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陵在哪里?

核心提示成吉思汗的陵园建筑在美丽的鄂尔多斯高原上,在蓝天、白云、黄沙之间,三座蒙古包式的宫殿肃然伫立,明黄的墙壁,朱红的门窗。再加上璀璨夺目的金**的琉璃宝顶,使这座永恒的王者之居分外的雍容、典雅、静穆、庄严。成吉思汗名叫铁木真,虽然后来被誉为“一

成吉思汗的陵园建筑在美丽的鄂尔多斯高原上,在蓝天、白云、黄沙之间,三座蒙古包式的宫殿肃然伫立,明黄的墙壁,朱红的门窗。再加上璀璨夺目的金**的琉璃宝顶,使这座永恒的王者之居分外的雍容、典雅、静穆、庄严。

成吉思汗名叫铁木真,虽然后来被誉为“一代天骄”,但命运给他安排的却是一条坎坷而曲折的道路。他的父亲被世仇塔塔尔人毒死,他九岁就成了孤儿。饥饿和危险始终追踪着他,他逃亡、潜伏、被捕、示众,人世间最大屈辱和痛苦,把他锤炼成一个钢铁战土。他耐心地收拾父亲的残部,小心翼翼地积累力量。七年之中,连续击灭了塔塔尔部、克烈部和乃蛮,使他一跃而为蒙古各部中最强大的首领。1206年,蒙古各部在鄂嫩河畔召开叫做“忽烈而台”的贵族会议,推举铁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命名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蒙语的意思是“海洋”。也许,命运已经注定,他将有海洋一样宽阔的疆土,他战无不胜的铁蹄将在一片无水的海洋上任意驰骋。

他首先向南扩张,降服了西夏。接着攻陷了金国的中都(今北京市),迫使金王朝迁都开封。然后旌麾西指,兵锋席卷中亚,进逼东欧,把中亚古国花剌子模的国君赶到了里海的荒岛;再回戈东进,击溃俄罗斯军队的无效抵抗,把国土和势力推进到顿河流域。

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进攻西夏,在西夏首都即将攻陷的最后时刻,他于1627年旧历7月12日,在清水县行营去世。

他的一生是在马背上度过的。他给他的孙子忽必烈留下了最终统一中国、建立元朝的基础,他震撼世界的旋风般的铁蹄,给欧亚两洲的王公贵族,留下了胆战心惊的记忆。

但是,他却没有留下真正意义上的陵墓。

根据遗俗,蒙古君主无论死在哪里,他的遗骨都得送回漠北的老家,他们的祖先生息发祥的地方。

然而这座陵寝已消失在茫茫草原之上,早就不辨踪迹了。坐落在内蒙伊金霍洛旗甘德尔敖包上的成吉思汗园陵,建成于1954年,是我国所有帝王陵墓中最年轻的一座。墓中当然没有成吉思汗的遗骨。

据《元史》记载:“成吉思汗葬起辇谷”。所谓起辇谷,大略是肯特山脉中一条山谷。“辇”是古时帝王乘坐的车,成吉思汗从这里起步,先统一蒙古各部,进而建立了地跨欧亚的蒙古汗国。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地名的变更,以及译音的讹杂,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起辇”之地,早已湮没无闻了。

另据《多桑蒙古史》记载,墓地在“斡难、怯绿连、秃剌三水发源之不儿罕合勒敦诸山之一山中。”《马可·波罗游记》也说:“成吉思汗葬一山中,山名阿勒台。”这个“阿勒台”,也许就是《多桑蒙古史》中的“……合勒敦”,但它既然只是诸山中之一山,既没封树,又没有标志,群山莽莽,四顾茫然,也就无从寻觅了。

