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优势与不足_个人优势和不足怎么写

核心提示多媒体已全方位服务于教育教学中。随着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用多媒体设备,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已不再是很难的事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遇到的更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如何合理、有效的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科学实验教学中多媒

多媒体已全方位服务于教育教学中。随着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用多媒体设备,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已不再是很难的事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遇到的更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如何合理、有效的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科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优势

1.实验细节放大化

教师进行课堂演示实验时,一些细节只有前排几位同学才能看清,而后面同学则只能充当听众了,比如正确使用量筒读数时要求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使用电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数值时;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等,此时我们有两个方法处理:一种是借助已经录好的视频;一种是借助实物投影仪。一般来说我会选择有现场感的实物投影仪,比如在描述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着磁场及磁场分布的规律时,可以使用通电螺线管演示仪,在面板上均匀撒上细铁屑,接通电源后,轻敲面板,发现细铁屑在通电螺线管周围有规律的分布,从而使学生迅速的掌握了知识点。

2.微观世界宏观化

理解微观世界需要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这对于初中生而言略显困难,如果能直观的进行观察,则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原子的内部结构时,我们可以借助视频资料,将微观世界放大,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更进一步,我们在学习化学变化的本质时,如果能用动画演示,那么枯燥的概念就会变得生动起来,更利于学生接受。

3.危险实验安全化

初中化学实验有些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操作不当极易发生事故,比如氢气验纯后才能点燃,不验纯即点燃,极易发生爆炸;Na与水的反应时,由于Na块太大、Na上煤油未擦净、烧杯上盖上了玻璃盖等都容易引发爆炸等。而这些错误操作所带来后果有较大的危险性,必须避免,不是靠学生做错实验后再总结经验教训,那时为时已晚,所以教师在学生实验前一定要说清楚,让学生提前掌握正确操作方法。若我们能把这些错误操作所引发的实验后果通过动画模拟出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让学生思想上重视,操作上细心,那就能起到警示作用,收到良好教育效果。

4.演化历程直观化

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诞生等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去探究这一过程,这时我们通过多媒体视频、动画等缩短历史进程、进行精确定位,使之简化,让同学们直观的了解这些进程,深入的掌握了这些内容,而这些史料详实、语言精确的科教短片,更能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5.抽象内容形象化

在学习《电压的测量》这节内容时,电压的概念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建立电压概念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们一般都采用用水压类比来理解电压。这时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抽水机工作动画和一个闭合电路工作动画,通过动画模拟帮助学生把抽象概念形象化,通过水流类比电流、开关类比阀门、水压类比电压、抽水机类比电源、涡轮类比用电器(此处是小灯泡)等使得学生完成想象过程,获得了知识。这样的方法行之有效,且印象深刻。

科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不足

1.有声有色但无味、可观可赏不可触

(1)我曾尝试用多媒体课件部分替代课堂演示实验,比如在八下第二章第二节《氧气和氧化》的演示实验中我将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和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用FLASH动画演示给学生,发现虽然动画中细节很详细,但学生在练习中反馈情况的不好,特别是经常遗忘刺激性气味这一重要现象。

(2)在学习《物质的溶解性》这一节时,我全程使用多媒体课件,包括其中有两个现象:①氢氧化钠的溶解,②硝酸铵的溶解,我也没有过多展开,只照搬课件里结论,并没有做课堂演示实验。结果同学在课后的练习里把二者的现象混淆、结论写反的大有人在。

我对上述两个教学片段进行反思:(1)中无味;(2)中未触。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很生动、很细致,并且可以慢动作回放,但它只能体现声光,不能闻,无法摸,不能体现“味”和“热”,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应用,才能有效整合,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应该做当堂演示实验的一定要做,不要犹豫,不能偷懒。

2.完美设计探究难、亲身实践受限制

一般一节课在上之前,教师都认真备课,仔细修改要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力求万无一失,殊不知我们完美的准备断送了很多值得探究的机会。比如我在上《氧气和氧化》时在两个班级采用对比教学,A班全程采用多媒体课件,B班重点实验当堂演示。A班平淡无奇,顺顺当当的结束了一节课,算是完成了 教学计划 。而在B班上时,同学们对课堂演示实验很感兴趣,要求亲身实践,结果有一位同学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铁丝怎么也烧不起来,这就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同学们经过认真讨论后得出结论:他在火柴刚点燃时就伸进了集气瓶内,结果氧气都与火柴反应完了。分析完了,我请同学重新做实验,一次成功。经过这次经历,使我明白了了一个道理,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他们会给你带来无限的惊喜!

