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认为的所谓静电:就是一种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或者说不流动的电荷。当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或表面时就形成了静电,而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也就是说静电现象也分为两种即正静电和负静电。当正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时就形成了正静电,当负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时就形成了负静电,但无论是正静电还是负静电,当带静电物体接触零电位物体(接地物体)或与其有电位差的物体时都会发生电荷转移,就是我们日常见到火花放电现象。例如北方冬天天气干燥,人体容易带上静电,当接触他人或金属导电体时就会出现放电现象。人会有触电的针刺感,夜间能看到火花,这是化纤衣物与人体摩擦人体带上正静电的原因。
传统认为的所谓电流:流动的电荷就是电流,是某段时间内通过导体某横截面的电荷量Q与时间t的比值,通常用I代表电流,表达式I=Q/t
,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A”。
上面是人们公认的静电和电流,但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这个世界本就不存在电荷,不存在电荷当然也就不存在电荷转移和电荷流动,那么静电和电流到底是什么?我们知道物体是由原子组成,原子由粒子组成,原子内粒子由外向内由稀变密中心成为原子核,原子核与地球和太阳是一个性质有旋性,并有南北极,南极也可称负极(S),北极称正极(N)。极方向不但与旋方向有关而且与旋轴两端的密度也有关,负极(S)密度小正极(N)密度大,有了原子极性的差别,那么原子在电场、磁场和重力场中极方向就会受到控制。宇宙中星体都是球形,这一形状是重力波的作用,它总是将周围和外围质量物体向内施压,当然对物体也是一样,总是将有质量的原子向物体中心方向施压,所以在此我们可以将重力称重力压,也可称向心压。以图为例,图为一个物体,那么向心压就会把物体表面的原子核正极(箭头方向为高密端)压向向心方向,向心压越大,原子极轴正极向心定向性越强,影响物体的原子层厚度越深,这时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物体带静电了。具体这个物体带的是正电还是负电,那就看物体表面的原子核N极指向,如果指向向心方向就称带正电,否则就是负电。静电放电条件:当有物体屏蔽了向心压,那么就会使物体受屏蔽端的原子极方向在内力扩散作用力下向外调转(放电),调转有快有慢,快了就看到静电火花,闪电形成也是这个原理,空气密度越小,物体受到的向心压越大。
知道了静电就很易理解电流是怎么回事,它是导体断面粒子总质量单位时间移动(振动)之距离,当然粒子是不会越出原子的,否则导体被击穿(熔解)。
上面我们把静电和电流做了比较,从表面看很合理,实际把它们放在一块比较根本就不合适,它们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一个是电能的来源(静电),另一个则是电能在通道中的释放量。电能来源可以是感应发电机也可以是蓄电池极板,控制电能释放量的通道可以是任何材料的导体和能被击穿的气体。静电电源和感应发电机产电原理有较大差别,但它与蓄电池电极板产电原理是相同的,只不过静电充电主要是由重力作用的向心压产生,而蓄电池电能是由电流给极板施加的向心压力产生,只是补给电能的来源不同,结果是相同的。另外人们认为的静电电源放电内阻太小蓄电量也小,很易击穿空气瞬间放电产生火花,而蓄电池电极板放电内阻较大蓄电量也大,因此放电有延续过程,放电内阻不同与蓄电材料有关,与充电来源无关,所以一直以来人们误解了静电和直流蓄电池的电源是不同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