害主要指农药残留、渔药残留、重金属,以及其他无机和有机化学物质对水产品造成的危害。

1.农药、渔药残留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在18.26亿亩的耕地上使用农药制剂100万吨左右。大量农药、化肥随表土流入江、河、湖、库,从而导致水质恶化。不少养殖水塘或江、湖的高密度养殖方式超出了水域的自然承受能力,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一些养殖户还在养殖滩涂上随意施用农药、渔药。这是造成化学污染的主要原因。

有关检测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水域的农药、渔药残留污染程度为:养殖水塘>江湖>近海>远洋。有关部门对我国近海渔场和沿岸海水养殖区进行的监测显示,大部分海产品的安全质量略高于淡水产品。不过,现在我们吃的许多海产品采用近海人工养殖,有相当数量并不生长在天然的环境里,也吃了鱼饲料和渔药。这种海产品就不一定比淡水产品安全了。有些地区部分海产品的污染程度甚至超过淡水产品,如南通海域的文蛤、杂色蛤、大竹,连云港海域的毛蚶等,污染较严重。一般来说,海产品中的贝类、甲壳类、大型鱼类受化学污染较多。

水产品化学残留污染程度为:养殖水塘>江湖>近海>远洋。

2.重金属污染

若以重金属污染来判断,就更难一概而论地说海产品比淡水产品安全了。根据重金属污染来源和迁移转化的特点,重金属污染物通过吸附、吸收或摄食,富集在水生物体内外,并随生物的运动而产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迁移,或经由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等食物链而逐级放大。因此,大型肉食性鱼类的污染更严重,最好不要吃。

水产品存在哪些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主要是细菌、病毒、寄生虫带来的三大危害。水产品中生物性危害导致的疾病占全部危害的80%左右。

1.致病菌

细菌中的致病菌是水产品最常见的生物性危害。比如,夏季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带菌率平均高达90%以上,以墨鱼、海蟹为最高,其次是带鱼、大黄鱼等。我国沿海地区每年7~9月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高发期。

海产品被细菌污染后,细菌及其毒素会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而且,由于细菌作用引起海产品腐败变质,产生很多有毒物质,也会引起中毒。比如,巴鱼等青皮红肉鱼类及海蟹等因细菌污染而变质,会引发过敏性组胺中毒。

夏季海产品中经常带有副溶血性弧菌,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2.病毒

少数种类的病毒会引起与水产品有关的疾病,如甲型肝炎病毒、诺沃克病毒等。滤食性贝类会过滤大量的水,例如,一只牡蛎每天过滤的水量高达700~1000升,因此,这些贝类体内富集的病毒相当高。被记录在世界病毒感染史册上的1988年上海30万人甲肝病大流行,就是因为感染者食用了被甲肝病毒污染又没充分加热的毛蚶而引起的。

3.寄生虫

寄生虫在淡水和海水产品中都存在,我国以淡水产品中的寄生虫感染为主。例如,进食处理不当的福寿螺可能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又如,华支睾吸虫(即肝吸虫)病就是吃了生的或半熟的含肝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和淡水螺类而感染的,我国有些地区的感染率达40%以上。枝睾吸虫(即血吸虫)也是以淡水螺和鱼类为中间宿主,曾在我国造成流行感染疾病。海鱼中的寄生虫病等在我国不多见,因此在我国的水产品寄生虫危害方面,海产品比淡水产品安全。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