3.人机互动少交流,主导主体不明晰

鼠标一点,内容呈现,不用板书,结论已出。扪心自问,这样的课堂是什么样的课堂,教师无非就是个放映员,学生则变成了观众,教室成了放映厅。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现不出来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而不是主要手段!

多媒体在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能合理运用,就能把它变成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桥梁,变成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变成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辅助,变成探索未知知识的重要工具。

A、"先看一次,后看二次"。一次: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流、电压互感器、变压器等。了解这些设备的功能及常用的保护方式,如变压器一般需要装过电流保护、电流速断保护、过负荷保护等,掌握各种保护的基本原理;再查找一、二次设备的转换、传递元件,一次变化对二次变化的影响等。 B、"看完交流,看直流"。指先看二次接线图的交流回路,以及电气量变化的特点,再由交流量的"因"查找出直流回路的"果"。一般交流回路较简单。 C、"交流看电源、直流找线圈"。指交流回路一般从电源入手,包含交流电流、交流电压回路两部分;先找出由哪个电流互感器或哪一组电压互感器供电(电流源、电压源),变换的电流、电压量所起的作用,它们与直流回路的关系、相应的电气量由哪些继电器反映出来。 D、"线圈对应查触头,触头连成一条线"。指找出继电器的线圈后,再找出与其相应的触头所在的回路,一般由触头再连成另一回路;此回路中又可能串接有其它的继电器线圈,由其它继电器的线圈又引起它的触头接通另一回路,直至完成 二次回路

二次回路预先设置的逻辑功能。 E、"上下左右顺序看,屏外设备接着连"。主要针对展开图、端子排图及屏后设备安装图。原则上由上向下、由左向右看,同时结合屏外的设备一起看。

对于原理图 :对于与二次回路直接相连的一次接线部分绘成三线形式,而其余部分则以单线图表达。原理图多用于对继电保护装置和自动装置的原理学习和分析或作为二次回路设计的原始依据。 A、原理图的仪表和继电器都是以整体形式的设备图形符号表示的,但不画出其内部的电路图,只画出触点的连接。 B、原理图是将二次部分的电流回路、电压回路、直流回路和一次回路图绘制在一起;特点是能使读图人对整个装置的构成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并可清楚地了解二次回路各设备间的电气联系和动作原理。 C、缺点:对二次接线的某些细节表示不全面,没有元件的内部接线。端子排号码和回路编号、导线的表示仅一部分,并且只标出直流电源的极性等。

展开图 :展开图和原理图是同一接线的两种表达方式。"直观性好" A、将二次回路的设备展开表示,分成交流电流、交流电压回路,直流回路,信号回路。 B、将不同的设备按电路要求连接,形 二次回路成各自独立的电路。 C、同一设备(电器元件)的线圈、触点,采用相同的文字符号表示,同类设备较多时,采用数字序号。 D、展开图的右侧以文字说明回路的用途。 E、展开图中所有元器件的触点都以常态表示,即没有发生动作。

安装接线图

A、屏背面展开图---以屏的结构在安装接线图上展开为平面图来表示。屏背面部分装设仪表、控制开关、信号设备和继电器;屏侧面装设端子排;屏顶的背面或侧面装设小母线、熔断器、附加电阻、小刀开关、警铃、蜂鸣器等。 B、屏上设备布置的一般规定---最上为继电器,中为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下部为经常需要调试的继电器(方向、差动、重合闸等),最下面为信号继电器,连接片以及光字牌,信号灯,按钮,控制开关等。 C、保护和控制屏面图上的二次设备,均按照由左向右、自上而下的顺序编号,并标出文字符号;文字符号与展开图、原理图上的符号一致;在屏面图的旁边列出屏上的设备表(设备表中注明该设备的顺序编号、符号、名称、型号、技术参数、数量等);如设备装在屏后(如电阻、熔断器等),在设备表的备注栏内注明。 D、在安装接线图上表示二次设备---屏背面接线图中,设备的左右方向正好与屏面布置图相反(背视图);屏后看不见的二次设备轮廓线用虚线画出;稍复杂的设备内部接线(如各种继电器)也画出,电流表、功率表则不画二次回路各设备的内部引出端子(螺钉),用一小圆圈画出并注明端子的编号。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