蒙古人是真正的游牧民族,他们把墓地掩藏起来之后,又为成吉思汗建立了一座马背上的陵园,以供祭祀,这就是“八白室”。

所谓“八白室”,就是八座白色毡帐。也许就是成吉思汗生前所习用的毡帐吧,内中供奉着成吉思汗的遗物,象征着墓地,祭祀活动也就在“八白室”里进行。这是一座典型的蒙古式的活动陵园。便于迁移,符合游牧民族生活和战斗的特点。最初,“八白室”建立在今阿尔泰山和肯特山一带的蒙古高原上,明朝初年,安置在河套一带,天顺年间,守护陵寝的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高原,“八白室”也随之而来。清初在鄂尔多斯高原设立伊金霍洛旗。

伊金霍洛,蒙语的意思就是“主人的陵寝”。

抗日战争时期,这座“主人的陵寝”还被转移至甘肃、青海等地。直到解放后,“八白室”重返伊金霍洛,新建了陵园,才结束了七百多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至于他真正的墓地,早就享受着永恒的静谧,可遇而不可求了。

成吉思汗的真正墓地之所以难以寻求,有传统上的原因,也有现实中的原因。

从传统上看:蒙古人是典型的游牧民族,生产力低下,迁徙频繁,瀚海无垠,黄尘涨天,即使留下高大陵寝,转瞬也会变成不可辨认的沙丘。所以他们的民族习俗是薄于墓葬,完全没有汉族的那种讲究死后哀荣的墓葬观。

平民一般奉行“天葬”和“野葬”。所谓“天葬”,就是将死者遗体,放置于山顶或山谷,并不掩埋。所谓“野葬”,就是将死者遗体,放置在木轮车上,然后驱车在荒野奔驰,任遗体在起伏颠簸中掉下为止。三日之后再去查看,如果遗体已被鸟兽食尽,即被认为是死者升天,值得庆贺;如果鸟兽不食,则被认为是死者罪孽深重,另须举行宗教仪式和“超度”了。

贵族们虽然认为比平民高贵,但也只是“墓而不坟”。“墓“和“坟”,在古代是有明确界限的,深埋于地下的叫“墓”,隆起于地上的叫“坟”。古代的华夏诸族,也是“墓而不坟”的。坟,毕竟是生活安定后的奢侈品,与游牧生活是不相适应的。即使成吉思汗的陵墓,也毫不例外地遵循着“墓而不坟”的古训。

从现实上看:当时是战争时期,西夏都城指日可破,任何有关君主去世的传闻都会动摇军心,给强敌以可趁之机。所以,成吉思汗曾留下遗嘱,为了骗取西夏早日投降,“死后秘不发丧”,待西夏投降后,才由一支骑兵奉着灵柩,秘密地向预定的墓地急驰。

为了做到真正保守秘密,他们还采取了一系列的严酷的措施。在运行的长途中,倘或碰到行人,尽数杀死,决不留一个可能泄露秘密的活口。

到了预定的墓地,先把地面的草、木、石、杂一一移开,再把挖出的泥土有层次的排列,灵柩进入泥土之后,再逐一把泥土等物还原。倘有多余的泥土,也要运到远远的地方抛弃,决不留下一点可疑的痕迹。

《草木子》一书说:安葬完毕,先骑着马乃至于动用万马在墓地上任意践踏,使它平整,再在上面当着母骆驼的面杀只小骆驼。然后,派一支部队远远地守护着它,待第二年青草长起,同周围的大草原青碧青碧连成一片,无法分辨了,才拔营撤走。

这真是万无一失的安全。

为什么要杀一只小骆驼呢?据说,骆驼有辨识自己血亲的天性。如果将来还要寻找墓地,就以那只失去亲子的母骆驼为先导,走到它儿子死去的地方,它就放声悲鸣,不肯离去。下面当然就是要寻找的墓地了。

他的秘密,只有骆驼知道。

等这只骆驼,或者以后再杀的骆驼终于死去的时候,墓地的秘密也就永恒了。

700多年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撒手人寰,由于实行“密葬”,成吉思汗墓究竟藏在哪里?为后人留下长久谜团。几百年来人们四处打探但是一无所获。

最近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在国内媒体出现:日本和蒙古联合考古队宣布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附近发现了成吉思汗的墓地。据称如果属实,相信将成为轰动世界的考古发现。

