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鹰威视H-V3004为什么不显示像

核心提示故障有各样的原因,需要从外到内、从机械到电气、从软件到硬件逐步进行检查测试和判断。但更重要的是要注意防范,要改善不良的使用环境,改变不良的使用习惯,坚持按科学合理的使用程序开机、关机和操作。电脑工作时,尤其是读写数据时不能突然关机,否则可能

故障有各样的原因,需要从外到内、从机械到电气、从软件到硬件逐步进行检查测试和判断。但更重要的是要注意防范,要改善不良的使用环境,改变不良的使用习惯,坚持按科学合理的使用程序开机、关机和操作。电脑工作时,尤其是读写数据时不能突然关机,否则可能会损坏驱动器(硬盘、软驱等);不能在机器工作时搬动机器。当然,即使机器未工作时,也应尽避免搬动机器,因为过大的震动会对硬盘一类的配件造成损坏。另外,关机时必须先关闭所有的程序,再按正常的顺序退出,否则有可能损坏应用程序。总而言之,电脑出现的故障,既有复杂故障也有简单故障,其中大部分故障都有一定的蛛丝马迹,甚至是一些十分明显的外观表现,比如电容器体积膨胀、未装散热片的非功率型集成块的表面出现严重发热现象等。实际上,只要我们能够通过“望、闻、听、切”并认真分析,其中的大部分故障完全可以采用简单的方法来顺利解决的。

S70黑鹰直升机的事件经过

Ⅰ“黑鹰”直升机

黑鹰直升机属于第三代直升机。黑鹰起源于美国陆军于1972年提出的“实用战术运输飞行系统”UTTAS。在长达10年的越南战争中,美军的UH-1依洛魁直升机在环境恶劣的越南丛林中大出风头,被誉为“热带雨林中的战场出租车”,美军的蛙跳战术使其陆军的机动性大大加强,但就在战争最为关键的时刻,美国陆军产生了替换UH-1的想法,1965年10月美国国防部通过了一项发展项目(QMDO),这个项目是UTTAS的前身,但当时战事正酣,美国陆军无暇顾及此事。越战结束后,面对大量老旧的UH-1,美国陆军开始实施以一种单桨、双发、有良好的高温性能和空中机动性能的通用直升机来取代日渐老旧的UH-1计划,遂于1972年1月提出研制计划。

美国陆军提出的设计要求如下:装两台通用电气的T700涡轮轴发动机,能载11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和3名机组成员;气温为35℃时,无地效悬停高度为1200米;巡航速度必须达到270-330公里/小时;在关键部位有装甲和其他被动防护措施,设计距离大于100米时能够承受住7.62毫米子弹袭击;某些部位能够承受23毫米炮弹的袭击;外部的货物钩能够承受3000公斤重的载荷,维护简单,平均故障时间不少于4个飞行小时,能够迅速用运输机空运,其他要求还包括2.3-2.8米/秒爬升率,单发升限1500米以上,续航力2小时以上等等。

技术要求在不久的招标会上公布,当时有3家公司提交了5种设计方案。其中贝尔公司递交的是型号240,采用双发布局,可以搭载14名士兵,外形明显大于UH-1,4片式主旋翼。波音-伏尔托公司递交的是YUH-61A,该机采用4片由复合材料制造的无铰链式主旋翼,外形比西科斯基公司的YUH-60A要小,而且机身重量比YUH-60A轻了540公斤。在直升机制造方面有相当经验的斯科斯基公司一口气提交了3种型号,这三种型号分别改自S-61和S-65运输直升机,另外还有改自正在开发的S-67武装直升机。同年8月30日,美军选中了西科斯基公司的YUH-60A和波音-伏托尔公司的YUH-61A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并签订了协议,协议要求两家公司各制造2架地面试验原型机和3架试飞用原型机。波音-伏尔托公司YUH-61A以公司内部的型号237为基础研制,美国陆军订购了3架原型机,三架飞机的尾编号分别为73-21656、73-21657、73-21658,首架YUH-61A于1974年11月29日首飞。1976年3月波音-伏尔托公司将所有的3架YUH-61A原型机交付美国陆军。YUH-60A于1974年10月17日首飞,该机在西科斯基公司内部的代号为S-70,比原计划提前了6周,第二架YUH-60A于次年1月21日首飞,第三架则在一个月后即2月28日首飞。这些飞机全部送往肯塔基州的坎贝尔堡,开始了为期8个月的对比飞行。