目前所发现的证据还不足以证明就是成吉思汗墓。

据报道,在距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以东250公里的阿弗拉格地区发现的遗迹,日本考察队的队员们找到了一处人工修建的平台,据认为它可能是成吉思汗死后用来进行祭祀仪式的地方,此外还有一些埋有马匹骸骨的土坑。

“发现战马就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墓地?这缺乏必然联系。”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潘照东表示了明确的质疑。他认为,根据历史记载,成吉思汗是1227年盛夏季节来到六盘山避暑时去世,六盘山位于今天我国甘肃清水县。而此次日本和蒙古考古队是在蒙古北边发现墓地,两者距离遥远。潘照东说,按照蒙古族过去的风俗,人去世三天内就应该处理掉,为的是怕尸体腐烂,灵魂上不了天堂。对于成吉思汗这样的伟人,按照传统风俗,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但是,从六盘山到现在据称发现了墓地的这个地点,路程相当遥远,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三天内很难到达。盛夏季节,几千里路,要保证遗体不腐烂,同时过山涉水,还要穿过沙漠,这些问题三天之内很难解决。

电视剧《成吉思汗》的编剧朱耀廷研究蒙古史20多年,他也认为,仅仅从消息内容来看还缺乏可信度,根据史料记载,还有很多蒙古的统治者和高级将领埋葬在现在的乌兰巴托附近,这些人的墓地有随葬的马匹等物非常正常,不能据此就看作是成吉思汗的墓地,不能说发现马匹骸骨就说发现了墓地。成吉思汗等人的墓地是深埋密埋。在清朝以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有些也立陵墓,过去是“不封不树”,地面上不应该有现在有些报道中称发现的“祭祀用大石头”,既然有这么显眼的标志,就不能称其为密葬了。前两年,美国考古队称发现成吉思汗墓碑,后来被证明是匈奴墓碑。

成吉思汗墓众说纷纭。

埋葬成吉思汗的地方说法很多。各国考古专家针对关于成吉思汗墓地确切位置的圈定,比较认同四个地点。一是位于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于蒙古国杭爱山;三是位于中国甘肃的六盘山;四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境内的千里山。潘照东倾向于认为,成吉思汗的墓地在鄂尔多斯,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鄂托克旗发现的石窟附近可能是成吉思汗真正的墓地。遗迹离鄂尔多斯市境内的成吉思汗陵不足200公里,地貌、地名等特征,与《蒙古秘史》、《史集》、《蒙兀儿史记》等史料中有关成吉思汗葬地的描述极其吻合。石窟曾是成吉思汗养伤时所住。

在阿尔寨山的第28号石窟中,有一幅壁画与成吉思汗的安葬关系密切。潘照东认为,这幅壁画应该是《成吉思汗安葬图》。

潘照东认为,成吉思汗的墓地有可能在附近。这里曾是成吉思汗的大后方,驻扎了重兵,而且距离六盘山的距离在三天之内完全可以到达。

朱耀廷倾向于认为成吉思汗埋葬在了乌兰巴托附近的萨里川,这里是成吉思汗的老家,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出生地。他也同意衣冠冢就在鄂尔多斯附近,鄂尔多斯的著名的“八百室”。也就是尸体在一处,用过的物品在另外一处专门供后人祭祀。

我国内蒙古已有一座“成吉思汗陵”。不过内蒙古的“成陵”是“衣冠冢”,类似于敖包(蒙古人祭祀先人的场所),并非埋葬地,只是安奉衣冠,陵墓内没有尸骨。

专家认为发现成吉思汗墓必须具备几大要素。

1227年,成吉思汗南征西夏时逝于军中。《元史》记载,“太祖22年围西夏,闰五避暑于六盘山,六月西夏降,八月崩于萨里川哈剌图行宫,葬于起辇谷。”

潘照东认为,发现成吉思汗墓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缺一不可。首先要有棺椁,其次要有物证,像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东西,其次还要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比如石刻石碑之类的记载。否则,就无法证明现在发现的是成吉思汗墓。