在对比飞行中,YUH-60A的抗坠毁能力给美军试验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次试验中,一架YUH-60A突然失去控制急速坠向地面,试验基地的人以为机上的人员应该非死即伤了,但不久该机在野外进行了适当处理后却安全飞回基地,机上人员安然无恙,坎贝尔堡基地人员在看到这架飞机时简直目瞪口呆,美军技术总监脱口而出:“就是它了”。1976年12月23日,美国陆军宣布西科斯基公司的YUH-60A获胜。定型后去掉代表试验机的字母Y,给予美陆军正式军队编号UH-60A。由于美国人对神秘的印第安图腾颇为推崇,故常用其来为武器系统命名。美国陆军的军用直升机则多以骁勇善战的北美印第安部族名称来命名,像“依洛魁”、“基奥瓦”、“阿帕奇”和“科曼奇”等等。作为80年代美军主力通用直升机,UH-60的命名也不例外—美军给其一个响亮的印第安酋长的名字-黑鹰。在输给YUH-60A后,这三架原型机全部返回波音-伏尔托公司,后来美国海军寻求新型舰载直升机,波音-伏尔托公司将该机改装后参加竞争,但还是不敌西科斯基公司同样由UH-60A改装的H-60。

UH-60A于1977年7月开始小批量生产,1978年10月17日生产型首飞成功,这刚好是黑鹰的首架原型机YUH-60A首飞成功4周年纪念。1979年6月开始交付作战部队使用,首批装备的部队为驻扎于肯塔基州最南端坎贝尔堡的美军第101空降师。当时该机的出厂价为587万美元。不过后来的UH-60L价格已大大超过这个数值,1997年时每架UH-60L为860万美元,而后文中将要介绍的MH-60G售价则达到了1020万美元。

[编辑本段]“黑鹰”在中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80年代中期创建陆军航空兵,当时解放军内部的直升机奇缺,国产的直-5性能较差,开发的直-6、直-7相继下马,陆军航空兵成立后,迅速将军内的所有直升机集中起来,在这批直升机中,1984年从美国进口的S-70黑鹰特别引人注目,不光因为特殊的背影,而且还因为该机优良的性能。80年代初期,中美关系迎来了破天荒的蜜月时期,双方在军事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合作,中国政府不仅邀请了格鲁门公司改进歼-8歼击机,而且还开始了美制装备的采购。1984年7月,中国政府与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签订购买24架S-70民用黑鹰直升机的合同,每架售价700万美元(较新型的UH-60L目前报价为860万美元,MH-60G则为1020万美元),虽然对于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相当于人民币近5000万一架的黑鹰似乎有点奢侈,但后来在使用中证明该机优良的性能是值得花这么多钱去购买的。1984年11月首批4架黑鹰运抵中国天津,最后一架于1985年12月交付。该机全部由美国西科斯基公司制造,是目前解放军序列中不多的为大众所熟知的美式装备之一,也是迄今为止解放军所拥有的高原性能最优秀的通用直升机。我国购买的黑鹰是西科斯基S-70系列中的民用型号S-70C,西科斯基公司为我国黑鹰分配的编号为S-70C-2,该机原先采用两台通用电气公司的CT7-2C,输出功率1625轴马力,也可以是CT7-2D涡轴发动机,输出功率1723轴马力。变速箱输出功率3130轴马力,内部油箱1370升,旋翼刹车进行了较大的改进,使用了SH-60海鹰的上部主减速壳体,用LTN3100VLF导航系统代替了美军标准的多普勒导航系统。最大起飞重量9185公斤,转场航程大于500公里,外部货物钩可以起吊3630公斤重的货物。该机配备两名飞行员,货舱内一般情况下可以搭载12名乘员,紧急情况下可以搭载19名乘员。引进黑鹰之前,我军并无可在海拔3000米以上使用的直升机。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含氧量低于海平面的一半,任何发动机功率都会减少40%左右,而且青藏高原气候恶劣,一般直升机飞不了,甚至有传言称,有一次一架国产直升机为执行特殊任务飞了一趟墨脱,落地后竟发现机身拉长一尺,飞机就此报废。即便是引进之后,解放军仍花了极大人力物力才完成了对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飞行航线、各种高度起飞重量和载重的理论研究,解决了启动功率等一系列理论难题,再进行了实地试飞论证。光是理论计算、试验,就用了三个月。试飞则从海拔1700米的机场开始,逐步向高原推进。到了标高3000米以上,发动机功率急剧下降导致飞机升力不够。又经过三个月,我科研人员终于克服了技术困难,解决了升力问题。最终黑鹰飞越了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降落在阿里地区。我方技术人员温清澄的《直升机在高原的使用和维护》论文,令世界第一次认识了在青藏高原直升机飞行的种种特性与巨大困难。美国各方面也以此作为重要结果和经验,西科斯基公司更是获得了巨大的广告效应。据外刊报道,引进的这些黑鹰主要部署北京军区和成都军区,1985年后进入西藏和新疆的高原地区服役。军方非常欣赏其高原性能,实际上S-70也是陆军航空兵唯一能在高原区顺利运作的直升机,该机的发动机性能优良,而且机上有完善的除冰系统可以降低在高原地区使用的风险。S-70先后参加过多次抢救西藏灾区和返回式卫星回收的任务,使用强度大,在1989年以前总飞行时间就超过了11000小时。高的出勤率自然会使事故次数增多,黑鹰的使用环境主要是青藏高原,气候条件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恶劣的了,已发生过多起机毁人亡的事故。但多数是由于气候原因或人为操作失误造成,只有少数是机械故障导致的。据报道,1987年10月8日,当时一架隶属于解放军某部陆航团的黑鹰直升机在青海省内飞行时,尾桨突然失效坠地,落地后断成三截,造成三死十五伤,空军飞行事故和失效分析中心马上派员到场调查,同时西科斯基亦先后派出三批专家赴坠毁地检查残骸,双方对事故原因僵持不下。后来,我方专家组在直升机尾桨上发现一道难以察觉的金属刀痕,经电子显微镜及光谱分析后,证实是这道出厂时未检测出来的刀痕令金属疲劳及断裂导致机毁人亡,美方向中方赔偿300万美元,这也是中国进口军用飞机以来,首次成功向外商索偿。当然,黑鹰在中国使用最严重的事故是在1991年6月16日,一架黑鹰在西藏坠毁,机上包括成都军区多名高级将领在内的12名解放军人员全部遇难。陆航和西科斯基公司原本都对黑鹰寄予了很大希望,西科斯基公司曾经期望出售100架黑鹰给中国。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89年之后这些想法都落空。我国曾试图对黑鹰测绘仿制,希望能够像直-8和直-9那样最终实现国产化,但迫于当时的工业基础过于薄弱,这个美好的想法最终还是未能实现。如果我国能够测绘仿制成功的话,我陆军航空兵的运输能力将会有质的飞跃。1989年之后,虽然中美关系再次陷入僵局,但维护黑鹰直升机的零部件供应却未曾中断,据称由于中国的黑鹰常用于西藏和新疆地区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因此美国各界并未反对出售上述零部件,中国一直能够从西科斯基购买必须的零部件(当然有些也是用了国产零部件),占据美国对中国大陆的军事贸易的相当部分。由于无法得到更多的S-70黑鹰,陆航很快转向购买俄罗斯的米-17直升机。大量的米-17缓解了陆航紧迫的需求问题。但总的来看,S-70的先进性是无容置疑的。例如,在S-70上的T700发动机只有两个保险丝,改进型甚至取消了保险丝。而米-8的发动机有很多处需要用到保险丝,调整点20多处,随机工具甚至多达45件。在我军中S-70的维护要大大易于米-8与米-17。在高原性能和防腐蚀方面,S-70更是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在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黑鹰直升机良好的执行了救灾物资配送,人员运输等任务。在救灾过程中,黑鹰直升机作为我国仅有的两种高原直升机之一,少数的黑鹰直升机对米格-17直升机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