朱耀廷介绍说,仅仅依据目前的情况还不足以说明就是成吉思汗墓。要发现墓地,同样应该有棺椁,据史料记载,当时是把橡木中间剖开,然后为了防止木材腐烂解体,用3到4根金箍箍上。《成吉思汗———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大展》上展出了一只独木棺,是中国考古界第一次揭开元代蒙古人的棺木秘密。如果发现成吉思汗墓地,必须要找到这三根金箍。因为金子是永远不会烂的。还应该有大量的随葬品,据记载,成吉思汗随葬的除了武器和弓箭,还要有战马和宫女,至于金银财宝,很多人有不同看法,但是起码随葬的东西应该有。

专家认为发掘成吉思汗墓违背了风俗和传统。

公元1227年8月25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死后,陵墓深埋,万马踏平,地面未留任何痕迹,掘陵者全部遭处死。不少探险家认为,至今未被发现的成吉思汗陵墓里边埋藏的无数宝藏肯定没人动过。

所谓密葬,另据元末叶子奇的《草木子》记载,成吉思汗下葬后,为保密起见,除马匹踏平墓地外,为便于日后能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坟上杀死了一只驼羔,将羔血撒于其上,并派骑兵守墓。等到第二年春天小草长出以后,墓地与其他地方分辨不出时,守墓的士兵才撤走。子女如想念成吉思汗,就让当时被杀驼羔的母驼作为向导,如果母骆驼在一个地方久久徘徊,哀鸣不已,那么这个地方就是陵墓所在地。

这种“密葬”方式当时很普遍。不仅成吉思汗,蒙元所有君主的墓地,到现在一个也没有发现。

朱耀廷介绍说,按照蒙古族的传统,成吉思汗是“密葬”,不希望让后人发现,对于后人来讲,应该尊重祖先,而且蒙古族子孙也不希望成吉思汗墓被发掘。按照传统观念,蒙古人认为,挖掘土地会带来坏运气,而触动祖先的坟墓会毁灭他的灵魂。

潘照东更是语出惊人,“我们以后也很可能找不到确凿的埋葬地点,也许成吉思汗什么都没有留下。我们的思路一直是错误的。”

他介绍,当时蒙古人没有肉身崇拜的传统,认为人的肉身来自于大自然,去世了也应该回归大自然。早日安葬,灵魂方可升天。因此,成吉思汗陵供奉的银棺灵枢中,保存的是成吉思汗逝世时的灵魂吸附物———白公驼顶鬃,而不是成吉思汗的遗骸。他介绍,按照记载,成吉思汗去世时,拿白色公驼的顶鬃,放在成吉思汗的嘴上和鼻子上,如果不喘气了,说明灵魂已经附着在这片白色驼毛上,这时遗体就可以处理掉,而把这团驼毛保存在衣冠冢里。据潘照东介绍,上世纪50年代成陵落成时,曾经打开过,曾发现了这团驼毛。可惜的是,后来“文化大革命”,衣冠冢里的马鞍、弓箭,全部被毁弃掉,现在真正属于成吉思汗的贴身物品一个都没有了。

“也许我们后来者一直思路有问题,总是希望挖掘出什么东西,而实际上根本没有。”他不赞成大规模挖掘成陵,按照蒙古族传统,打搅死者灵魂,是对死者的不敬,遗体没有保存价值,关键是灵魂不灭。大规模的考古,已经违反了草原祭祀文化,遭到反对,实际证明,一直也没有弄出什么来。

潘照东认为,现在日本炒作这个事情是有背景的。再有一年多就是成吉思汗创汗800年,蒙古准备搞纪念活动,但是目前世界公认,只知道成吉思汗是在蒙古出生,其他的文物、遗迹几乎都在中国境内,确切记载的都没有,纪念活动显得比较空,“炒作这个事情,背后其实要借题发挥”。

朱耀廷讲,蒙古国总统来华访问期间,中央电视台的水均益曾经问过类似的问题,蒙古国总统说,我该遵循成吉思汗的遗嘱,让他的陵墓永远不让世人知道,成吉思汗陵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这不重要,让愿意猜谜的人们继续猜这个谜底吧。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