引进“黑鹰”之前,我军并无可在海拔3000米以上使用的直升机。为适应高原地区使用需要,中国的S-70与美国陆军标准的UH-60略有不同。中国的S-70采用了加大推力的T700-701A发动机,旋翼刹车进行改进,使用了SH-60的上部主减速壳体。用LTN3100VLF导航系统代替了美军标准的多普勒导航系统。机身选用了包括7075-T6铝合金在内的多种先进材料,机身上的射击窗、机枪座等都经过了优化设计,承力情况较为理想。

中国“黑鹰”主要部署北京军区和成都军区,1985年后进入西藏和新疆的高原地区服役。军方非常欣赏其高原性能,实际上S-70也是陆航唯一能在高原区顺利运作的直升机。S-70先后参加过多次抢救西藏灾区和返回式卫星回收的任务,使用强度大,在1989年以前总飞行时间就超过了11000小时。高的出勤率自然会使事故次数增多。“黑鹰”的使用环境主要是青藏高原,气候条件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恶劣的了,已发生过多起机毁人亡的事故。但多数是由于气候原因或人为操作失误造成,只有少数是机械故障导。最严重的事故是,1991年6月16日,一架“黑鹰”在西藏坠毁,机上包括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在内的12名解放军人员全部遇难。

陆航和西科斯基公司原本都对“黑鹰”寄予了很大希望,西科斯基公司曾经期望出售100架“黑鹰”给中国。但1989年之后这些想法都落空了。中国曾试图对“黑鹰”测绘仿制,迫于工业基础过于薄弱,未能实现。实际上1989年之后,中国一直能够从西科斯基购买必须的零部件,占据美国对中国大陆的军事贸易的相当部分。据称由于中国的“黑鹰”常用于西藏和新疆地区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因此美国各界并未反对出售上述零部件。

由于无法得到更多的S-70“黑鹰”,陆航很快转向购买俄罗斯的米-17直升机。大量的米-17,尤其是最新的米-17V5高原型号的到来,缓解了陆航紧迫的需求问题。但总的来看,只有自行研制出象S-70这种水平的直升机,才能说我国直升机已达到了世界级水平,不再受制于人了。

但S-70的先进性是无容置疑的,是全面领先的。例如,在S-70上的T700发动机只有两个保险丝,改进型甚至取消了保险丝。而米-8的发动机有很多处需要用到保险丝,调整点20多处,随机工具甚至多达45件。因此在我军中S-70的维护要大大易于米-8与米-17。在高原性能和防腐蚀方面,S-70更是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